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常说:“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但我觉得加上一句——行动才是改变的抵达。
一
报了星姐的写作课。看到已经更新了9集,就迫不及待的想去补课。刚上了一节,唯库上突然出现一个新的页面:你已经学了5节课,已经超过90%的人。
之后,又看到报星姐课的人,有1.3万多。这不就意味着有2730个人,连1节课都没有听过?我看到这个数据着实有些吃惊。这门课虽然不贵,才99元。但,这不正是我们当下买买买之后,依然对知识感到焦虑的原因。
有位朋友跟我说,今年我买了很多课,关于时间管理、写作课、表达和沟通、视觉设计、摄影.....因为知道自己要学习的课程有很多,感觉压力倍增。
我问她,这些课都是你喜欢的吗?她说,有一些是我跟风报名,看到文案写的特别动人且有诱惑力。而买回来却没有学多少,花出去的银子,在不知不觉中,超出了自己的预算。现在,我看到这些课,什么都不想学了。而且,很迷茫,很焦虑。
我相信,朋友为“知识付费”,但仍旧解决不了焦虑的症状,是困惑大多数人的一个问题。
二
还记得去年订阅古典老师的专栏,当时订阅专栏的仅有1.5万人。数据显示,每天打开看完这个专栏的人占65%,平时每天每篇文章留言的有300人(2%),留完言看是行动或者转述分析的人估计是留言人数中的三分之一,也就是100人(0.7%),持续行动到有改变的估计只有三分之一,也就是33人。
怎么这么多人有掏钱的动作,却不去思考和践行呢?难道仅仅是在为知识焦虑买单吗?以为自己付出了金钱和努力,能变成牛人的样子。不料,最后蒙蔽欺骗自己的竟然是自己。
面对知识付费。首先,花钱了不代表你把知识学会了。只有学习之后的持续行动,反思复盘,调整,直至内化为自己的身体思想的一部分,这才是学到、做到。
其次,不能改变你的知识,某种程度上就是无用的。即使课程、文章再好。你不去做也没有用。
不要眼高手低,去一点点实践,将知识真正掌握在手,才是真本事。而不是交完钱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然后,在另外一个交钱的地方又发现了你。
三
还记得刷屏的一篇文章“罗振宇不会告诉你的秘密”提到刘刚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晨闹铃响起,他眼一挣,会立刻打开得到,听罗胖的60秒教导。刷牙吃早饭会打卡“喜马拉雅”,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地铁上点开“知乎live”。午休时间又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下班路上听专栏,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的。之后刘刚带着充实感进入了梦乡。
有人问刘刚,你干嘛把自己弄得那么累啊?刘刚说了3个原因:
时代变化太快,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用。
比人懂得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人。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
心理学家罗洛梅说:焦虑是人类面对威胁,希望创造自我的正常状态。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焦虑的人才是真的健康,感觉到时代脉搏的人。
焦虑虽然能证明自己有一颗向上的心。但从朋友和朋友圈里这两个案例来看。每个人都会感到焦虑的原因,应该是要学习的知识太多,时间却不够用。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既然时间是不可控的因素。那么,我们怎么去平衡要学习的知识?
首先,若从时间线的角度上去看,应该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究竟要学什么,对自己才会有更大的帮助。
第二,确定自己要学习的知识后,尽量做减法,减到不能再减为止,只剩下自己最最最不能割舍的。毕竟,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贪心欲望小人”,什么都想要。我们不能做一个“什么都懂一点,而什么都不精”的掰苞米的大熊。
第三,确定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之后,就去坚持实践和找方法。李笑来老师说,一个人成功无外乎都只靠2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恐惧,所有的恐惧都源自于我们害怕未知。而对知识焦虑的恐惧是永恒,因为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当焦虑的时候,不妨去背诵半个小时单词,读一首诗,看本自己喜欢的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行动治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