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今晚陪岳父老人家一起看电视,由于他老人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特别喜欢看老战争片,于是自己从电视盒子上找出了老电影《平原游击队》,自己也非常喜欢看,可以说从小到大已经看过N遍了,但现在看起来仍然津津有味,看着屏幕上戴着八路帽游击队长李向阳拿着盒子枪高喊“我是李向阳”威武的样子,一下子自己的思绪被拉回到了童年。

露天电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八十年代的农村,每年夏天农闲时节都有电影播放,小时候的我们当时最羡慕的职业可以说就是电影播放员了,羡慕的原因,他有权定哪天演电影,演什么电影,什么时间开演,用现在话来说,他在我们孩子眼中就是大神级的人物。

我们村演电影的地方是大队部屋后的广场内,那个广场是全村人集中开会的地点,秋天都会被当做临时的场院用来码放从地里收割回来的谷物。

每年一进入6月末,农村庄稼地里的活儿已经完成了播种栽秧,基本算是进入到农闲时间,这几日无论是大人还小孩子只要遇到电影播放员便问村里什么时间开始放电影,放映员便会说:“正等公社文化站通知呢,如果有信儿我第一时间用广播通知。”年年播放电影前的那几日,我们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好慢。

说不定的哪天下午,村里的广播员用大喇叭播放通知:“社员同志们,今天晚间大队广场放电影。”连播三四遍。这通知播出后,整个村子可以说都沸腾了,大人和孩子间彼此奔走相告,在相互通知的同时,又彼此打听晚上演什么电影,在我记忆里,村里每年第一场电影只有在电影正式开演后才会得知是什么影片。后来长大才知道是播放员是听了大队长的话故意保密的。但可以说每年的第一部影片质量都是非常好的,那时所说的质量好对我们孩子来讲就是打仗片,像《平原游击队》、《上甘岭》、《地道战》等都做为过村里每年的第一部电影被放过。

知道晚上有电影,农村好多人家的晚饭在孩子的催促下较以往都提前了,因为想早早吃完饭后,好到广场内占电影正面最好的观看位置,去的最早的一般占放影机和荧幕间中间靠前用小马扎占位,稍后来的有拿块儿塑料布铺在马扎前的位置,再后来拿高凳的自发的排在后面。在电影快开演时去的基本都是站在后面或两侧了,有时观看人太多,就会有不少人跑到荧幕的背面去看,看到的都是反的,如果没看过的可以试下镜子里看电视,看镜子的影像就是在荧幕后面看的效果。

那时我们一帮小孩子,一般情况下到广场是最早的,天也就蒙蒙黑,连电影播放员及助手都还没到,助手比播放员先到,他到了后就找村里几个小伙子帮忙在两根电影杆子上绑荧幕和音箱,绑好后,再摆桌子拉电线安放好电影放映机。

再过一会儿,天基本全黑了,播放员会手提着一个手提箱大小的放着胶片的铁箱子牛哄哄的走来了。在他安放好胶片后,在娴熟的动作下,点亮放映灯后,由于人多站在靠近放映机有几人便会遮挡住灯光,荧幕上便是大大的黑头影,放映员便大声喊:“挡光的!靠边!靠边!”这时原本密集不分的人群便为灯光闪出一条道来。

电影开演后,围在放映机周围的人渐渐就少了,因为放映电影时,放映机周围有走胶片的“咔咔”声,外加放映机发热量高,周围可热了。其实平时别看放映员挺牛的,其实也是蛮辛苦的。让放映员最难受是放映影片时,不知什么时候胶片就会因卡片烧断,一看到荧幕上出现如同烧纸的糊边时,那随后荧幕就会黑掉的,这时就是放映员最难受最冒汗的时间,所有人都在等着,一般情况下放映员会把烧断的胶片往前倒上一段,在重新安放后在播放,这期间一般需要三五分钟,但电影故事情节就少了一段,一个好的放映员在播放影片前都事先把胶片进行倒片检查,这样基本就可以消除烧片现象。

那时看电影最怕的是赶上下雨天,如果遇有下雨天看电影基本是泡汤了,最令人懊恼的是电影演到中途有雨点儿落下,哪怕只落下一个雨滴,那么放映员也是第一时间停播,收拾机器,好多人都扫兴而归。这部电影基本就看不到了,因为每部影片哪天在哪村播放是有排序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问放映员第二天在哪村播放,我们便会在第二天晚上追片到那里,把电影看完。

童年看电影时,抬头便可以看到星星或月亮,深呼吸就可以闻到微风送来的青草香,电影散场后,结伴而归的路上,还能听到近处蛐蛐的叫声和远处的蛙鸣,回想起这一切如诗如画般美好。

离开家到城里读书及参加工作这些年,在电影院也看了无数次电影,影片的内容是越发精彩了,但却再也没有想像中如诗如画般的感觉了,因为每当自己独自从电影院走出时,满眼是流动的人群,听到的是汽车轰鸣和商贩的叫卖声,在这喧嚣城市孤独感却不自觉的油然而生。

于是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大,现在电影院去的也越来越少了,太多时候宁愿宅在家中回放这些老电影,像今天这样任由思绪飘荡,熟悉的情节又带来熟悉露天电影的回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露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