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教育·小学数学低段不需要教辅资料

首先说两个情况:

1.这学期,我们数学除了学校统一征订的课堂作业本和口算外,没有购买其他教辅资料,我也没有建议任何家长给孩子购买教辅资料。

2.目前,我知道班里有3个孩子在家里使用数学教辅资料(甚至有多本),这3个孩子都不是班里数学学习第一梯队的,都处在中下程度。

虽然,只有3个孩子,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但至少能说明,教辅资料并不能保证让孩子的学习处于优势地位。

我今天是来谈教辅资料的害处的,我本人特别强调练习在学习中的重要位置。但是拿教辅资料,特别是家里自备的教辅资料做练习不可取。

作为练习,一定是跟随着必要的反馈。这里的反馈是指批改并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然后再给孩子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进一步测试,再反馈。但是,家长自备的教辅资料在反馈这一块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反馈这块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能做出合格的反馈的家长就更是少之又少。

做不出合格的反馈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1.不做反馈(或者只简单地给孩子批错对);2.没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知道孩子做错了,却不能给孩子讲明白);3.不做前后对比,错了就一味地批评。

做不出合理的反馈会怎么样?孩子本来会的还是会,孩子不会的还是不会,也就是说学习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如果多次重复还是错,或者每次做完都是劈头盖脸地挨批,孩子很快会对这种练习失去兴趣,甚至害怕做这样的练习(没有人会喜欢反复失败)。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其对数学失去兴趣,害怕数学。

另外,现在的教辅资料是变着法子为难孩子,不断提高要求,包括传统的考试也是这样。比如说,我们最近在期末测试卷中做到的题:(1)跟17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2)15的前一个数是(    ),后一个数是(    );(3)比12大1的数是(    ),比12小1的数是(    )。其实全部指向的都是数数,但是每个孩子都会数数,为什么还会做错?原因就在于,对里面的词的理解出问题了,“相邻”、“前后”、“大小”等等。所以,充其量,这变着法儿为难孩子,变出来的还不是数学的东西,而是对“字词”的理解。

在小学低段,语文课程刚刚开始,孩子们的识字量有限,在这些“字词”的理解上出问题再正常不过。但是孩子因此“字词”不理解出现的错误却经常被解读为数学不行,早早给孩子贴上数学能力太弱的标签,真是本末倒置。

课程专家是心里明亮的,所有早就明令小学低段(一二年级)不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考试,而且数学课本上确实也没有出现上面这种问题(“相邻”,“前/后一个数”、“大/小1”),但是到了学校一线,没有执行下来。

与其把孩子的时间浪费(不只是浪费,甚至是有害的)在教辅资料上,不如带孩子多出去走走,丰富丰富孩子的生活。有些孩子理解不了“借走”了是什么意思,上周四我在二年级面试的时候,有些孩子回答不出来“优惠了8元”是什么意思,这些都是孩子们生活太过于贫乏造成的。

当然,丰富生活不只是带出去走走这一个途径,书籍是比带出去走走更有效的方式。让孩子们多读读绘本,读读自己喜欢的书。书里展现的生活就会成为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读的书越多,孩子们的生活越丰富。

低年级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对数学没有兴趣,越做教辅资料越糟糕。好消息是数学本身是非常有趣的,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喜欢。所以,不妨每天问问孩子在数学课上都学习了什么?是如何学习的?让孩子做小老师,来教大人学数学,孩子们肯定很感兴趣。

当然,如果孩子在数学上很优秀,而且本身也特别喜欢做数学题,给他提供教辅资料也没什么不好的。我还在上大班的外甥,就经常缠着我要做数学题,我把给一年级孩子的挑战题丢给他,他也能很快做出来。对于这些在某方面有特殊兴趣,或者有天赋的孩子,上面那些原理(给普通人的)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大人自己是可以使用教辅资料的,我手头就有一套思维训练的教辅。我是用它来找题的,我们的挑战题几乎全部来自于这些教辅。如果孩子在某一块上理解很困难(比如“原来有多少个”这种结构的解决问题),我们就可以在教辅资料上找相似的题,提供给孩子做变式训练,这比我们自己去编一个题,高效得多。

如果孩子的数学学习很不理想,给孩子买教辅,逼孩子做题,很可能是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就好像,孩子数学本来就不好,还逼着孩子每天完成挑战题一样,这很可能逼着孩子更快地讨厌数学。

在中医上,是药三分毒,最好的药可能就是最毒的毒药。对其他孩子最好的,可能对自己的孩子是最毒的。大人要学会去甄别,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话教育·小学数学低段不需要教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