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善于思考,还是想太多?
樊登读书会 2018-05-11
作为一个时常写字的人,我很喜欢跟偶遇的人闲聊。比如,理发店的Kevin 、Tony老师们。
有次,碰到一个颇有年纪的Tony。我习惯性提问,老师傅出乎意料地配合,像打开了话匣子般,滔滔不绝地讲起数十年来流行趋势种种变迁,言谈神色中不时流露出从业数十年始终精研潮流的自豪。
也有不爱说话的。一个发型很正常,穿着很低调的老师,我说几句,他才会回答一句。直到我差不多抖完所有的相关知识储备,他才接口说,流行的并不是最适合的。
每个人的骨相、肤色、五官都不一样,我们都要具体研究。更何况除了型和色,造型还要契合客人的气质。气质包括客人日常的环境、职业,搞清那个就更难更玄了。
第一个老师,守着一个偏僻的小店,如果不是碰巧要去旁边的公园,我应该一辈子不会遇见他。在他的讲述中,这么些年什么流行他学什么,刀法、风格、材料不断变换,连附近夜场的女孩子都找他造型。
可是他的滔滔不绝里,有一种长久寂寞后突然释放的意味,我甚至在他的忍不住的自得中体会到些些心酸。
第二个老师呢,在一个热门商圈的工作室。他无论穿衣打扮,还是讲话工作,好像离潮流都有一段距离,但是那天他给我做出了最满意的发型,之后我也一直光顾那里,因为他的设计真的适合我,连我尖尖的头顶,都不那么明显了。
我常常对比这两个人,想为什么姿态积极的人,反而不那么得意?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追随潮流是最简单的。对于理发师,说得刻薄一些,赶潮流就是学习最火的模板,然后套到尽量多的人身上。那只是以表面的积极,代替复杂而持久的底层思考,是一种隐藏的偷懒。所以,不追随潮流,才能创造潮流。
所谓的偷懒,就是盲目焦躁,急切跟从。只是,它有时表现为忽略差异,有时又表现为忽视共性。
周鸿祎还在北大方正时,他想出了一个创业的点子,研发一个优化邮箱服务的“飞扬”系统。这个产品得到了当时领导层的大力支持,甚至被认为可能是中国下一个WPS。但是,今天依然用着WPS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周鸿祎这个产品,甚至不知道如今声名显赫的红衣大炮还有过这段经历。
在当年的研发中,周鸿祎不可谓不用心。他没日没夜地封闭开发,吃住不离电脑,实在太困就蜷缩在桌角打个盹儿,中间甚至两次累到心动过缓,不得不去医院输液治疗。可是,这样的努力迎来的却是彻底的失败。
后来,他反思说,当时行动太急切,没有深入调研,把一些主观感受放大,把个别的需求,当成普遍的需求。在开发的过程中,有人反馈说需要加密功能,他就研究加密,把加密做到极致复杂。有人希望附带日历,他就添加日历,还附带时钟功能。最终,在接受市场检验时一败涂地,毫无意外被领导叫停。
当我们面对变化,面对新鲜资讯,会自然而然做出即时的反应。人们很容易把这种即时反应,视作思考。但事实上,如果不经整理、沉淀,它们顶多算胡思乱想。始终停留在这一步,就是想太多。思考和胡思乱想的区别,是一个有序,一个无序。
人们骨子里容易被即时反应诱惑着行动,无论是上了年纪的理发师,还是早年创业的周鸿祎。但是,那永远不可能让我们走远走长。
在这一点上,人体本身就是绝佳学习的对象,如果你明白它的运行机制。
构成人体的原子,每时每刻都在不停歇地进行不规则的热运动,如果你能看到每一个原子,并感知到每一个原子的运动,你会发现这种运动毫无规律,没有任何意义。可人体却聪明地设定为拥有对这种运动的钝感。人只能感知到规模巨大的原子表现出的同一性,而不能感知每个具体的原子运动。
无论多么无规则的运动、变化,当以天文数字计数时,它总会表现出某种有序的规律,所以,当人体以宏观视角感知原子运动规律时,人就可以依据这样的规律行动,正常地活着,深入地思考。
如今,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科技、全球化、气候,所有的变化都处在历史上最陡峭的拐点,知识与变化每时每刻爆炸般地增加。这样的变化趋势,与城市化带来的个体原子化叠加,催生出无边的焦虑。身处其间的我们,无法不感到恐惧和无所适从。可是,如果恐惧不对,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应对?
托马斯·弗里德曼说,要以慢制胜。因为,世界变化越快,那些你无法从网上下载的事物就变得越重要,你越要去学习、掌握它们,比如,系统化的有序的思考。
以慢制胜并不是让你静下来不动,而是提醒你要在更广泛地观察、更深入地思考之后再行动。静态并不是稳定,稳定是通过不断的动态行为产生的。
一言以蔽之:风物常宜放眼量。
当然,俗话既说了:小心驶得万年船;俗话也说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你该信哪个呢?
其实,它们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无比和谐。因为关键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对谁说。如果你现在恨不得静止,那就采信后者。如果你像原子一样时刻不停,那还是听一听前者的智慧。
更多具体做法,本周六(2018.5.12)晚20:30来樊登读书会!樊登联袂特邀嘉宾何帆为你解读《谢谢你迟到:以慢制胜,破题未来格局》。作者马斯·弗里德曼继《世界是平的》之后又一力作,教你以慢制胜,破题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