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一个日本的调查节目,(不久前,日本新修订的《民法修正案》在日本参院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修订后的《民法》规定,日本成人的年龄将从20岁调整为18岁。)这个节目针对,18到25岁人进行了随机的调查,让受访者评估自己属于成年人的程度。结果发现,只有很少人确定自己属于成年人,也只有少数人确定自己不属于成年人,大多数人对自己是否是属于成年人这一概念相当模糊,ta们认为自己“既是成年人,也不是成年人”。
于是,笔者查阅了最新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该结果表示根据儿童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建议成年的起始年龄线从18岁延迟到25岁。
那么到底什么年龄才算是成年呢?而中国孩子的成年又该是从什么年纪开始呢?
笔者浅薄地认为如果不考虑法定年龄的话,那么中国孩子的成年,应该是从22岁跨出大学校门开始的。
22岁也是,人生中最为尴尬的年纪。
这个年龄段的我们,在生活上,角色认同上,开始出现各种转换。
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生活的重心开始从学习转换成工作、恋爱、甚至组成自己的家庭。我们的思维模式也开始从被动变成主动,我们更渴望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去,更期待社会认同感与亲密关系建立,更渴望有能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还记得,母亲在幼儿园外张望的身影吗?第一次带红领巾,第一次收到情书......
这些情景是不是还会出现在你眼前,如昨日一般。
从一个不停追着妈妈问什么时候才能长大的小孩,变成了希望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刻的成年人,人的长大似乎是突然之间的事儿。
其实,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长大、成熟到底是什么,我只是突然之间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在是少年了。
我开始关心时事新闻,而不是瑞丽的新刊到货;开始关注股市,虚拟货币,而不是品牌店的打折季;从弄不清到底dd霜是擦在防晒霜外还是相反,变成了熟知抗皱产品的各项性能。
昨天还憧憬着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今天就发现很多世界冠军都比自己年轻很多。那些不大自己几岁的人出了好几本书早已经成名立腕。那些没上大学的旧日好友也都,成家立业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昨天还在考虑着如何赶上80后,今天就发现自己居然已经被00后超越了。
在22岁这个年纪,似乎每一条街上都有无数的路口,却少有人知道该往哪一边走。于是,盲目的跟着很多人,挤向本来就人满为患的路口。等你拼命挤到前面,却发现此路不通,安慰自己世上本无通天大道该及时回头。这时你会发现,你回头时间却不肯回头。
- 失落的梦想、初心
梦想和初心经常被人挂在嘴边,却又时常被抛在脑后。记得,我们刚上大学的时候每个人都斗志昂扬了,在宿舍发誓说:“今后的人生要为了公平正义而活......."
而如今,当看到把这个词挂到嘴边的人,我总是会升起一丝同情和疑惑。
毕业典礼上,我听到很多说,真希望你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像是把ta们人生里最后的希望寄托给我一样。
那一瞬间我才明白,原来藏在心底的那些很难实现的愿望, 是需要找个人寄托的。
那天,我冲每个鼓励我的挥舞着拳头,露出招牌式的微笑。但是,心里很清楚,就算用尽全力,也不一定能成全彼此。
毕业那天,我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写出“为每一颗树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的海子会自杀;写出“黑夜给我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的顾城会自杀;而写出“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海明威也自杀了。
因为,梦想是不是真实的存在,谁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它往往和现实脱轨,是生命中最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我们的生命又是如此的沉重,每走一步都需要用尽全力。
你看职场里,那些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稳定,让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们拼劲全力一较高下,为的不是什么梦想、自我价值,为的只是混一个月几千块的温饱。到了22岁你才明白,干什么不重要,拿多少才重要;工资不重要,福利才是王道,每个人都变得无比的现实。
也许明白这一点就是所谓成长,带着22岁的尴尬和悲凉。
2.遥不可及的脱单和房子
经过几个月的实习生活,大家都成熟了不少,谢师宴上谈的话题,从专业改成了,脱单,房子和车子。
每个同学都报出了自己所在地的房价,从每平米1万元到十几万元,也报出了自己的实习工资,从2300元到8000元不等,大家笑谈,咱们不吃不喝,奋斗几年,就可以在北京、上海买上一平米了。
一个同学突然说,我们家乡都不需要买房,自己盖就行。大家哄笑着说,跟你走。那个同学却突然暗淡了表情说,也没有工作机会。
沉默中,一个刚分手的女生开始借酒宣泄,哭着说:“这辈子无论如何也不嫁给爱情,一定要嫁给房子,嫁给车,一定要嫁到大城市.......”
而席间,来自大城市的好几位同学,小小年纪就已经拥有几套房,至少换过一次车了。
来自城市的我们坐着,彼此交换眼神,想劝她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在同一条轨道上运行。
从那天起,我们开始有选择的寻找谈话对象,不自觉的划分阵营。阶级这个词开始成了同学之间的隔阂,再明显不过,却谁都不愿戳破。
也许这就是所谓人性。它需要的是自我保全,留有余地,推诿责任,掩盖事实。若你毫不犹豫的戳破真相,必然要承受不堪的后果。我们开始学着给别人体面,不敢尝试去击溃任何人。开始学着用躲闪掩盖怜悯,善待和接纳别人片刻的软弱。
那一刻,我们都成长了,带着和22岁不相符的尴尬和世故。
- 要垫自己的分量才敢开始的恋爱
恋爱绝对是永远都无法终结的话题。十几岁的时候,你会因为男生教会你做一道数学题,内心激动的一塌糊涂。到了22岁,再想起当年的悸动,眼前浮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早记不起当时恋人的模样,连嘲笑自己都觉得乏味。随着年龄增长,走入社会,我们也开始进入了准婚年龄,很多现实问题接踵而来。憧憬时代的结束,也宣告着‘爱情’和‘梦想’一样被抛到云端。
我们开始给出现在你生命中的每个人分一个权重,取了加权平均后计算出得失。一边权衡利弊,一边做好孤独终老的准备。
忘记哪位哲学家说过,爱情说穿了是一种信仰——相信,相信ta是爱你的,相信你们终会在一起。
而如今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更像是一场棋逢对手的博弈。爱情里最糟糕的样子就是勇气可嘉,实力不足。缘份是什么?‘缘’是你至少要具备让人关注的颜值,‘份’就是你至少要有下这盘棋的资格。
虽然爱情是不分阶级的,但现实中的情况更是趋向于“Too poor to love”。因为,谁都无法拒绝物质享受。物质享受填补了你内心缺乏的安全感,让你有存在感、自我满足感和自我认同感。
听起来刺耳吧!其实,我写到这里也挺扎心的。
现在,我开始觉得一直以来,让人恐惧的考试其实挺好的,因为,不及格容易,但只要不交白卷,得到零分的几率不高。
可是,人活一辈子,对于爱情这件事,你就是不交白卷也可能是零分。
这是开始恋爱之前你就必须懂的道理,带着22岁的尴尬和无奈。
- 糟糕!这次我终于懂这个社会了。
90后,是从小被吐槽到大的一代人。但却有着无可辩驳的事实,那就是90 后的父母基本上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的父母和大量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未缺席,我们从小就学习了很多做人的基本准则,并在各种规范中成长,自诩善良、正直、温暖而美好。
小时候母亲总是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长大之后却发现,这些自我约束和规范全都不适应社会的需求,你越是剑走偏锋越容易成功。
如今芙蓉姐姐成了励志的榜样,凤姐在美国拿了绿卡。无数的主播网红,不过只是十几岁女孩子,滥交堕胎,却成功的拥有上百万的粉丝,这些事实,让读书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甚至,我都怀疑自己所受过的教育、自己的信仰,是否已经开始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我的因循守旧,陈词滥调,是否早就被时代所抛弃。
我们似乎处于一个突破道德底线无所谓,甚至游走在法律边缘也可以的时代。
于是,我们开始明白不能固步自封,不能独善其身。要抛开自己的乐观主义幻想,以一个成年人角度的看待问题,不应该用无畏的态度宽容一切,而是该用极度功利态度,对人对事。要学着趋利避害,保全和成就自己。
22岁,我们想逃离原生家庭,却没有逃离的勇气和实力,想自主的选择人生是道路,又怕自己做出的决定并非明智,不过是当局者迷.......
看曾经风一样凛冽的小姑娘,越来越平和麻木。因为她终于懂了,22岁是人生最尴尬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