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意脉与语序(一)

中国古典诗歌中思维与语言的分合

诗歌的语序不用解释。所谓意脉,书中解释为: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就说是诗歌在人们感觉中,所呈现的内容的动态连续过程。

诗的语序:老话题的新诠释

语言学家认为寓言有一定的顺序原则,比如主谓宾顺序。但是这些语言学家煞费苦心,为汉语寻找的这些原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却失去了它的一般通用型。比如:枯藤老树昏鸦。不是按时间顺序展开,也不是强调主题前置。所以,用通用的语序来讨论诗歌是没用的。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试图解释诗歌的这种语序现象。一方面,因为深层的结构中决定予以内容的基本因子已经限定了一亿的范围,另一方面,每个人对母语都凭借习惯和语感来理解,对它的内容。具体如下:

一,思维语言并不是先天就存在的一套语序规则的,所谓的语法只不过是人们思维和语言理性化精密化的产物,语言学家煞费苦心的抽象归纳的结果。儿时的思维,恰恰鱼,原始思维相近而拒斥理性思维。

二,当作为深层结构中的块状因子的印象以实词的形态直接呈现时,会出现比较含糊朦胧。而诗歌语言追求的正是这种效果。

三,语言使共时的平行世界转换成一种直线型的词汇系列 ,越是精确缜密,越是世界的本相变形。相反,错综的语言表现的却是生存结构即为本初的原貌。而是人希望的正是恢复这一世界的体验。

中国,古典语言,尤其是书画文字呈现以下特征:

第三章意脉与语序(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文字直接表示事物。2.每个汉字都是独立的。3.图画书的文字已经决定了语句的意指。

汉语词汇不定位,能任意转换,它在句中的位置与法简略而松散,伸缩舒觉得随意性强,这正表明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比西洋表英文字更多的残留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原貌!而这,正是中国古典文语言文字的特色所在。

第三章意脉与语序(一)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汉字的充分视觉性,图画型,恰好成为诗人直接触觉和描述世界的天然材料。2.诗人的思绪、思维都淡化了逻辑性而富有跳跃性 ,汉子快传的拼凑和语法的简略恰好是诗人诗思的直接呈现。3.体验,那是一种朦胧的境界。4.诗人希望读者正是追求多义性的意会。如:温庭筠的“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所以,诗歌的语序是中国传统思维,以及赖以表述的汉字所决定的,是由中国人的思维和阅读习惯所决定的,汉字就是天然的诗歌材料,它可以由诗的建筑师随心所欲的挪来挪去的建造诗境,这个思维,正是天然的诗性思维,是诗歌“艺术的象征”。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章意脉与语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