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1张图片

不管爱哪部,会种土豆才是王道——到哪儿都能活下来。

文 | 刘能


马特·呆萌在火星种土豆!新片《火星救援》中展现的这一强生存技能颇受好评。但满屏的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几乎晃瞎了能聊小组的眼,难怪有人说,这是NASA史上最强植入之一。


能与这部NASA硬广告片并驾齐驱的是另一部NASA硬广告片《星际穿越》(两部里都有马特·呆萌)。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2张图片

《星际穿越》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3张图片
《火星救援》


根据能聊小组的观察,理科生更喜欢《火星救援》,而文科生对《星际穿越》的印象更好。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社会环境



两部电影都有NASA花大价钱探索宇宙的情节,但各自的社会环境天差地远。


《火星救援》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花太多篇幅,但片中明确交待,美国国会一口气赞助了五次火星探索任务(NASA管理层还在为第六次的预算进行游说),即便发生了宇航员命丧火星这样的大事故也毫不退缩。中国国家航天局也有足够的经费建造“太阳神”飞行器,还愿意用它帮助美国人(在小说原著和电影里,中国到了补偿——在未来可以送一名中国宇航员登陆火星)。


媒体和民众也很支持太空探索,当得知被困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可能获救后,全球民众都在守候着好消息。


相比之下,《星际穿越》里的地球要惨淡得多。由于环境恶化和农作物瘟疫,人类文明濒临灭绝。然后你猜,聪明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对!不是培育新的粮食作物,而是移民外星!赶快找目标星球去!这个凄凄惨惨的世界竟然就这样给了NASA近乎无限的资源。不过他们好像没有考虑到,就算找到了宜家宜室的星球,农作物瘟疫这问题还是破不了。


总体说来,《火星救援》里的宇航员好像15世纪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赞助的航海家,而《星际穿越》里的同行们则像19世纪因为土豆绝收不得不逃荒的爱尔兰农民。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显然希望自己是女王垂青的船长,而不是面露菜色的饥民。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4张图片
1492年,伊莎贝拉一世资助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中美洲


科学设定



虫洞、五维空间、改变时空结构……《星际穿越》里的设定看起来格局都挺大,当然细究起来就更容易出问题,比如片中对于时空结构的理解就存在巨大缺陷,导致前后剧情无法自洽。


在《火星救援》里,除了开场那次导致沃特尼被困火星的风暴之外,其他部分相对比较接近现实。例如沃特尼在火星栖息舱里种植土豆,就是解决了土壤、肥料、水和光照等一个又一个问题后才得以实现的,地球、赫尔墨斯号以及沃特尼三方的沟通和方案设计,基本上也是走写实主义路子。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5张图片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6张图片


在火星上种土豆跟在地球上差别不大,马特呆萌将火星土壤在基地室内铺好,用自己的粪便混入。因为人类粪便中富含氮元素,所以理论上能种植庄稼。至于最重要的水,呆萌是从火星登陆舱的火箭燃料中分解出氢气,再混上氧气。通过实验,得到了水。


整个生产过程对一个理科生而言应该都不算什么难事。


借用一个奇幻文学的概念,《星际穿越》算“高魔设定”,动辄毁天灭地,看的是感官刺激;《火星救援》是低魔设定,主角没那么多外挂好开,食物能吃多久都是大问题。


小说原作里沃特尼有一句台词是个很好的说明:“上高中那会儿,我常玩《龙与地下城》。玩的时候我扮演牧师,能施展一个名叫‘造水术’的法术。当时我觉得这个法术太傻了,从没用过。兄弟,要是现在能当场使用这个法术,拿什么换都成。”


“高魔设定”的《星际穿越》,可以让观众体会产生一种“啊,这就是宇宙的终极奥秘”的感觉,豪气顿生(尤其是没有学过物理学的人)。《火星救援》则告诉大家,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占领宇宙,但是在占领第一颗外星之前,怎么在新环境中生存下去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在这里,出身理工类的观众可能会把自己代入沃特尼的角色,在计算器上扒拉着,试图算出自己的土豆能不能撑到援兵飞到火星。


终极答案



两部电影里,主角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星际穿越》里的库珀,靠着爱心就莽撞地跳进了黑洞,在“五维时空”里成为定义宇宙规则的超级存在,才把关键信息传递给女儿,从而拯救地球——这是一个典型的“爱能拯救一切”的故事。


《火星救援》里的沃特尼就没心没肺得多。队友们上了返回舱跑了?不怪他们!我来自救!食物不够吃?拿便便种土豆!终于要被接到然而距离不够?刺破宇航服放气推进!我是钢铁侠!


整部电影里,沃特尼并不是没有彷徨和恐惧过,但他总能快速整理好心情重新出发,这一点可能让一些观众觉得太过平淡,但确实很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欢心:主角会想尽办法活下去,即便失败了,也能坦然接受死亡的结局。


这就是理性主义的光芒。


这种乐观精神不禁让人想起二战后的一波太空科幻作品浪潮。当时人类刚刚踏入太空,在宇宙中走出的最远距离,也不过是38万公里外的月球。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相信技术的进步会带领人类走向整个宇宙。这种乐观得甚至有点盲目的情绪,和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航海家们的气质相差无几。


在《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以及基地系列小说里,人类最终扩散到了全银河系;20世纪60年代的电视剧《星际迷航》,更是留下了“宇宙,最后的边疆”这样雄心勃勃的名言。就连当时流行的漫画角色都是理工宅:神奇四侠是宇航员、钢铁侠是工程师、绿巨人则是个科学家。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7张图片
《神奇四侠》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太空探索的热情褪去,读者兴趣转向了赛博朋克和奇幻等类型文学,带有“天命扩张”式乐观情绪的作品越来越少。直到最近几年,好莱坞的几部太空电影才让理工宅们重新找到了那个黄金时代的感觉。


如果说《火星救援》里还有什么让理科生们不够满意的地方,恐怕就是一些刻板印象了——计算出救援方案的年轻人珀内尔依旧是典型的不善社交的木讷书呆子形象,完全跟不上“极客也性感”的新时代风潮。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8张图片


当然这跟故事的创作者本身也有关系。《火星救援》是根据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的。作者本人从15岁起就被美国国家实验室聘为软件工程师,在相对论物理、轨道力学和载人飞船方面相当沉迷,是个执着的太空宅男,也是电影编剧。


《星际穿越》是大导演诺兰原创的科幻电影。曾导演出《记忆碎片》以及《盗梦空间》等大片的诺兰,最擅长的就是错综复杂的剧情以及人物之间的感情设定。“第五维空间”等词汇只是令故事显得更加酷炫而已。所以诺兰的片子往往毁誉参半。


有网友总结:《星际穿越》里,展现的是“人性”,科技只是媒介;但在《火星救援》里,科技是内容表达的重要部分。


在豆瓣上,《星际穿越》评分9.1,《火星救援》8.5分,星际略高。不过能聊小组认为,最大的赢家应该是土豆。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年代,随身带几颗土豆,走到哪里都能找到机会活下去。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9张图片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10张图片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11张图片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12张图片

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_第1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科生爱《火星救援》,文科生爱《星际穿越》,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