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汤面

归,归的是家;去,去的是故乡。

        家,有那张罗着好菜好饭,期待着与我见面的,头发有些白的父母。

      故乡的水土,哺乳我长大。我喝的水,是故乡的水,从压水井中汨汨流出,从自来水管中极速流出。故乡的蔬菜瓜果,甘甜滋养,故乡的土地上长出的粮食,如小麦,磨成面粉后下到锅里做成白汤和咸汤疙瘩汤,面粉和上水,揉成面做成大馒头和花卷,在大口的铁锅里,用干柴烈火蒸出一锅锅清香洁白的大馒头供全家人的一日三餐主食。面粉在面条机里压成一条条面条,有宽的有细的,根据家人的偏好而定。主妇或用擀面杖把活好的面压成薄薄的面片或用刀切成呱嗒,下在滚沸水的锅里也是好吃极了。

        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在过年,或喜庆时刻最爱用包饺子的方式庆祝。饺子,不仅仅是面食,更是美好祝福与幸福的象征。尽管包饺子步骤繁琐,但是可以调动一家人都融入参与其中,先是往装有面粉的大瓷盆里倒水和面,光是和面就够累人,家庭主妇,用粗糙的手指,时而成拳,时而用掌用力按压揉搓,很是累人,因为经过大力气和好的面团,才有劲道,做成的饺子皮才更加结实,能兜得住馅,在锅里煮也不易破。和好的面搓成比大拇指还粗些的长面条,用薄口刀切块,如丸子大小,之后,就用擀面杖擀皮,当然,揉面是体力活,擀皮可是技术活。翰出的皮,不仅要圆,更要中间厚些,边缘薄些,着实不易。小时候的我非常好奇,多次从母亲手里抢过擀擀面杖,可是每次擀出来的皮都是奇形怪状,不仅厚薄不一,擀破皮也是常有的。所以经常被母亲派遣到别处打杂,或扫地,或剥蒜,或打酱油醋。实在没活就让我去外面玩会,等饺子熟了再叫我。

        包饺子,馅是主角,我最爱吃的是韭菜鸡蛋馅,可以放入小虾米增鲜。其次猪肉大葱,猪肉和芹菜。肉是上好的五花肉或者瘦肉,用刀剁的碎碎的,放入酱油和盐巴,有时候会把洗干净的一枚硬币放入,出来饺子后谁吃到就是有“福气”。当然,调馅是非常重要的,太咸没法吃,太淡不入味。面已和好馅已调均匀。此时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有条不紊进行着。不一会就能包满一锅辔(pei)子,估摸着时间点火烧水,等差不多包了一锅煮的,把生饺子放入沸水锅里下水,不一会沉底的饺子就鼓胀起白肚皮浮上来,翻滚着,旋转着。不久熟了就盛出来先给孩子们吃着。第一锅饺子刚熟盛出,第二锅包好的饺子紧接着下锅,直到包够全家人吃的才停手。

        北方沿海地区,比如青岛,莱州,经常包有虾仁或扇贝丁,各种鱼三鲜的馅。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青岛本地喜家德水饺宣传:喜家德水饺,水饺里有个大虾仁。虽没吃过,但是单听这口号已经让人垂涎欲滴。

南方小米水稻,北方小麦玉米,都离不开水。长江黄河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哺育着五千年的中国文明。

        长在高楼大厦水泥城市文明的孩子,不知道田野的开阔与泥土的芬芳,也很难分清韭菜和麦苗。当然,金黄色的麦田,在丰收的季节是非常的美丽的。玉米从播种到发芽,经过浇地施肥,根系开始向下延伸着,狂饮着泥土的乳汁,身体也快速的生长着,粗壮的茎杆支撑起饱满日渐沉重的玉米棒子。玉米丰收后,手工剥皮,外面的玉米裤子打成结,吊挂在树上或者房顶,也是金灿灿的很美,晾晒脱粒打成小颗粒,在锅里文火慢煮是香喷喷的糁子汤,再小些颗粒就熬成糊涂汤。都是家家户户必喝的汤,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就着咸菜疙瘩条,放上几滴香油,喝上两大海碗,身体热乎乎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饺子~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