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记录:
哲思专题经典共读活动SE01EP03会议记录
题目:《中国哲学简史·第三章》
主讲:心技一体
简介:心技一体,哲思专题副编。爱好中国传统文化,尤喜《诗经》、《周易》,每日以读宋元明书为功课。热衷分享读书感悟,愿与诸同好切磋进步。
时间:2017年10月10日晚8点-10点
形式:语音分享+主题讨论
地点:哲思专题官方微信群
主持人:六尘影
整理:刘博涯
会议记录:
20:00
讲座开始。
21:00
讲座结束。
主要内容:
1.中国哲学背景:
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社会结构是宗法制,遵循的法则是“五伦”,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五种伦理关系:君臣、父子、夫妻、朋友、兄弟。通俗的话说就是用人情世故来维系相互间的关系。
2.司马谈和六家
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3.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4.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推荐给大家四个文献:
《论六家要指》《汉书.艺文志》《荀子.非十二子》《庄子.天下》
21:05
提问环节开始。
21:30
讨论环节。
群友的主题留言:
1.有一个观点是说中国古代无“音乐”,因为“乐”只是作为一种教化工具,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欣赏,不知心技兄怎么看?
2.诸子百家的观点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总结修正,修正总结,请教心爷,那我们在学习百家某一家的学术时,该如何下手?或者说从那个时代开始?
3.心爷讲座中提到了黄老和老庄,这两个派别能不能再详细说说?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黄老
4.思想界也存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5.心得总结: 《第三章:各家的起源》在心技一体的讲解下,学习了很重要的两点:一是纠正了百家来源或者说定义的开始,例如,并不是孔孟时期就有儒家的定义,而是后人在整理总结中将这些心得体会归为一家(此前一直持错误的观点)。二是在学习中国哲学时,要用一个变化持续的心态,不局限于一家之言,从经典文本出发,脚踏实地。再次感谢心技一体。
22:00
活动结束。
(以下是原文文字版,出于叙述方便有部分删减,有些音不知道对应的是什么字就以拼音代替了)
非常感谢大家,我们今天继续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在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和第三章诸子百家的由来,里面提到的是冯友兰先生的一些基本的哲学观。
中国哲学的背景,主要有两个要点:一个要点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主要的产业结构是农业,主要的人口是农民。所以,才有我们这样的哲学思想。这个观点也是被大家所普遍认同的。
我们的社会的最基本的结构是宗族,我们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根本的法则靠的是“五伦”,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五种伦理关系:君臣、父子、夫妻、朋友、兄弟。通俗的话说就是人情世故来。
而中国科学精神始终没有发展起来,这是一种说法,北大的吴国盛老师就是这么讲的。
冯友兰先生也说,“因为基于这样的产业结构,基于这样的社会基础,基于这样的宗族关系。所以,我们的哲学和西方哲学不一样。”
这个观点是易于被大家理解的,特别是在我们今天这个环境下。西方文化在一个世纪以前对东方文化的这种冲击到后来这种融合,再到我们现在其实已经完全内化,让我们回头去理解那个历史。为什么西方的思想有那样的思想泛型,和我们东方这种思想泛型是截然不同的。
这么讲还是比较明白,所以这一点没有必要展开讲了。但是第二章里面有一些细节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
比如有一个小结叫中国艺术与诗歌。第一句话是说儒家把艺术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工具,主要就是指儒家的礼乐文化。因为有《诗经》,它是乐文化,还有礼文化。礼以通,乐以合,它们是并行的。当时都是相互配套的,互相有关联,互相作为基础,但是冯先生讲的这一段不是儒家的礼乐文化。他举了个例子,是陶渊明的《饮酒诗》。这首诗是大家都熟悉。在这首诗里面结尾的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冯友兰先生说,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我之所以觉得这个细节比较重要,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分科制,就是文史哲分科。很多人包括我,阅读的面都很狭窄。我们要学这个专业就读这个专业的书,另外几个专业的虽然都是人文类的,但是我们也不去读。
好像读朱熹,朱熹就是那几个概念的规定的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等等。觉得朱熹的思想就是一对一对的概念,然后又用这个概念我们来回去界定他是这样或者是那样。事实上的去翻这个朱子全书里面有朱文公文集,第一个部分就是朱子的诗还有很多包括王阳明的诗,guyong的诗,还有理学家的诗。
他们首先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生活在社会当中,有很多交际、朋友之间来回应酬需要写诗,自己有感觉了也要写诗,理学家也是这样。他也是有一定的文化作为土壤的,不是只讲这些脱离了土壤的,那种干巴巴的那种命题作文似的事情,那是不对的。
我觉得这个还是跟西方的哲学家,特别是近现代以来这种职业化的职业哲学家还是有质的区别。所以冯先生举得这个例子我觉得很有感触,真的要了解一位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还是要多读他的诗歌。
从理解这本书本身来讲,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反者道之动”问题,这句话是《老子》当中的一句,也是冯友兰先生特别强调的一句话,认为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就是因为中国这些讲这个反者道之动。
他举了好多例子来解释这个是什么意思,前面有一小段讲,后面有一大段讲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又讲的这个。这个和他讲中国哲学的四个的方法,讲道家讲禅宗还是会讲到。但具体是什么意思,其实很难解释的清楚。
他列举了一堆文献的来解释,比方说《易经》。(不过很抱歉,这段没听懂不知道该怎么记)
这是冯友兰先生解释反者道之动这个命题的一种方式,就是举古代文献当中的例子,都是一些片段,断章取义,把它截取出来说这个。这些话能帮助我们去理解反者道之动,那具体这样一句话,怎么就是兑换成现代汉语其实是很难讲的。
我们过去的教科书上面特别是基础教育教科书上中学政治,语文,历史里面可能会说这是道家的辩证。那当然是因为整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研究。大学生们也是那么说的,说这是道家的辩证,说这是易经当中包含的辨证。包括到现在也有人这么说。
但是你要是读一些做西方哲学的老师的作品,他们会说这是中国人对辩证法的一种误解。比如说邓晓芒老师有本书叫《思辨的张力》,前面花几十页的篇幅,就在讲中国传统的思想这方面的素材和西方辩证法具体什么样的差异,结论就是中国人讲这个辩证法是有误解的,并不能完全理解西方的辩证法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具体意思。
这是很自然,当你想把一个哲学命题把它变成一个普及性的知识,甚至是口号。要这样去全民讲解,那肯定是有误解的地方。
当然了,这句话具体应该怎么翻译或者说辩证法具体是什么意思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我在这里是想说的是冯友兰先生的第二章反者道之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个差别也是蛮重要的,和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第三章是紧密关联的。
就是说有些东西在我们的假想当中,好像它本来就是那样。比如说儒家本来就是那样,法家本来就是那样,你跟我在讨论法家是怎么样的,指的就是先秦的时候就有那么一个已经存在的法家一样。其实所有的这些东西是有后人总结,法家这个名字是汉代的人赋予它。那我们讨论法家本来是怎么样的时候。只是为了语言方便跨越了汉人的那个诠释过程在说先秦法家。但是我们要意识到那是汉代人的思想。所以呢,就像反者道之动是怎样的,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是冯友兰先生的思想。
现在介绍冯友兰先生的第三章,诸子的由来。
这一章有三节:
1.司马谈和六家。
2.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3.对刘歆理论的修正。这里主要指冯友兰先生对他的修正。
然后给大家推荐四篇文献:《论六家要指》《汉书.艺文志》《荀子.非十二子》《庄子.天下》,前两篇最为重要。
这几篇文献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是对先秦各家思想的一个介绍。前两篇比较重要是因为它们已经开始有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这种分类的概念。已经认识到有几个人思想是接近的,他们是有共同性,有可能是同一个流派的。当然孟子说这个杨墨是认为这个需要猛烈批评的两家。
但是庄子《天下篇》也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真正介绍它是在第十六章。这一章的章题翻译过来是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或者是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里面会重点介绍庄子《天下篇》。冯友兰先生说,“我们不能肯定这位作者是谁,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真正是先秦哲学的最好的历史家和批评家。”这就是《天下篇》的意义,因为他对先秦哲学是第一次做的一个很好的总结。
《天下篇》一开始就有一个核心的思想是分道术。后来就变成我们中国人讲的一句俗话:一个人只强调技术方面的东西,他有术没有道。一个人只讲的特别玄远的东西就说他有道没有术。
比如像余秋雨先生就批评易中天先生说,术讲的太多了。意思说他只是在讲史料没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当然是余秋雨先生的一家之言。
《天下篇》就讲道术将为天下裂。就是讲先秦各家的思想是有很多的。但是每个人往往的只得到了道术的其中一面。没有哪个思想家完完全全都占据了这种整体性,这个叫内圣外王之道。
这是《天下篇》里提出来的最高境界,在《天下篇》本身好像还没有看到哪一位哲学家是真正得到了这个内圣外王之道,在《天下篇》里面老子跟庄子都受到了高度的赞扬。但是老子跟庄子也是被说成和其他别家一样,都是只得到了道术的一面。
《天下篇》大意是说儒家知道具体的术度,不知所含的原理,道家知道原理但不知术度。冯友兰先生,他就总结说就是儒家知道其末但是不知其本。道家知道其本,但是不知其末。这两家结合了才是全部的真。
所以有好多人认为《天下篇》就是战国末年的这样一个思想,因为这个思想界长期分裂它是一个历史阶段下一个历史阶段就是需要去综合。冯友兰先生就把这个时期的解体叫做庄子的折中。从司马谈到刘歆,他们也要统一,首先就是要对各家思想进行折中。
说一点题外的,就是在《天下篇》刚开始没多久就说到了……《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就是说《六经》是先秦各家他们共同的文献,大家都在传承,只不过儒家的传承要强力一点,逐渐就成了正宗。
这六句话就是对《六经》主旨的一个极其言简意赅的一个概括。但是后来有人认为这个六句话就是用来解释之前的那句话的,所以这是后人加进去解读成果。但是这六句话在古代实在是太著名,尤其是这一句叫《易》以道阴阳。中国人从古到今好多人一说《周易》就是是讲阴阳的,就是从这句话来的。包括朱熹说庄子虽然有很多讲得不是很合适的地方,但是有几句话是讲得很对,就是《易》以道阴阳。
这是庄子《天下篇》的特色,可以跟《荀子.非十二子》对比来看。《荀子.非十二子》就是讲究那个十二子的思想,他们都有问题就是要批评那十二个人,所以叫“非十二子”。但是你看荀子选择十二子时,他那种典型性代表性跟庄子是重合的,但批评的那个力度,角度等。都比《天下篇》差很多,这就是天下片为什么这么著名。比《非十二子》著名的多,民国的时候研究这个庄子《天下篇》就达到了一个高潮。
所以一定要读这些原典,这样冯友兰先生的第三章诸子的由来才能读的懂,比较精华的部分才能读的出来。
接着继续谈六家的思想,这些是对六家思想最简单的概括:
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冯友兰先生在美国教中国哲学史,他要用美国人能听懂的话来讲。比方说,用宇宙论来比赋阴阳,这样让没有这方面知识背景的外国朋友也能理解。
但事实上有点绕,阴阳家的思想,其实就是我个人的意见,他是怎么表现的呢?就是汉代的周易学,虽然也不完全。讲究卦气说,就是把周易的八卦或六十四卦首先画成一个园图,把这六十四卦做一个圆圈排列成这个图,我相信大家都是见过的。
类似的这种圆图八卦和六十四卦,他认为这个首先是指方向的,但同时那也是指时序,一年四季就是沿着这个次序,然后一节一节打开。甚至在汉代有人认为这就是分别对应每一天。
这个就是汉代经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儒家的六经,都用阴阳五行时序结合起来解释,然后说里面有现实的政治意义。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内容呢。我觉得真的要学习它不是这种笼统的去了解,你真正要学习他要进入他。我觉得要去学习经文经学,汉译学,卦奇说等,还有唐代人编的一部汉译学的书。
这是我做的一个延伸的解读。当然这个解读背后的也是有别的意思,我就是想讲。把中国哲学史讲成本体论,宇宙论。它是不是就能够真正的揭示中国哲学本来的那个特征?本来的特色?本来的表达方式是怎样?或者说我们将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剖开,我们能看到背后有一个怎样抽象的原理?是否不存在这么一个抽象的原理?如果我们拿它比赋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这是不是同一个东西,我觉得这里面都是有问题。
这个是阴阳家,第二个学派是儒家。冯友兰先生提的很重要的一个意见就是“儒”这个字是读书人,或者思想家,其实就是一些讲礼乐的。西方的把它称为是孔子学派。但是到这里,六家要旨把它称作师儒者。
结合下来一块来看,下一条里面就说第三个学派是墨家。这里冯友兰先生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说,“这一派已经自称是墨者,所以。它的名称不像是其他某些学派的名称是司马谈的发明。”
这个其实就是说,这个六家的这几个名字除了墨家其他都是司马谈的发明。为什么说《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很经典,就是他经常就是在很简单的一句话里,它背后是有很多问题。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认为先秦的时候就是有这个家,那个家,但是我相信先秦的思想家们,他们本身不是那么认为的。
我们先往下面看,第五个学派是法家,那这个就很简单。第六个学派是道德家或者称道家。
下一节讲刘歆,讲这个各家理论的时候,也有提到他们。结束的时候,冯友兰先生有一句话说,“关于道家他只说到老子的思想,对庄子完全没有提,这就是因为汉初时候的道家讲得是黄老道家而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老庄的道家。”庄子大家知道他在政治上是相对消极,老子是讲政治的,黄老道家是讲的是治国之术的,现在的人已经不能够完全知道黄老道家依据的典籍都有哪些。
但是一般性的理解就是《老子》《管子》《黄帝四经》,《黄帝四经》是出土文物。那这些东西我们称作黄老道家,而且还讲形名。跟那个庄子讲如何实现个人自由的完全不同的。所以刘歆讲道家就没有提到到庄子。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呢,因为这个是汉代人对先秦的一个总结,和我们现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当然了,我们现在学习这个《中国哲学简史史》就是冯友兰先生他对汉代人对先秦思想总结的再总结,经过这么两次总结。我们去看中国哲学史的书,好像诸子百家里面有那么多家,每家的意见都是这样或那样,这跟先秦本来的面目肯定是有区别的。
但是先秦各家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样的,因为文献有限,我们也是不能完全说的清楚。我举一个例子,一篇文章叫《先秦有法家吗?》大家可以去读一读,他的意见就是说胡适先生曾经指出来先秦只有法治没有法家。
有几个关键的部分,比如他就是从文献中去找,司马迁在《史记》所有的传记中,他从来没有提过法家这个词。他给商鞅做了一个传叫《商君列传》里面就没有这个词。申不害,韩非子这些法家的代表人物,把他们放在了老子韩非列传,跟老子并列到一起,都没有使用法家这个词。其他的著名的著作……都没有提到这个词。
所以法家这样一个概念,他是一个逐步形成呢,可能是从荀子的思想里出来的。
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这些所谓的“家”,他是一个历史概念。包括我们今天,我经常看到的一些朋友们讲:法家是这样的,儒家是那样。我们做这种辩论的时候自己心里一定要有数,知道它是总结的一个概念,并不是说真的就有那么样的一个家。因为美家的思想都是随着历史不停的善变,只要是两个人的作品,他就是有差异的。孔子到孟子之间,它是有转变差异的,孟子到荀子之间它也是有区别的,到董仲舒,到朱熹都有变化的,谁才能代表真正的儒家呢,这个很难讲。
下面这个是刘的六家理论,讲了每一家都是怎么来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其中这个稗官就是替君主到民间去访谈民情,了解民生百态汇报给君主。
这些是什么意思呢?一开始在周朝的前期,吏和士是不分的,只有官学没有私学。但是到后来有了私学,这个私人教师就慢慢的把官学变成私学,每个私人教师他都擅长某一种技能。他教授他的学生,这样各家然后才能够出现。
接着是对刘是修正,在这个第三节最后的两段,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在没有人以私人身份传授自己的思想以前,不可能有什么思想家,也不可能有哪一家的思想。”这是冯友兰先生整个第三节的一个核心思想。六经原本都是官学的产物,到了周代后期,由官学变成私学,然后才有思想家产生。
冯友兰先生认为这些家就是每一个私人教师的意思。各种家的不同,是由于这些私人教师掌握的技能不同。
掌管经典和礼乐的就是儒家;掌管战争艺术的就是侠;掌管说话艺术的就是辩者,也是后来说的名家等等。这是他的一个基本思想,并对刘歆关于各个家出自哪里的结论做了一个修正。
修正的结果就是: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冯友兰先生在这一章的结尾的部分说了一句话,“以下各章将对这些说法作出解释。”所以说他这几句话呢,其实就是他整本书的一个提纲。
大家如果读这本书的话就知道紧接着第四章孔子那章的标题,“第一位教师”。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孔子就是那个第一位思想家,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学生的老师。
这当然也涉及到了民国时候史学研究他们当时那个时代的学术成果,在冯友兰先生和钱穆先生心目中。孔子生活的年代要比老子生活的年代要早。因为关于老子的史料实在是太少,说不清楚孔子问礼于老子的那个老子是谁,更说不清楚老子和《道德经》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民国一个时代。当时钱穆先生就认为《道德经》出现的时间要比《论语》晚很多。
这就是道家晚出说,所以冯友兰先生这本书当他这个概述部分结束之后正式开始一家家做介绍的时候,介绍了第一位思想家就是孔子。道家的第一个阶段是杨朱,老子是做为第二阶段来的介绍。这可能跟有一些朋友的认识不一样。当然这个结论,它是不断变化。即使在民国的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持反对意见。胡适先生他就认为老子是在孔子前面,他认为冯友兰和钱穆他们证明的都不够,证据还不足。
后来因为这个各种关于老子的出土文献不断的在出土。现在大家普遍认为老子的那个时代要比孔子早。但我们读书不是用结论去取一本书,它结论是对的,那本书就可以读,结论错了就不读。理科的书可能需要这么去做,但人文类的书不存在这种问题。
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关键是要读冯友兰先生他做的一个思想史。他的史观是什么,他是怎么展开的。我觉得这个很值得学习的。
这些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