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 “一带一路”释放影响力 联合生态圈应对新局面

“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五年,不少观察人士指出,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局势进入深度调整,“一带一路”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演变,未来还将继续发展,目前只是其中一个阶段。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阶段,应该是“影响力”:“一带一路”持续扩大和深入的影响力,尤其值得现阶段的观察人士注意和思考。而影响力的直接衡量指标是数字。据统计,迄今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和组织达到130多个,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


五年 数字成就背后的深意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容易唤起超越经济层面的精神共鸣。而作为和平时期的经济振兴计划,“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全球经济秩序正在重建,新兴市场与传统发达国家的竞合使得中国可以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牛津经济研究院驻香港亚洲经济部主任高路易(Louis Kuijs)就表示,中国将很有可能利用这一倡议来填补全球化反复造成的空白,这可以理解并且符合逻辑。


这个“空白”含义丰富,最直接可见的就是经济层面。据统计仅仅在亚太地区,每年就需要约1.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满足51个国家的需求。历史原因和近年的局势动荡导致其中很多国家存在电力短缺、铁路运力不足等问题。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在东南亚、中东、北非、南美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上述基建领域的投资。


不仅在商业层面,“一带一路”的基建项目还在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互惠互利的成果。相关项目在全球82个经贸合作区上缴东道国的税费超过20亿美元,为当地带去大量的税收和工作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极大提升了当地人民的幸福感。


对于很多沿线国家来说,电力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巴基斯坦就是一个典型:缺电已是“老大难”问题,目前每天的电力缺口约4000MW。据巴基斯坦能源专家透露,电力危机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每年放缓3到4个百分点;人民也不堪其苦,首都伊斯兰堡在夏季时高温达40度,每天停电时间最长却达到12小时;停电时,人们不但要忍受高温,孩子也无法在夜晚学习。


中国EPC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一起,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在当地展开电力项目的建设。根据当地能源禀赋,进行一系列电力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可靠、经济实惠的电源,同时将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有了电力的输送,这些地区也得以发展公共交通、货物运输和商贸往来等,从而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


基建新玩法


在基建市场上,中国企业表现活跃。随着“一带一路”基建领域近年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与机遇,中国企业也必须适应新的改变。

首先是新项目对承包公司带资、融资、投资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并非全新趋势,但其重要性却在增加。一个动辄数十亿美金的能源工程项目,其资金来源靠项目业主一己之力很难完成。工程总承包商(EPC)作为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也要用各种渠道帮业主解决融资问题。能否适应项目资金需求,日渐成为企业能否拿下项目、取得盈利的关键。

自带资金的企业如同自带光环,优势自不必说。而“EPC+投资”与“EPC+融资”最大的区别,就是EPC承包商是否会成为项目股东或股东之一。近年来中国能建集团等大型基建商开始向上游转型,开始介入项目投资环节。承包商投资项目意味着对整个项目的风险和进程负责,承担更多的风险的同时,也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利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战略能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曾做过调查,近年来开展海外EPC业务的中国企业盈利难度逐渐加大,不少企业在东南亚、南亚的水电项目受挫,但也有中国企业从水电项目中盈利,其原因就是参与了投资环节,使其对整个项目的风险把控力提高。

其次,对项目的深度参与也促进了中国EPC企业在海外工程中角色的转型升级,从单纯进行施工生产,逐步转向提供服务与管理。EPC的含义是设计(Engineering)、采购(Procurement)、施工(Constructing);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初期,主要模式是单纯的工程总承包,也就是施工(Construction)。而施工在EPC流程中是单纯的下游环节,受限制较多,且利润偏低。例如早在2007年,能建旗下的广东火电第一次参与非洲海外项目时,就是单纯承担施工的角色,这个案例也被业内认为是早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代表项目。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中国企业不但进入EPC各环节,而且参与了上游投融资和下游服务、管理,实现转型升级。例如在巴基斯坦必凯项目中,哈电集团在规划、投标、施工过程中的高标准规范化操作,使其获得了项目未来12年的运行维护合同,开创了其在海外长期运维业绩的先河。这使得哈电集团成为世界范围内少数具有9H级燃机运维业绩的公司之一,更意味着哈电实现了EPC(交钥匙工程总承包)到EPCO(总承包+运行维护)的转型,实现了中国EPC企业在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突破。

推广 | “一带一路”释放影响力 联合生态圈应对新局面_第1张图片

巴基斯坦必凯项目


除此之外,当下基建能源项目的难点往往已经不在于发现项目,而在于如何实现项目的可持续性。巴基斯坦塔尔矿区是世界上尚未开采的储量最高的褐煤田之一,但褐煤具有燃烧值低、烟尘大等特性,多年来当地一直未能有相应的技术进行有效开采。而塔尔矿区燃煤电厂项目,正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特有的褐煤资源,为当地提供了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在该项目中使用了GE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特别适用于像塔尔矿区的褐煤新开采的低热值煤(释放相对较少热量的煤),使电厂能够安全可靠地发电。目前一期项目已投运,可供给约130万户巴基斯坦当地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电力。随着二期工程的逐步推进,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将得到逐步缓解。

而在中东的高端电力市场迪拜,中国企业通过与GE等跨国企业的联合,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为了改变当地过度依赖石油与天然气的能源结构,阿联酋迪拜政府颁发了《整体能源规划2030》,在此背景下,迪拜哈斯彦清洁燃煤电站项目应运而生。这一项目实现了中国投资、中国融资、中国总包、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同时也是GE与央企共同服务海外的又一经典案例。哈电使用了GE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和环境控制系统,其中GE武汉锅炉厂、GE北重工厂为项目提供了关键机组设备。项目建成后,将满足迪拜20%的电力能源需求,大幅降低当地居民用电成本。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也充分考虑了对临近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影响,通过一系列高标准的环境处理监测系统,使项目的排放标准优于国际标准。


推广 | “一带一路”释放影响力 联合生态圈应对新局面_第2张图片

迪拜哈斯彦清洁燃煤电站项目


联合应对新局面


“一带一路”上的需求复杂多样,承载着如此大的经济量,中国EPC企业需要联合各方合作伙伴的力量,一起解决问题。从金融支持到设备提供,不少跨国企业、中国和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加入,各显神通。2017年,世界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签署备忘录,为“一带一路”构建稳定、多元、可持续的融资机制;同年丝路基金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并设立10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一带一路”专项贷款额度。

融资支持的背后是互相信任和长期合作的基础。以GE为例,这家国际企业与中国的EPC项目合作长达20多年,而近五年在”一带一路”上的重点合作,更是让长久以来积累的信任和默契“变现”:GE了解中国和中国企业,更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利用GE遍布全球的技术团队、融资网络和信息网,支持中国EPC企业全球业务的开展。

GE在“一带一路”65个沿线国家中的63个都有成熟的运营团队,并在当地开展深度本土化的运营。GE已成功和超过30家EPC企业合作,为超过70个海外市场提供全球化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广泛的合作让订单规模从2010年的4亿美元,翻了6倍多,增长至去年的25亿美元。这也为沿线国家的能源需求带来巨大支持:在GE与中国EPC企业20多年的合作里,GE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送了超过35GW的电力;加上2018年上半年签署的订单以及在建项目,这一数字将达到55GW。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今年7月,GE与中国EPC企业共建的投入商业运营的电站已经为沿线国家输送了17GW的电力。

去年,GE基于国际EPC市场的新趋势,提出联合市场开发、联合投融资、联合运营的 “三大联合”发展战略,力求与EPC合作伙伴实现以风险共担、利润共享为根本的长期合作。特别是针对融资需求这一项目普遍存在的难点,GE利用丰富的国际融资渠道和项目风险评估能力,实现更具竞争力、差异化的股权投资,大大提高中国EPC企业赢得项目的几率,更好地助力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二十多年的经验,五年的快速增长,而站在这个阶段性节点,对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尤为重要。“一带一路”影响力日增,GE据此提出“一带一路”生态圈倡议,通过构建知识经验共享的平台,更好地推动生态圈利益相关方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2018年11月1日,GE将在北京连续第五年举行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能源基建合作的论坛峰会,与各方合作伙伴一起,探讨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优势互补,包容共享,让科技、金融、贸易、基建得到充分的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推广 | “一带一路”释放影响力 联合生态圈应对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