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人生的孤独,也许只有老之将至才更觉五味杂陈

李安导演的《推手》是他的处女作,影片讲述了一个大陆老人老朱来到美国同已经在那里结婚生子的儿子一起生活的故事,故事中他与儿子的美国媳妇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故事的尾声,老人和一位有着类似情况的陈太太走到了一起,是一个凄凉中有着一丝温暖和安慰的结局。

整个影片贯穿并构建于“冲突”。老人朱师傅与儿媳玛莎的冲突,老朱与儿子的冲突,老朱与外界的冲突以及中国文化与美国的文化冲突,当然电影本身也是从一次次的冲突之中推向结局的。但是在我的解读中,冲突是影片的手段,最后的结局表达了这样一种思考:人是孤独的。

以老朱为主人公的故事主要是以两条叙事线索交错进行:一条是老朱与儿子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条是老朱与陈太太的感情发展。

影片的一开始,没有借助对白,没有借助音乐叙事,直接以画面语言表现了老朱与美国媳妇的冲突,李安此处视听语言运用之精彩,几个画面之后,矛盾已经构建完毕,足见其功力扎实。

布景中墙上的中文字画和电脑屏幕上的英文,中国老人和美国女人,开始的对比蒙太奇是非常温和的。而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置于景深镜头中,前景的人与后景的人自然产生了某种联系,那种强烈的冲突和无声的矛盾被画面充分地表现出来。

厨房“微波炉爆破事件”出现了一个冲突小高潮,画面中,为了吸引观众的视线,前景的光线晦暗,照明集中于处于后景的两个人身处狭小的厨房之中,人物被框在狭窄的门里,逼仄的空间,喻示着两人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中西方的饮食差异也参与进冲突的构建,而两个人共处于同一个屋檐下,却是身处于两个隔膜的世界。

影片中的一组冲突蒙太奇把两人之间的“战争”升级,老朱“啪啪”的切葱声,玛莎“哗哗”的洗盘声,两人发出的声音像是一场枪战一样激烈,而两人朝向不同的脸剪辑在一起也强调了这种冲突。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通过动作外化出来,这场厨房的冲突戏既合情合理又十分精彩,叫人佩服。

晚餐饭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儿子夹在父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画面里餐桌上三个人的矛盾冲突不断,背景声音是孙子杰米在看的动画片里传来卡通人物枪战打斗的声音,这种声画组合巧妙的传递出“餐桌战场”的寓意。这可以看作是影片的第一次冲突高潮。

玛莎在工作上受挫,老朱帮她瞧病,治疗失败的这场戏可算是第二次冲突的高潮。老朱帮玛莎看病,最后玛莎胃出血,慌乱的画面、不稳定的构图、晃动的机位运动、虚化的焦点都强化了这种冲突的高潮。

老朱出门遛弯却迷了路,迎来了第三个冲突高潮。儿子晓生把厨房摔打得一团糟乱。这个段落的照明以蓝色为主要基调,显示出一种凄凉、凋敝、绝望的家庭环境,传达出一种深陷危机的家庭氛围。俯视的视角也表现出玛莎的恐惧与绝望,老朱身上斑驳的光线使得这个人物的处境更显悲凉。这次冲突迫使儿子晓生必须面对这一系列冲突,人物的压力使他不得不做出改变的行动。

在这一刻,影片的两条线索开始交织,老朱与家庭的冲突和老朱与陈太太的感情两条线索交织到一起。儿子晓生安排了老朱与陈太太一家外出郊游,试图借此来解决两条线索的问题。

在郊游爬山一段中,晓生和陈太太的女儿带着自己的孩子远远的走在前面,留下两个老人在后面吃力地行走,李安导演用这个场景动作巧妙地喻示了人物的关系:人生的路不正像是爬山吗?儿女正年轻强健,而父母已经不中用了,走不动了,拖累了他们,只能被他们甩在了身后。最后,被抛下的两个老人被框在了山洞的弧形之中,这样的构图又表现了两个渺小老人的困境。爬山这一场景设计富有深意,让人不禁赞叹,电影以其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复杂的人物内心及人物关系,十分巧妙传神。

故事的结局,老朱和陈太太都离开了自己的儿女独住,而温暖的李安导演还是给了悲凉的故事一个稍显圆满的结局,让两位老人意外重逢了。

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也好,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锋也罢,在我的心中,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是一种关于人性孤独的思考。就像片中陈太太的经历那样,年轻的时候从大陆跟随丈夫到台湾,后来丈夫死了她改嫁他人,后来改嫁的丈夫也死了。她跟随女儿来美国,却因受不了女儿的美国丈夫被“赶出来”独自生活。她也曾回北京探亲,但也没什么亲人了,只有几个侄子,但是她离开大陆那年,这些侄子都还没出生呢。曾经的故土她也认不出了,北京城也变了味儿。陈太太的经历简直让人感到莫大的孤独,但是老朱的故事何尝不是呢?老朱也是年轻时候死了老婆,最后跟随儿子来到美国,和陈太太的故事差不多。

我想,人们早就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人孤独的本质,所谓的故土难离、亲情难舍只不过是众多人生模式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种。

人生哪有那么容易没有叹息?人生哪有那么容易尽如人意?只可惜,这些道理很多人只有老之将至的时候才得以领悟。李安导演的处女作便把这种浓烈的关注给了老年人,足见其心中大爱。的大��l����i

你可能感兴趣的:(《推手》:人生的孤独,也许只有老之将至才更觉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