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点评训练营89/90

【当日新文】及【作业】

李克富Ⅱ案例·分析·讨论


1)记住这个套路:汇报案例除了完备的一般资料之外,还有案情介绍、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对来访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状态评估、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初步的)诊断-鉴别诊断-诊断依据、咨询过程简述、效果评估、跟踪随访、咨询师的反思等!

2)“一个把案例记录和案例报告的套路印刻于心并以此实践的咨询师,如果在需要时讲一个案例故事,就会变得极其容易;而那些习惯于讲故事者则不然,一旦被要求规范,往往不知所以。”谈谈您对这段话的理解。

今天的文章,我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总是读了后面,就忘了前边,不能融会贯通。因此,我需要将以上那段话,带入文中,理清文章脉络,反复阅读,或许才能读出自己一点的理解。

以上这段话,出自文章第一部分:“案例的呈现”部分,文中老师归纳了“案例”的三种文字呈现方式:①“故事”②“案例记录”③“案例报告”。

一、案例的呈现:
①最常见的“案例”其实是一个几百字的“故事”,主要是提供者描述了一个事件,一般将客观事实和自己的看法叠加在一起,多数情况下连人口学资料都不全,就像一道案例考试题,“故事”讲完后便作提问。
②第二种大多是真实的案例“记录”,除了完备的一般资料之外,还有案情介绍、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对来访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状态评估、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初步的)诊断-鉴别诊断-诊断依据、咨询过程简述、效果评估、跟踪随访、咨询师的反思等要素,由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案例记录”必须保密,因此参与此类案例讨论或分析者通常必须是组织方指定的专业人士。
③第三种“案例”则是“案例报告”,亦即在专业杂志上已经发表的或者拟发表的专业论文比如个案报道之类——当然不用保密,我参加过几次这样的讨论和分析,参与者的专业水平普遍较高,观点陈述都有理有据,自然使我非常受益。

紧接着老师这样讲述他的观点:

像文字呈现一样,我们 也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口头表述的案例来对提供者的水平做出大体的判断,比如逻辑性、专业化、规范化,以及对该案例是否深入思考过、其叙述方式所反映出来的理论取向,等等。这是近几年我观察、了解和评估学员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
我从不反对案例提供者讲故事,但是 对自己的学生却严格要求其必须按咨询记录或案例报告的固定模式汇报案例。时常告诫的是:可以不遵守规范,但必须具备规范意识!
事实也证明: 一个把案例记录和案例报告的套路印刻于心并以此实践的咨询师,如果在需要时讲一个案例故事,就会变得极其容易;而那些习惯于讲故事者则不然,一旦被要求规范,往往不知所以。

这样读下来,我对以上的那段话有些理解了。我个人认为:老师意在告诉我们:不管是口头述说的“案例”还是文字呈现的“案例”,都必须具备规范意识咨询师应当把案例记录和案例报告的套路印刻于心并以此实践。这个套路即是第一问:“1)记住这个套路:汇报案例除了完备的一般资料之外,还有案情介绍、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对来访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状态评估、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初步的)诊断-鉴别诊断-诊断依据、咨询过程简述、效果评估、跟踪随访、咨询师的反思等!”

按照以上“套路”实践的咨询师,如果在需要时讲一个案例故事,就会变得极其容易。

倘若要求那些习惯于讲故事的咨询师按“规范出牌”,想必他们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了。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具备规范意识,要不然,一旦遇到必须“规范”的场合,就会像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富点评训练营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