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接龙】Donna|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诗歌里完成生命的成长

2017002期

【朗诵接龙】Donna|一年之计在于春_第1张图片

读写君:

有人说,声音是有温度的,可以直抵心灵深处,或轻柔或沧桑或甜美的声音,令人心生向往,总是让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

于是,便开始有意无意的,在缓缓流淌的声音世界里疯狂的寻找自己……

还有什么比静静地聆听一篇美文更惬意的事呢?今天“读写君”和“萤火虫”一起,聆听Donna带来的《一年之际在于春》,闭上眼睛,沉醉片刻……

-点击音频,即刻收听-

6:47一年之际在于春-donna来自读写大本营

>>>一年之计在于春<<<

小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春风秋云,春来秋往,思绪翩跹,是春天和秋天,与我们的生命有着特别深刻的呼应吗?

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连流行歌里也在追问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甚至在中国的古代典籍里,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也有一部《春秋》,是由孔子删订最后定稿的鲁国编年史,也是中国较早的史书之一。后来,叫“春秋”的书更多了,比如秦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齐国晏婴的《晏子春秋》。因为孔子编的史书叫《春秋》,那段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也被我们叫做“春秋”。

为什么我们用“春秋”二字来概括历史?怎么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写的是唐玄宗离宫之前和回宫之后强烈对比的心灵之感。安史之乱之后,人在归来的时候,物是人非,今昔之感,这种沧桑心理的落差变化,为什么会用“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来形容呢?

实际上,春秋更多变化的特征,冬夏更多稳定的特征。小楼一夜听雨声,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在夏和冬,虽然也有雨有雪,有风有雷,可是雨过天晴,变化不大。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

什么是春天?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这个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人还可以企望。

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细腻。中国人的诗情,总是在早春时节活泼泼醒来,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

【朗诵接龙】Donna|一年之计在于春_第2张图片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2012年

主播介绍:

Donna:

一位全职妈妈,儿童教育与发展在读研究生,外国语学校研讨会英文主持人。

明日预告:

明天中午(2月16日), 昆仑不老尸为你朗诵《岁月在春光中苏醒》,欢迎收听!

加入我们:

读写大本营“朗诵读诗群”,每天一起练声,我们在大本营等你来!

大本营特邀嘉宾,补拙莫如勤领头的练声朗读社群,期待你的加入!感兴趣的小伙伴,请加管理员微信:SnowShineSky。

                                            文:读写君  公共号:读写大本营

【朗诵接龙】Donna|一年之计在于春_第3张图片
读写大本营

读写大本营:读书写作,伴你成长。欢迎关注,一起做勤奋的那一个!

你可能感兴趣的:(【朗诵接龙】Donna|一年之计在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