论企业和营销人的自我修养

内容来自《沸腾之下——对大众消费类单品营销的观察与思考》第十四章,欢迎来我的个人网站下载全书阅读,更期待能和您交流。个人网站地址:www.alibobo.me

企业应持有的营销观

如果一家企业的营销做得好,那肯定有一个前提,就是企业有合理的营销观。如果一个企划能把营销做得好,那肯定也有一个前提,就是企划有正确的营销观。不管是企业,还是策划,为了做好营销,都得有一定的自我修养,注意,是双方都得有,任何一方营销观念不当,营销就没法好好做了。

(1) 战略上:营销是一场持久战

营销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具有垄断性的品牌,这意味着企业会独占整个市场,或者和极少数的竞争对手共同占据整个市场,没有哪家企业是一诞生就成为了品牌,任何一个品牌,都不可避免的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所有的企业都希望自己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品牌,大家都恨不得一次性占领整个市场,似乎这样才省钱省力,这样才能还能避免竞争。然而,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是来自富二代,它们在成为品牌的过程中,不仅会受到自身资源和能力限制,还极有可能受到竞争对手的打压。

在有竞争的情况下,除非敌我悬殊太大,对手实力远不如自己,否则短时间内,通过一次大规模营销活动打败对手,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就算一家企业足够幸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没有出现竞争对手,没有被对手趁虚而入的后顾之忧,当它想要通过大规模的营销一次性占领市场时,也会面临执行能力不够的风险,没有人可以在零经验的情况下,能保证做一件事情不出问题,也没有人第一次做事情,就可以做到极致,更何况,市场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许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品牌大业,非一日之功,不管有没有竞争,建立品牌的过程,都是一场持久的营销战,企业需要在营销计划和资源部署等各方面,都着眼于长期的持续宣传。而在成为品牌之后,营销也依旧不能停,因为品牌的竞争力,源自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品牌需要借助营销强化以保持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可口可乐、耐克等企业已经是世界级品牌了,还在不停地打广告做营销。

(2)战术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

营销,其实是一场战争,没有竞争时要去攻消费者这座城,有竞争时还要战胜敌人。以多胜少是人人都懂得的打仗原理,粮多人多好打仗嘛,然而,大多数企业都是既缺钱又少人,这种情况下,要确保企业能够成为最终的赢家,就必须追求将一场大规模的决战化为数个小规模的战役,集中兵力以在每次小规模战役中获得以多胜少的优势,分先后逐个击破。正如伟人毛泽东的《瓦窑堡十大军事》第四条所说——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人力物力,选择合适大小的市场,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力求完全占领所选市场,形成局部垄断,之后再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逐个占据剩余的市场。

集中兵力的道理看似简单,实施起来却很难。企业往往容易被市场迷惑,要么是感觉市场那么大,迫不及待的把人力物力均分撒向整个市场企图一口吃个胖子,要么就是感觉用钱用人的地方太多,被动地将人力物力分散至各个方面,忙于应付,丧失了焦点,总之要实现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企业决策者需要克服种种阻碍,聚焦,聚焦,再聚焦。但是和用资源平均主义赢得整个市场的难度相比,集中兵力的阻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克服的,不管这个企业的资源是多还是少。

(3)不只是嘴上强调要了解消费者

营销要先了解消费者,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观点,企业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认同,而是不重视,很多企业对于了解消费者的重视程度,都只停留在给公司营销人员开会的发言上,在这些企业高层看来,宣传物料设计、广告投放和支持业务人员销售等方面的工作更重要,了解消费者是营销部门顺带要做的事情,不给额外的工作时间,也不给单独的资源支持。

除非企业是做一次性生意,靠短期投机赚钱,任何一家想要建立品牌的公司,仅停留在嘴上重视了解消费者,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资源和人力上给予充分支持,要让了解消费者这一基础工作,成为公司能够落地执行且要考核评审的切实工作。

(4) 要具备两种精神

营销因具体的产品和具体的市场环境而异,没有通用的模板,企业需要从自身产品的营销中摸索学习,因此企业在营销上需要一下有两种精神。

第一种是试验精神,企业要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失败,敢于试错并通过试错找到适合自己产品的营销策略。注意,这里要重申下“试验”二字,在中学物理和化学课上,我们都曾学过,一项试验要有明确的衡量试验效果的指标,要有严谨科学的实验过程设计、数据采集分析和坚持不懈的反复尝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到想要的答案,而如今当营销需要试验的时候,有太多的人把试验弄成了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且浅尝辄止。习惯了天马行空的营销创意人,甚至讨厌试验的科学严谨带给他们的束缚。

第二种是迭代精神,在找到适合自身产品的营销策略后,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改进营销策略,跟踪效果并做进一步的改进。

(5)不管有没有钱,都要建品牌

从发达国家的市场发展路径看,中国的市场未来竞争会更加激烈,各个行业都会在经过激烈的竞争之后,最终走向完全垄断或寡头垄断,不做品牌的企业活不到最后,也就尝不到品牌带来的甜头,所以企业不管钱多还是钱少,都要做品牌。但是品牌的塑造是靠资本驱动的,所以当企业资本实力有限时,要量力而行,先成为区域品牌,在小区域拥有第一品牌竞争力,然后再依据企业发展状况,谋求成为更大区域的品牌。

营销者应有的营销观

(1)不要坐在办公室替消费者思考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需求的洞察,源自对消费者自身及其生活环境的理解,坐在办公室只能把自己当作目标消费者,以己度人,八成是胡思乱想。每一位营销人,只有和目标消费者打成一片,广泛的去交流,对顾客的心理和生活经验感同身受,才有可能做得到好营销。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感觉很难,由于公司高层对消费者了解工作缺乏重视和资源上的支持,营销人往往被迫凭空猜想,并根据猜想付诸营销上的实施,这是一个真正想把营销工作做好的人最大的无奈。所以,那些不重视深入了解消费者的企业和广告公司,营销人应该避而远之,那些视了解消费者为核心工作内容并在资源上给予充分支持的公司,才值得营销人为其服务。

(2)不能只追求创意而忽于执行

执行和创意的关系,就像交战与谋划的关系,一场战斗,就算有必胜的计谋,如果交战过程执行不利,结果还是会失败,营销往小了说一场战斗,往大了说是一场战争,从来没有哪一个军队,只重视出谋划策,而不注重操练士兵和严正军纪,也从来没见过一场战斗或战争,是依靠执行力差的军队打赢的。

营销=1%的创意+99%的执行,执行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3) 营销一个人做不好

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即使你是天才,同一个时间也只能做好一件事,营销工作上到消费者了解洞察、营销整体规划,下到具体的策略制定、广告创意和媒体投放,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专业的能力,而且非常耗费精力,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作为观众身份,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短短的创意广告,其实背后支撑它的,是一个到超乎想象的团队。营销是一项浩瀚的工程,营销人应该在这项浩瀚工程中,选选出自己擅长的那部分,并把它做到极致,然后去和这项工程的其他参与者紧密配合,共同实现营销的最终目标。

(4)向产品经理学习沟通

即使是一场最简单的营销活动,也需要在策划、文案和设计师的紧密配合下,才能完成。策划、文案和设计,各自专注和擅长不同的领域,尽管谁都希望把工作做好,但是让一个外行对自己的工作指手画脚,谁都会感觉不舒服,而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企业的企划部门,企划对文案和设计指手画脚,从而引起团队摩擦的现象,非常常见。

策划是整个活动的规划者,是总负责人。虽然自己写不出来最终的文案,设计不出来最终的海报,但每一个策划的内心,都对活动的文案和海报有着明确的预期,如果文案和设计师给的结果和预期不相符,策划要么失望,要么愤怒,大步冲到人家面前,说这句要改下,那个地方要重新做,死死盯住人家,直到改到自己满意为止,还顺便把人家鄙视了一遍。结果活动是完成了,整个团队却士气低落,大家普遍感觉非常吃力。

个人认为,策划对文案和设计严格要求本没有错,但是事先不沟通清楚,事后却大改特改的行为,实属大错特错,毫不客气的讲(虽然我也是策划出身),这是策划不负责任或不称职的表现。作为策划,不管是策略,还是创意,光有抽象的规划和模糊的预期,是远远不够的,策划制定出的执行方案,要具体到不能再具体,文案要给出核心观点、风格示范、字数等,海报要给出明确的创意原型、尺寸和主色系等。关于创意的讨论工作,要在最终交付对方执行之前完成,正常情况下,创意交付执行后,只可能有执行质量上的问题,而不应该有方向上的错误,如果有,八成是策划的问题。

就像在产品经理、程序猿和设计师之间,有一套沟通语言一样,营销团队尤其是创意团队,也需要有一套准确的沟通语言。个人的经验是,与文案的沟通要相对容易一些,与设计的沟通要难一些,图像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都超过文案很多,但是如果策划能够画出海报的原型图,与设计沟通起来就会变得非常通畅,这一点我有亲身体验。在沟通这一点上,策划要向产品经理学习,我也尚在进一步地探索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企业和营销人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