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这简直就是一本量身定做的企业员工培训教材啊!

大概是半年之前(可能更早),领导说我们来组织个读书会,大家读一些跟我们行业还有商业相关的书籍,提高提高自己的境界。于是我就上网找推荐书目,其中有人就提到了韬盛和夫的《干法》。鉴于自己对日本的好感,以及觉得稻盛和夫这个人还挺有名气,就把这本书写在了书单上。

后来嘛,书买来了,没有被同事借走的就一直由我这边保管着。我想这么多书买了摆在这,总不能浪费。于是便拿起了这本《干法》。

阅读这本书花了2个小时左右。刚开始还是看得很认真的,心想毕竟是一位经营过多家成功企业的老企业家阐述自己工作态度、经营理念的书,应该能从中学到些什么。但是两章读下来,我就黑人问号了:这难道不是一本老板在员工培训大会那种场合做的发言合集吗?

看完整本书后,我知道我的直觉是对的。《干法》这本书虽然名叫《干法》,但和“怎么干”几乎是没有一丁点关系,它更多展现是作者对于工作的想法和态度。诸如“工作是万病良药”、“坚持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工作”。我用简单的话总结一下,就是一定要努力认真处女座般地工作,工作时得怀着为大家谋幸福的想法,遇到困难要坚持下去,有了梦想不断努力就能有结果。如果我还在学生阶段,看了这些观点内心可能会受到大大的触动,双眼忍不住噙满泪水,攥起拳头就要奋发图强。可惜啊,现在的我知道,工作哪里有这么简单啊。

比如,面前有一个课题:这个月的销售额要提高。

这是如果一个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员工提出:“师兄,董事长讲了要提高销售额,今天下班后,大家集中讨论一下怎么来提高,好不好?”

如果能开口说说出这样的话,那么此人就是“在旋涡中心工作的人”,他就有希望成为团队的领导者。

敢于说这样的话的人,不是为了装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真的热爱工作,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这种魄力。

这是书中其中一个让我觉得并不现实的例子。试想,如果是一个很普通、没什么魄力的团队,一个后辈提出加班,很可能会被其他同事认为是事儿逼、爱出风头,要成为团队领导者那是件不容易的事(当然,老板看中这种积极性除外);而如果是一个全员向上,领导又很有想法的团队,那加班也轮不到一个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员工提出。当然,一个年轻气盛的年轻人,想用工作的热情感染身边的同事是很值得鼓励的一件事,但事实上,绝不是一句“我们加班吧”这么简单。

让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给人一种站在企业家角度、居高临下的说教感。

比如说它谈到企业中的“聪明人”和“笨人”,说前者因为特别聪明,成长很快,所以不愿呆在小公司,很快就跳槽。而后者“像一只蝗虫一样一寸一寸地前进,刻苦勤奋意,愚直地、诚实地、认真地、专业地努力工作”,最后成为“非凡”的人,能够委以重任。我不知道作者产生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和所处的时代有关系,但即使不考虑这个,称赞愿意留在自己公司的人,而对离开的人透露出不满,这种态度我一点也不能接受。一个员工愿意舍弃已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公司本身是脱不了干系的,他怎么说得好像全是别人的问题?

还有一段是论述他怎么激励身心疲倦的员工的:

然而,在持续这种努力的过程中,员工们难免会有不安和不满的声音:“如此无限度的、不要命的努力,人的身体能承受得了吗?要不了多久,大家都会倒下的。”再看看员工们的脸色,确实个个倦容满面。

我考虑再三,但最终还是硬起心肠,说了下面一段话:

企业经营,就好比连续奔跑42.195公里的马拉松比赛。我们就是至今未经训练的业余团队,而且在这样的长距离赛跑中,我们起跑已经比别人晚了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想参加比赛,那么,我想我们只有用百米赛的速度奔跑才行。有人认为这样硬拼,身体肯定吃不消。但是,我们起跑已迟,又没有比赛的经验,若想取胜,非这么做不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一开始就不应该参加这场比赛。

我就这样说服了我的员工。

这简直和就那些“只谈理想,不谈实际回报”的创业公司CEO一模一样。而且,需要让员工拼了命地去工作,是不是说明这公司的人员架构有问题?公司的人事部门得反省反省了。

当然了,这本书所说的用心工作、注意细节、学会反思确实是职场人都需要注意和学习的,不过这些道理并不足以支撑购买这本书的理由。企业培训部门倒是可以看看,读完之后摘抄几句很燃的话写上ppt,给公司员工们打打鸡血还是不错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干法》:这简直就是一本量身定做的企业员工培训教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