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读完:《怪诞经济学》从生物学和社会学来解读经济学

10分钟读完:《怪诞经济学》从生物学和社会学来解读经济学_第1张图片

导读:


作者,利玛窦·墨特里尼Matteo Motterlini,意大利最受推崇的“平民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研究以怪诞、有趣而享誉国际,并因此得到读者的喜爱。曾任卡内基大学客座教授,现任米兰圣拉法雷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科学史、科学哲学、认知论、逻辑学、微观及宏观经济学等

本书提供了许多相关的问题和案例。呈现出人们每天面临经济决策时所体验到的矛盾与挫败。对照这些案例和你自己的亲身遭遇,你就能理解自己是通过什么样的认知过程作出决定、大脑又是如何运作的。

了解这一切的目的,当然是要学习如何善用大脑。只要我们能学会用更好的方法增强判断力,就能成为思虑周密的消费者。

在我们所犯的错误当中,有些并不特殊,甚至可说是稀松平常。有些错误有迹可循,只要我们先认清错误的真面目,就不会重蹈覆辙。举例来说,为什么薪水和年终奖金的用法会不一样?我在第一部提到人们会对相同的金额赋予不同价值。换句话说,大家习惯“在大脑里分类计算”。某一笔钱是怎么进口袋的、怎么出口袋的.都会改变那笔钱的货币价值。


第一章:前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大脑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决策,对于这一情况,很多领域的科学家都在进行研究,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决策错误或者说不合理的呢。我们的大脑容易过热而失控,但是再怎么不合理的决策总有其理由,实际上我们犯的错误是可以预测的。本书通过了很多实验揭示了一系列的经济学错误认知。


第二章:原来大脑是这样计算的

本章揭示了金钱在我们心中的的价值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一款手机售价3000元,如果让你再走10分钟路程去另外一家买,会便宜500元,大多数人会选择走10分钟去买2500元的手机;但是如果是一台8万元的电视,如果让走10分钟去另外一个地方买便宜500元,很少人会这么做。同样是500元,在两个场景中,我们对它的价值判断是不一样的。实际上类似的例子很多,我们大脑在计算金钱价值时,并不完全遵循经济学理论。

我们大脑在面对多项选择时,经常会陷入混乱,人们下决定的时间会加长。同时,为来保持心理平衡,我们在做出选择时,总是设法为自己找出选择的理由,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然而这往往导致我们产生不合理的决策。

人们的决策还会受到提问方式的影响,对于选民,如果必须从有优劣势的候选人中选出其中一位的话,他们必须找到足以支持自己选择的妥当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提问的方式就会引导他们的投票。

比如你问的是:你想投给哪一位候选人?候选人的“好”的信息比坏的信息更能影响选民。但当问的是:你不想投给哪一位候选人?候选人的“不好”的信息比坏的信息更能影响选民。


第三章:自相矛盾的决定

人们在选择决策时,无论是负面还是正面的,只要增加极端性质的选择,人们往往会选择“中间”性质的选择。因为人们总是希望正面自己的选择是合理的,为自己的选择找出正确的理由。

比如两台数码相机,一台10999元,另外一台20999元,只有两种选择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基本是50%,但是如果再加入一款30999元的相机,这时只有10%的用户会选择10999那款相机。而更多人会选择中间价位的相机。

人们习惯在最好和最坏之间找到妥协点。类似的案例在商业生活中很多。很多商家也用这样的方法引导消费者决策。

人们在内心不安时,会逃避做决策,比如在没有公布成绩时,让大家选择是否去旅行,这时大部分用户会选择等待考试成绩出来后再做决策。


第四章:决策的错觉和陷阱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时,那么在他眼里,该物品的价值会是没有那项物品的人所认定价值的两倍。

人们的决策行为并非顺序的,存在谬误的顺序偏差,比如你喜欢B的程度大于A,喜欢C的程度大于B,这样是否意味着你喜欢C大于A 呢,其实并不一样这样的,书中就例句了一个例证。比如你有一辆旧车A,想买一辆更好的车B,在B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增加一些配件和装饰品,让车更好,你也更喜欢,假设这时的车是C,那么在A和C之间,你就会选择C吗,其实通过实验表明,在B基础上增加另外一个选择C,用户的购买偏好并不是增加的,而且发生了改变。

另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可以用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损失对我们的影响要远大于得到对我们的影响。

在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时,我们更趋向于安于现状。这种情况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损失,因为这很可能导致我们对“沉没成本”的过度在乎,而忽视其未来的潜在价值。

沉锚效应,这个是心理学概念,就是人们在做决策时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者第一信息的影响,比如在你面前放了一个指针指向65这个数字,然后问你非洲国家中有多少比例加入了联合国,大多数的回答会接近于65这个数字。


第五章:先入为主的认知陷阱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大脑会采取尽量、尽快地凭直觉做出判断,虽然这样的草率决策经常会出错。我们称之为:思考快捷方式,丹尼.卡尼曼称为“捷思”。在这样的直觉思维中,“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判断有误导作用。

关于联结错误:有一个实验的三个选项:

A、达林积极参加反全球化活动

B、达林在银行上班

C、达林在银行上班,而且积极参加反全球化活动

大多数人认为C的几率更高,其实在银行上班和反全球化这两件事情毫不相关。

另外,我们决策过程还会有比如小数法则和回归平均数等陷阱。比如我们买了10张彩票,有2张中奖,这并不能说明彩票的中奖几率就是20%。


第六章:换个角度,决定大不同

在投资中,投资回报率越高,人们却越谨慎;但在一定赔钱的时候,人们反而愿意承担风险。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关注有具体数字的信息,而忽视那些真正重要但是没有明显特征的信息。

面对同样的概率,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我们的决策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在一次战役中,剩下了600人,有两条逃跑路线。

A:逃往山区,可以让200士兵存活。

B:逃往海边,600人都存活的几率是1/3。没有人存活的几率是2/3。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A。

如果面对同样的问题,只是稍微修改提问方式。则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A:逃往山区,400士兵会丧生。

B:逃往海边,无人丧失的几率是1/3。全部丧失的几率是2/3。

这样大部分人会选择B。

这种效应称之为: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第七章:为什么老是在亏钱

在损失厌恶中,同样数量的损失带来的负面效用是同样数量的收益带来的正面效应的两倍。在股市总也经常遇到大家抱紧亏损的股票不肯抛售,而卖掉赚钱的股票,从长期来看,用户都不想亏本,想着一天这只亏钱的股票能翻盘赚钱,所以不出手,但实际上往往是越亏越多。

如果有人问你,过去几个月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你可能回答那些做了但是不如预期的事情;但是如果问你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你可能回答那些你曾经错过没有做的事情,比如我们回头看过去几年,我们会经常后悔没有在房价低的时候购买更多的房产。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常因为不想后悔而无法当机立断,因为缺乏自信和勇气,即使能改变现状也不付诸行动,但其实我们这种“不决策”也是一种决策。


第八章:关于金钱的错觉

在经济学中有我们的收入有账面金额和实质金额两种表述,如果收入10万是账面金额,那么扣除4%的通货膨胀,我们的实质金额就是9.6万。

人在经济交易的公平与否不仅取决于客观数量,还受到比较、正当化、诱发动机、呈现方式等影响。人们对工资的满意程度不仅是自己拿了多少,还在与同事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称之为:社会比较。经济学家弗兰克在《以正当价格购物》中说道,我们的社会生活并非基于绝对的有利立场,而是基于相对有利的立场。

同样在经济学中,卡尼曼说:价值的本身不是绝对的数值,而是数值之间的差额。人类的大脑不善于测量绝对数值,而更擅长捕捉变化和差异。


第九章:同样是风险,感受大不同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计算损益的出发点是参考点,而不是传统经济学提出的绝对值变化。同时情绪对我们的判断和决策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情感在无意识中变化,会主导判断和决策,这种现象叫做情绪捷思。


第十章:和风险拉锯

我们经常会陷入统计学的风险,而且相当风险比绝对风险更大,比如告诉你胆固醇较高的人患心脏病几率比一般人高50%,你一看这肯定吓一跳。但是这其实是一个相对数字,根据预测,年龄50岁的胆固醇值正常的人,每100个人之中有4个人接下来10年会患心肌梗塞。而胆固醇较高的,是6人,比之前高50%。

所以人们经常被一些统计学的数字误导,而没有搞清楚统计的真实数据或者绝对数据。


第十一章:高估自己的判断力

人类的智慧的典型错误,是排斥那些否定自身经验的事物,偏好那些符合自身经验的事物。越是专业人士,越是会高估自己的判断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专家在瑞典进行过调研,发现90%以上的用户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尤其在金融、投资等风险较高的领域,专家们经常高估自己的判断预测能力,低估风险,有时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同时,人们也偏向了解和认可那些符合自身经验和价值观的事物。政治家们都偏向于阅读自己政治立场的报道,人们经常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主动忽略那些看起来跟自己不相符的东西。


第十二章:经验会作怪

我们经常有事后诸葛的习惯,有经验不一定总是好的,因为我们会因为高估自己的知识,而经验充其量不过是我们曾经知道或者是可能知道的事情而已。

就像足球比赛一样,人们习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赋予某种意义,为其找到必然发生结果的理由,必然某场比赛输掉了,就说之前早有征兆,然后为比赛失败找到很多看似充分理由。


第十三章:投资人的心理

我们对自己能力的高估,还表现在,我们常常以为我们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但这往往导致其实信息不足,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决策。

另外,投资股市的统计发现,那些积极买卖的人,亏损的几率更大,而且这些积极买卖的人,通常认为自己的投资能力比较强。


第十四章:预测将来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峰终定律,就是我们在实际体验某种事情之前,都会选择痛苦较少的选项,而亲自体验之后,即使痛苦时间比较长,也会选择记忆印象比较好的选项。

同样令人开心的体验也是一样的,假如在一年内,一个网络公司的股价慢慢上涨至每股50美元,另外一个科技公司的股价在前几个月毫无动静,最后几天突然暴涨到48美元,看看后者暴涨的你肯定会乐的合不拢嘴,客观来看,第一个公司的获利要高于第二个公司,可以你极可能投资第二个公司,而不是第一个公司。


第十五章:盈亏的游戏

在博弈理论中,只要预测对方的行为就会影响自己的选择,就是一种博弈。在一个经典的博弈实验中,有100美元,受试者甲被要求把这100美元分享0-100元不等给受试者乙,乙要么同意甲的分配,要么两个人都一分都没有。根据经济学理论,按理乙方应该获得比0元更多一点就能接受,毕竟有总比没有好。但实际上测试结果,超过50%的受试者甲会分配50%给乙方。

现实中的博弈和经济学中博弈的区别是人们除了盈亏之外,还会参考心理和公平原则等因素。


第十六章:会发怒的神经元

神经元的兴奋程度,影响着认知情绪的变化,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宁愿损失个人利益,但是我们能得到快乐。作者做了一个信任游戏的实验,甲乙两人先获得10美元,甲可以把钱留给自己,也可以分享给乙,分享给乙后,他的10美元将变成40美元。这样乙就会变成50美元,如果乙愿意和甲分享,这样甲和乙都有25美元,不过乙方也可以选择不将钱分享给甲方,独吞这50美元。而且甲方也可以选择自己损失1美元,乙方损失2美元的方式来惩罚乙方。

作者通过实验,如果乙方得到50美元后,不分享给甲方,而且甲方开始惩罚的时候,甲方的情绪和大脑有什么变化。发现甲方的大脑纹状体的活动会变得剧烈,同时前额叶皮层和扣皮带皮层也开始剧烈活动。虽然我们的大脑朝着利他的方向运作,惩罚对方,以便让合作者在未来更懂得与人合作,但是显然,这种行为并非出于某种高贵的动机,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本能的喜悦。

亚当斯密说过,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朝着追求社会福利的方向前进,即使这么做并非源自个人的动机,这种现象只适用于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也适用于即使蒙受了损失也要追求快乐的情况。


第十七章:看穿人心的镜像游戏

人类大脑的纹状体不仅在个人为了利他而惩罚他人时制造喜悦的情绪,甚至当我们仅因为信任他人而表现慷慨或者乐于助人时,纹状体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我们得到喜悦和快感,并不是完全因为得到金钱的利益,而是因为我们的付出的信任和得到了对方的信任。

研究表明,人们合作的意愿越强,尾状核就越兴奋。另外,只有在提供者表示愿意合作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受益者心理才会产生信任感。简单来说,就是越相信对方,响应对方的信任时就会越开心,思考是否要响应对方的时间也会更短。

研究还发现人体的一种激素:催产素的多少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当我们的社会连接越多,那么催产素的分泌就越多。

积极响应他人的信任对于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国民相互信任和合作程度越高,国家就越富有。信任可以影响我们相互合作,同时还能促进经济发展。

科学家还发现镜像神经元跟我们的同理心有关系,如果没有它,那么即便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也无法理解他人的动作意图和情感,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

通过对镜像神经元的观察,我们可以知道人们的同理心变化情况。比如在观看电影、话剧这种侵入式场景时,我们观察到镜像神经元运动会比较剧烈。

我们的脑岛,尤其是前脑岛有共通的神经基质,当我们不开心或者看到别人不高兴时,这个区域开始剧烈活动,科学家推测,脑岛可能是镜像机制的核心,将接收到的脸部表情的视觉信息解读为各种情绪。同时脑岛也是统筹感觉信息和体内反应的中心。


第十八章:情感和理性的角力

科学家发现我们的理性是有极限的。在1848年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名建筑工人盖奇脑部严重受损,虽然后来奇迹般地存活了13年,他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没有什么严重的影响,但是其性格、情绪控制等在发生事故后完全变了。

哈弗科学家对盖奇的大脑进行了解剖分析,发现其前额叶腹内侧皮层受损严重,这对他们的正常视觉、记忆力等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对他们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计划能力等有很大影响,情感活动也明显减少,变得极度冷漠。

关于大脑的理性和感性的竞争,是在两种神经组织相互竞争下完成的。一种神经组织是纹状体,这种神经组织多存在于人脑的边缘系统,该部分和喜悦、报酬有关。第二种神经组织随着纹状活动,协调人体的本能欲望,使我们做出相对谨慎的决策,这种神经位于人的前额叶皮层(尤其是后外侧部及右眼窝部)。这两种神经组织的活动和个人决策紧密相关,他们的活跃程度代表了我们决策中的感性和理性成分。


第十九章:太有人性的大脑

10分钟读完:《怪诞经济学》从生物学和社会学来解读经济学_第2张图片

合理性和感性并非对立,而是相互相成的。一个合理的决策通常也是有情感因素决定的。柏拉图比喻我们人的头脑中有两匹马,白马是优雅而温顺的,黑马是原始和野性的。我们大脑驾驭这两匹马并不容易。

理性和情感永无止境在拔河中,影响合理性的神经生物学的作用我们还不知道。但是神经经济学应运而生,它想知道特定情感如何影响身体的生理参数,首先要认识自律神经系统。自律神经系统包括扁桃体的边缘系统里的控制中枢、从脑干和脊椎中枢延伸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其次,我们必须区分无意识过程和有意识过程,区分情绪和认知。也就是情感和理性。

大脑有很大部分的神经细胞都用于支配无意识行为,无意识又称为:不深入思考的怠慢方式,就是《思考快与慢》中的系统1。另外管理过程就是启动了意志,类似系统2,支持我们理性决策和深入分析过程。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是这两种过程交替进行的结果。

人脑是由几百元个神经元构成的复杂回路,神经元之间是通过数百亿个突触相互连结,构成回路。总的长度超过10万千米,人脑的活动以神经元网络的交互作用为基础,目前人类还未完全掌握其规律和构造。

但研究者已经在某些方面存在共识,比如无意识过程(系统1)主要牵涉到下部皮层和后部皮层。尤其与情绪与边缘系统的结构有关,边缘系统掌控着关于记忆、恐怖、情绪反应、报酬以及涉及行为和记忆历程的情感与动机层面的神经组织。而另外一个管理过程(系统2)控制着解决问题、逻辑思维、拟定决策、事后追踪等,是在前额叶皮层和后侧部,前额叶类似交响乐中的总指挥,接收并汇总信息。它是大脑中比较特别的部分,是最后出现和个体发育中成熟最迟的神经组织。

在控制自我情感和认知的过程中,合理的人懂得恰到好处地操控情感的人,合理的人的前额叶皮层能够整合、管理信息,并视眼前的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信息。


第二十章:结语懒人经济学

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我们总做出一些奇怪的决策,人的花钱、存钱、投资时并不是效用最大化,而且努力最小化,我们都希望以最小的努力换取最大的收益。我们的决策过程涉及到直觉和理性,就是卡尼曼所说的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即直觉,或者说无意识是运作快速的,它运用联想,无法调整或者修正。

系统2,即理性,受意识控制,运用我们的认知,逻辑推理能力等来决策,可以叫它“思考的自己”

这两个系统没有明显的界限,他们是相互结合,共同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过程,也就是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10分钟读完:《怪诞经济学》从生物学和社会学来解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