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情人节的态度,出卖了你的幸福指数。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任何节日都被当做情人节的营销时代。

即使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样也逃不过消费主义的洗脑式传播,七夕完全被等同于520、521、214,被我们营造出另一种氛围。

求礼物、求浪漫、求高消费的约会…

早在几天前,关于七夕的话题就已经在网络讨论得相当火热,朋友圈也不时会出现相关的段子,基本都是在说礼物。

比较典型的是微博上的一个话题。

一位男同胞在微博发问:我想给我女朋友买一份礼物,不知道买什么好,希望推荐一下,价格在200以内。

不如你送她一个自由吧。这一条回复,点赞3万多。

扎心啊。在大多数人看来只花200块给女朋友买礼物的,简直不配有女朋友。

很多人认为,幸福是一种客观状态,这种客观状态的衡量标准即是物质。

某位女网友就直接表示:如果一个男人说爱我,那就应该要让我感受到这份爱,最好的表现方式是什么呢?就是他要有所行动,有所付出。他的付出程度就是他爱我的程度。

这大概也说出了大部分女生的心声。

这个观点没错,但是很多人在理解上却出现了偏差,将付出定义为物质付出。

心理学家艾伦·米勒和金泽哲著的《生猛的进化心理学》一书中就专门说过:女人喜欢诸如花和钻石这类无用又费钱的礼物,是因为这类礼物能帮她们区分哪些是理想的恋爱对象,哪些不是。

通常在女人的字典里,送的礼物越精致,爱意越浓;吃的餐厅星级越高,谈情的气氛越美妙。

幸福感本身是无法准确定义的,但是由于女人们缺乏安全感以及爱炫耀的的天性,大家慢慢的开始给它一个标尺,并且将物质付出占大半比例。

即是你付出的物质成本越多,我感受到的爱意越多。

电影《死亡诗社》里有句台词:诗,美,浪漫,爱情,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浪漫是人类的精神领地,神圣不可侵犯。可是,情人节的庸俗化,却让这片领地彻底沦陷。

是的,狡猾的商人开始顺应女人的心理,试图倡导用物质作为衡量爱意的唯一标准。

最好的浪漫和爱意都在不经意间,而情人节的浪漫,往往是商业建构出来的。

但是,情人节那天真的有多浪漫吗?

各个电影院爆满、各个餐厅爆满、各个商场爆满,各个酒店爆满,各个停车场爆满。

但这不是浪漫,也不叫幸福,这是这个节日过度消费后的庸俗化。

相信大部分人也并不喜欢这种感觉,但是为什么还是一味的跟风呢?

因为大家感受幸福的能力逐渐在下降,情侣们需要随时补充一颗“定心丸”。

青春年少时的我们,物质是贫瘠的,内心却是丰盈的。唱一首情歌,写一页情书,做一个手工小物件,就是不可替代的美好,纯粹而真实。

可是随着年岁增长,这些把戏却被成年人贴上幼稚的标签。

从此,浪漫沦为资本的游戏。

我们物质开始丰盈,内心却逐渐贫瘠。

我们的爱与幸福真的到了如此不深刻的地步了吗?

不是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我们的价值观。

幸福有三个层面:物质、感情和精神。

物质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标尺,感情和精神才是最不容忽视的部分。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更是一种能力。

早晨与爱人一同醒来是幸福,傍晚回家一屋子饭菜香是幸福;出门时爱人塞过来的雨伞是幸福;失落时爱人的拥抱是幸福;任性时爱人的包容是幸福…

分别时的想念是幸福;相见时的喜悦是幸福;相伴时的安心是幸福;因为一个人,你有了向上的勇气,这也是幸福。

就像这句话所说:你拥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你并不需要刻意营造,你只需用心感受。

心理学上说,人越缺少什么就越在意什么。

幸福感这种东西也是。若两个人平日里的相处平淡乏味,日子过得了无生趣,缺少幸福感,那么,必定就更加需要仪式感来证明幸福感的存在,也就更在意情人节,更在意礼物。

而那些将日子过得鲜活有趣的人,节日只会是一种锦上添花,是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大多是不会再去刻意渲染和证明的。

你对情人节的态度,基本能看出你平时的幸福指数。

所以,女人们与其将期望寄托在情人节上,费尽心思去证明去炫耀,不如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那些真实的美好。

而男人们也不必执行任务一般的对待情人节,与其在这一天献殷勤,不去每一天都用心一点。

当然,还有某一部分霸气的男同胞:今天我就是要让我家的小公主最幸福!我就要请她吃最高档的餐厅!就要买最贵的包!

那太好了,请尽情释放你的爱意。

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形式表达爱,但最终我希望每个人内心的感受都一样: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有爱,不是其他。

情人节只是一天,相爱与相伴却是一生

相比情人节快乐,我更愿你每一天都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对情人节的态度,出卖了你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