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27日,协和校董事会年会在纽约举行,胡适当选校董事会负责人。而一个月以前,他已经接受委托开始为协和重建物色一位“操盘手”。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斥巨资筹建,起始的目标就是“能够与美国或欧洲最好的医学院相媲美”,而且说到做到。
从1917年到1942年,协和医学院总共培养了312名毕业生,包括许多在中国医学史闪亮的名字:刘士豪、诸福棠、林巧稚、裘祖源、张庆松、黄家驷、许英魁、曾宪九、吴阶平、宋鸿钊……
但协和在1942年遇到了创建以来最大的危机,因战争爆发而被迫关闭。
协和师生流散四方。虽然战争的胜利终将属于正义的一方,但关闭的协和还会回来吗?即使回来了,还会是曾经的那个协和吗?如今想来,这些问题的答案让人胆战心惊。稍有闪失,我们今天可能就不再有协和。
最终的校长候选名单上有十一个人,胡适和协和校董事会需要尽快做出选择。1947年初,大洋彼岸传来的消息极大提振了协和校董事会重建的信心。1月16日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会特别会议决定,资助1000万美元用于协和医学院建设。
至此,将近4500万美元的投入,让协和成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历史上资助给单个项目的最大一笔。
1947年3月12日,协和校董事会年会在上海召开,部署协和重建的具体事务,包括当年秋天的正式开学。而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则是等待来自贵阳的电报。
1
1937年淞沪会战之后,教育部决定筹建国立贵阳医学院,以接纳从华北及其他敌占区退下的医学院学生。教育部长王世杰想到了他在留英时期的老同学,此时担任协和医学院襄教授的李宗恩。
1938年3月1日,国立贵阳医学院成立。李宗恩离开了任教14年的协和,南下贵阳担任贵医的第一任院长。李宗恩一手办起了贵阳医学院,并且越来越多引起协和管理层的关注。
教育家周诒春曾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并兼任协和校董事会成员,当时李宗恩就在协和任教。1938年,两人同时赴贵州,周诒春是出任贵州省财政厅厅长。在贵州期间,周诒春推荐李宗恩接替自己担任国际红十字会中国分会会长。贵医的很多进口药物,就是通过红十字会得到补给。
1944年战局扭转后,直接负责资助协和医学院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就已经开始考虑重建的事情。
李宗恩参加了基金会那年在成都的会议,并谈了自己对协和办学的设想:“要办成一个,应该和我心目中的教育家司徒雷登所办的燕京大学看齐的学院。不应该只看重技术教育,而不重视周围的社会情况。”
李宗恩的看法受到了协和第三届内科学系主任狄瑞德、公共卫生教授兰安生的赏识。曾在协和校董事会担任20年秘书的福梅龄评价李宗恩:“作为国立贵阳医学院院长,他品行正直,领导力强,因此威望很高。这正是校董事会在寻找的人选,为重建高水平的学校定下基调。”
最终,胡适领导的协和校董事会决定,聘用李宗恩为协和校长。
但李宗恩仍感始料未及,他认真考虑了一个星期才正式做出答复。1947年3月31日,李宗恩电告胡适接受任命。胡适深感欣慰:“在你领导下,新协和将会像过去一样,对中国的医学教育做出重要贡献。对此,你将有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1947年5月31日,李宗恩赴任。6月中旬,护士学校校长聂毓禅带领50名师生从成都跋涉1900公里返抵北平。10月,医学院和护士学校正式开学,22名医学生和16名护校学生入学。
但此时的协和仍然“残破”。开学后,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不得不依靠5名来自北大、清华、东南医学院的交换教授;解剖课用的尸体,是从北大借来的;因为协和医院尚未恢复,高年级的医学生不得不到其他医院实习,等等。
让协和重回协和,这才来到了真正关键的时刻:找回散落四方的协和人。
2
就在李宗恩南下贵阳的同一年,张孝骞早几个月离开协和奔赴长沙,担任湘雅医学院院长。但很快,两位在协和共同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同事便在贵阳重聚。1938年受战事影响,张孝骞带领湘雅医学院西迁贵阳。
后来,湘雅医学院又因战事蔓延辗转重庆。在这段艰难的办学岁月里,张孝骞倾尽全力。他领导湘雅医学院近十年的时间里,六年制本科毕业生达到了174人,约占建国前湘雅毕业生总数的一半。而且战乱时期、地处西南,也并没有让人们忘记张孝骞的医术。
1941年1月7日,正担任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的蒋经国亲笔致信张孝骞,为挚友寻求胃病治疗的方法。张孝骞随即复信,用大约800字左右讲了胃部出血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治疗后疗养时的注意事项。
也是在这一年,经过张孝骞争取,湘雅医学院由私立改为国立,一定程度缓解了艰难办学的处境。但就在此时,远在北京的协和医学院却面临日益深重的危机。
这段时期前后几年,大批的协和师生都不得不各谋出路。
比如陆续有协和医学院师生来到贵阳,包括杨济时、王季午、朱懋根、杨崇瑞等;也有像张继正、柯应夔、邓家栋、朱宪彝等人来到天津,创办了天和医院,寓意就是“天津的协和”。民间流传,“北平有协和,天津有天和”。
林巧稚则留在北京,参与创办了中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前身)。
还在协和时期,钟惠澜的一位姓曹的病人是家小医院的院长,非常佩服钟惠澜的医术。协和停办后,这位曹院长把钟惠澜请到医院当院长。钟惠澜到任后将医院的名字改为中和医院,而且马上想到了自己的同班好友林巧稚。
林巧稚接受了钟惠澜的邀请,在中和医院组建了妇产科,在自己的诊所和医院各出半天门诊。
成功吸引林巧稚加盟让钟惠澜有了更大的想法,他在此后又将谢元福、谢志光、关松涛、吴阶平、曾宪九、胡懋华、冯传宜等更多协和同仁请到中和医院,一时间人气兴旺。林巧稚也禁不住夸奖老同学:“你倒像是个社会活动家。”
虽然艰难,但协和的师生们总算是在不同的地方落了脚。直到1947年,协和在战后开始自己的重建。令人惊讶的是,从1947到1949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里,这些散落天涯的协和人就重新聚集到了一起:
内科张孝骞、刘士豪、朱宪彝、钟惠澜、朱贵卿、邓家栋、方圻,外科吴英恺、曾宪九,妇产科林巧稚、宋鸿钊,儿科诸福棠、周华康,骨科孟继懋,耳鼻喉科刘瑞华、张庆松,神经科许英魁,神经外科冯传宜,泌尿外科吴阶平,皮肤科李洪迥,麻醉科谢荣,病理科胡正详,放射科谢志光,细菌系谢少文,公共卫生系裘祖源,营养科周璿……
协和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恢复了生机。1949年10月12日,李宗恩在给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信中写道:“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真诚的相信,从协和创建者的崇高目标来看,协和在中国的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方面,还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3
1949年8月,相恋8年的曾宪九和葛秦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两人的婚礼异常低调,没有通知同事,在场的只有一位亲人,是曾宪九的大侄女曾庆霄。
两人的新房位于协和医院东侧马路对面的北极阁三条15号院,原本是协和建院之初为解决高级教职工的住宿而建造的,1948年后,部分重回协和的骨干搬到这里居住。
此时的协和,重建仍然是主题之一。娄克斯返美后,吴英恺成为第四任外科主任,曾宪九则担任外科学系教研组组长,辅佐吴英恺推进外科的重建和发展。
曾宪九先后参与编写《现代外科基本问题》、《临床外科手册》、《外科护理学》等,恢复确立外科的理论和诊疗规范;恢复住院医师24小时工作制的老协和传统,并且制定了严格的各级医师查房制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各大医院的外科主任、医生纷纷到协和参加查房。
从左至右:罗慰慈、周华康、曾宪九、何观清、汤兰芳、王德修
大查房是老协和留下的非常有名的传统之一,而且协和内科的大查房流传的更广,几乎在协和建院之初就已经实行了。领导协和内科重建的张孝骞对大查房制度更是重视有加。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郎景和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协和内科大查房,是我们经历过且终生难忘的。张孝骞教授主持,各内科亚专业教授大腕云集,于前排就座。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过道及窗台上都挤满了人。不仅仅是内科医生,其他科的医生也趋之若鹜,场面热烈。”
张孝骞回归协和后,同样从制定学科规划、恢复教育体系着手。从1949年开始,协和内科分成心脏、呼吸、消化、传染、血液等专业组,促进分支学科的专业化。除了内科大查房,张孝骞力保的另一项协和传统就是“八年制”。
1957年,张孝骞直接建言,恢复协和八年制医学教育模式。两年后,协和八年制恢复招生。70年代末,张孝骞再次呼吁恢复协和八年制医学教育。八年制这项从协和创办第一天就开始实行的制度,在经历了三次关闭之后,竟一直保留至今。
除了协和人、协和制度、协和传统,协和在1949年还恢复了名字。1949年12月11日,协和正式从北平协和医学院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直到今天仍然得以延续。
就在老一辈协和人从战争的废墟中一砖一瓦重建协和的时候,1948年,罗慰慈考入协和医学院;1949年,孙念怙、史轶蘩、张之南考入协和医学院;1950年,连利娟来到协和医院;1952年,刘彤华、叶世泰来到协和医院……老一辈协和人重建的传统在新一代人身上得到了传承。如今,当年的年轻人已成了这一代协和人眼中的泰斗、偶像。
像当年一样,今天的北京城张灯结彩,今天的协和仍在进行着古老的传承。
参考资料:
1、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魂 曾宪九》,三联书店,2014年9月第一版;
2、吴崇其,《林巧稚(修订本)》,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8月第2版第3次印刷;
3、福梅玲,《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
4、约翰·鲍尔斯,《中国宫殿里的西方医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
5、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话说老协和》,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
6、李宗瀛,《回忆李宗恩》,载《百年》,1999年9月号;
7、胡成,《顾临、胡适与北京协和的医学精英教育(1921-1937)》,载《汉学研究》第三十七卷第二期,2019年6月;
8、黄珊琦,《蒋经国致函张孝骞为挚友求医》,载《老湘雅故事》,中南大学出版社;
9、唐百友、龙大为,《“协和”泰斗“湘雅”轩辕——记我国一代名医张孝骞》,载湘潮,2009年09期;
10、郎景和,《一位医生的故事 大查房》,载《健康报》,2014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