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自掏腰包清运垃圾并非只是“暖闻”

市民自掏腰包清运垃圾并非只是“暖闻”_第1张图片
杨素娥老人在垃圾清运现场

因为拆迁,武汉市江汉区楚宝巷口的垃圾多日没有清理,堆积成山。64岁的退休老师杨素娥得知后,前日自掏腰包请来两名工人还买来编织袋,将垃圾清理干净。环卫所工作人员说,该处原本有垃圾箱,可因为周边拆迁,建筑垃圾占道,环卫车无法开到路口,所以前几天确实无法将垃圾箱摆放到位。昨日,他们已将垃圾箱重新摆放到路口。(4月2日《楚天都市报》)

巷口垃圾因多日未清运,堆积成山,以致气味熏人,再加上大量建筑垃圾横亘路面,让过往市民叫苦不迭。这时候,一名退休残疾老人站了出来,自掏腰包,请人运走垃圾,并将建筑垃圾清出路面,终于还巷口一个整洁的环境。继而,这件事得到了附近住户点赞,还上了报纸,顺理成章成为一则“暖闻”。

诚然,杨素娥作为一名残疾老人,行动不便,且虽有房产在巷内,然早已出租,自己并不住于此,只是偶然从街坊口中得知这一情况,便出资500元,还坐着轮椅,亲临现场,请人将巷口清理得干干净净。此情此景,何尝不让人感动。不过,面对这幅画面,除了暖心,似乎总有些“意犹未尽”。

譬如,本该每天清运的垃圾,何以会堆积成山?再者,这垃圾清运究竟该谁负责,咋就纳入了市民“做好事”的范畴?此外,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又该谁承担监管责任?不能不说,杨素娥老人的善举,尽管难能可贵,却非分内之事,而是对相关职能部门“缺位行为”的一种“补位”。

也就是说,这起“暖闻”的背后,是当地环卫所的失职。当然,他们事后也例举了若干理由自辩,诸如什么“周边拆迁,建筑垃圾占道,环卫车无法开到路口”等等。不过,在拖着残疾之身的杨素娥老人面前,这些理由实难自圆其说。道理很简单,杨素娥老人凭一己之力,善且能移走“垃圾山”,作为理当尽责的环卫所,又岂应对此“望而生畏”?

而当地环卫所之所以未能做到恪尽职守,首先是责任感的缺失。在他们看来,此处垃圾囤积,只怨建筑垃圾挡住了环卫车的路,而非己之过。至于如何与城管部门协调,以尽快疏通路面,似乎与己无关。而正是这样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才导致垃圾成山,继而“孵化”了这则让人有些五味杂陈的“暖闻”。

其实,与杨素娥老人相比,当地环卫所更是缺乏一种城市的主人翁精神。面对有损市容市貌的“垃圾山”,杨素娥老人之所以自掏腰包清运垃圾,缘于“垃圾虽然不在她家门口,可路上垃圾多了,街坊受不了,路也不能走”。相反,当地环卫所则似乎对此见惯不惊,且至今“不以为过”。两相比较,后者缺乏的,正是这种弥足珍贵的境界。

如此看来,一座城市的美丽,固然需要管理者与全体市民共同去维护,但前提应是“各司其职”。作为市民,爱护环境,可谓人人有责;作为环卫所,则当忠于职守,每天清扫不已。当然,一个热心市民,协助环卫工人维护环境卫生,值得提倡。但似杨素娥老人自掏腰包清运垃圾的“暖闻”,却无疑是当地环卫所不作为所造成,委实有些“变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市民自掏腰包清运垃圾并非只是“暖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