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谈“收藏之道”

近年来“国宝帮”的猖獗归根到底是很多收藏者心态浮躁,渴望通过文物“一夜暴富”的心态所致。如今文玩市场上赝品数量巨大,抱着“捡漏”心态容易上当受骗。

马未都谈“收藏之道”_第1张图片

专家提醒收藏者,首先,对媒体上的“专家鉴定”不要盲目相信。陶瓷研究者、苏富比[微博]艺术学院原中国首席代表梁晓新说,一些媒体,甚至是主流媒体的“鉴宝”节目缺乏专业知识,严重误导了公众。他们表面上是传播知识,实际上请来的“伪专家”是通过电视节目为自己做宣传。最令他担心的是,一些老人被电视节目忽悠,误以为有可能“捡漏”买到好东西,被误导拿重金购买“伪国宝”,还当成一种爱国行为。

通常情况下,真正的专家不愿意在电视上“鉴定真伪”,更不会在电视上“谈钱”。民间藏家马未都说:“我在电视上聊文物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谈钱。记得有一次到知名电视台录节目,主持人拿一个拉杆箱做道具,打开一看里面都是假钱,我当时就决定不参加录制了。”

马未都谈“收藏之道”_第2张图片

其次,做好知识储备,不要抱有“捡漏”的心态。一些古玩爱好者起初并不全是利益驱动,他们出于对文物的喜爱而开始在地摊古玩市场中淘宝,结果被人误导而走入歧途。实际上,缺少文物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分辨能力,才会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

对此,马未都给大众提供了三点“收藏之道”:做好严格理论准备,切忌走捷径,量力而行。严格的理论准备就是要大量、广泛阅读严格的理论著作,他说:“收藏没有捷径,所有人告诉你的捷径一定是个弯路,是个陷阱。不要认为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就可以判定这个东西的全部。”行业造假风气日盛,加强监管迫在眉睫。

自古以来,我国文物交易都是民间行为,一些私人艺术馆、博物馆对展出的文玩艺术品的真假不负责,拍卖行对拍品也是“不保真”,加上文玩爱好者“捡漏”心态,整个行业造假、贩假、售假的风气盛行。

马未都谈“收藏之道”_第3张图片

专家指出,面对“国宝帮”的猖獗,专家与媒体应加强责任心。与“国宝帮”不断营造舆论、“抱团忽悠”相比,大部分专家不发声,抱着不蹚浑水的态度自保,任由普通民众被“忽悠”危害更广。

马未都谈“收藏之道”_第4张图片

与此同时,应加强监管,提高展览门槛,促进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发展。明显的“大赝品”不应进入高校、博物馆等场所。在公共场合展览文物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高校、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应担负起教育、研究等承载文物艺术品价值的责任,相关主管部门应对展品质量严格把关。

马未都谈“收藏之道”_第5张图片

此外,应按照《博物馆条例》的要求,建立健全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措施,同时完善年检和退出机制,让“伪国宝”无处藏身。在我国,民间艺术馆、博物馆长期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注册登记在当地民政局,在管理上处于松散、不规范的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没有获得文物部门的专业认可,为“伪国宝”的滋长提供了土壤。

马未都谈“收藏之道”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未都谈“收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