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读后感

      这一章分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公平”问题,作者基于调研数据发现学生在学习准备上有差异,在教室里接受的教育有差异,毕业时为进一步接受教育或就业所做的准备也有差异,这就意味着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社会流动会有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学校教育现象一是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分离,二是按成绩分班。最后,作者还提到造成这种学习机会不公平的原因中至少有一些是和学生的经济地位和种族身份有关——“如果学校不想成为维持社会现状的一个工具,州政府和地方学区就必须确立——如果它们有意这样做的话——学校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超越并减小课堂在维持社会文化现状过程中的复制器作用。”

      读完这一章,有一些疑惑和不解,作者认为按成绩分班是“虚伪“的,是不利于弱势群体和违背公平原则的,且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但是在日常和中小学老师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十分赞同按成绩分班,也许有一些”偷懒“的成分在里面,但更值得思考的是教育本身的科学性问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定要一刀切、大锅饭才是公平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真正的公平应该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仅关注补偿性原则,也要关注发展性原则,更要关注学生的公平感。使公平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公平,而是学生真实感受到的公平,这样的公平才是真正有效的。所以,我认为按成绩分班制不能被全盘否定,而是要更多的和学生的兴趣、特长以及学习风格结合起来,从分层走向分类,尽量从横向上拓展学生学习的宽度,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构建更丰富的学习通道和人生发展通道。就像现在鼓励高中阶段多样化发展,许多高中从招生阶段就开始为学生“把脉”,结合个人意愿将其编入合适的班级,提供适切的教育,也许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依然无法摆脱成绩对于学生获取的教育资源的重要影响,但至少“兴趣”和“特长”也成为了可参照的指标,逐渐的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公平问题”得到改善。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