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傻子的一生》:透过死亡,看懂内心的悲伤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他与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三巨匠。

他的一生非常短暂,35岁那年,他因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选择服安眠药自杀,但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里,他留给了后人多部作品,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偷盗》、《阿富的贞操》、《偶人》、《橘子》、《一块地》等等,他生前最后的几篇遗作收录在《傻子的一生》中。

在《傻子的一生》中,描述了他生命最后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对死亡的理解。他对朋友的信中曾提到自己自杀的动机是因为“有一种模糊的不安,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一种模糊的不安”。他的自杀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久以来深思熟虑后的决心,他早就做好用一种冷静的心情来迎接死亡。

我透过文字看到了他的恐慌和痛苦,为什么一个拥有多部优秀作品的作家,会渐渐走向这种状态呢,今天,我带你来揭晓这个答案。

芥川龙之介《傻子的一生》:透过死亡,看懂内心的悲伤_第1张图片

1. 缺爱的童年,是一生痛苦的根源

芥川龙之介刚出生七个月,他的母亲就突然发疯,终身成为了“疯人”,他幼小年纪就被寄养在舅舅一家,后来随了舅舅的姓,正式算作养子。本该被呵护的年纪,他却从未得到母爱的温暖,也正是因为这种感情缺失,造就了他的悲观主义。

《齿轮》一文,是他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可文章中处处透着恐慌的心理。 因为他偶然听到了一个“雨衣幽灵”的故事,就把这个雨衣形象贯穿了全文。坐地铁时他看到对面的穿雨衣的男子,就觉得不安;路过饭店看到一个雨衣男子和服务生说话,他立马觉得不吉利,放弃了这间饭店;他回家的车上坐着一个穿雨衣的司机,他觉得不舒服,心里忐忑难熬。

这些巧合之处,我无法断定是真实的,还是作者虚幻出来的,就是因为他太敏感,才会专注在一个细节上,反反复复地让自己陷入恐慌之中。

芥川龙之介不仅对事件敏感,颜色、书都会让他陷入不安,比如黄色封面的书,黄颜色的出租车,他都认定是不吉利的;他爱读书,却总又因为书上的一句话刺激到内心。当他读到“连最伟大的宙斯也无法抗拒复仇之神”的时候,他就觉得在他背后曲折的路上,会有想要加害他的复仇之神;书中的一言两语,都能让他陷入思想的漩涡,这个期间的他,心理情况已经很严重了。

最折磨他的事情是失眠,可一个朋友却对他说:“对疯子的儿子而言,是理所应当的。”

“疯子的儿子”是他不想承认,却丢弃不掉的标签。母亲的骤然发疯,从小寄人篱下的孤单,这一切都造就了他敏感悲观的性格,而这种缺陷,却是后天如何也弥补不了的。

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毕竟血液相通,基因相连,芥川的童年经历和母亲带来的阴影,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的不幸,很可能摧毁人的一生,这便是原生家庭对人的摧毁式影响。

芥川龙之介《傻子的一生》:透过死亡,看懂内心的悲伤_第2张图片

2. 家庭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在舅舅芥川家里,他受到了浓厚的文化熏陶,又加上他天资聪颖,很快他就凸显出文学才能,读小学时已经能创作出极美的句子。

“对于搞文学,谁都不会全然反对,因为从养父母到姨妈,都爱好文学。”

芥川在这一点是幸运的。舅舅作风严厉但博学多识,具有浓重文人气息。芥川家是延续十几代的士族(武士),门风高尚,文学、演艺、美术等均是士族子弟必修科目。因为这段寄养经历,激发了芥川对文学的热情,也焕发出他内心潜在的文学造诣,这对他的人生有这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经常会说:最好的学区房是家中的书房。芥川在文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这段寄养经历。

但情感方面的残缺和压迫,也一直摧残着他的精神世界。

芥川7岁的时候,她的姨妈嫁给了他的生父,并生下二弟,根据当年的司法裁定,芥川必须正式过继给舅舅家。虽然他一直在舅舅家长大,但正式过继,有种被父亲抛弃的感觉。

舅舅芥川家是旧式传统家族,有严格的家规,芥川23岁时,疯狂地爱上一个女孩,却因为舅舅的强烈反对而分道扬镳,至于反对的原因,在《傻子的一生》的片段里有所交待。

“那是七年前分手的疯子的女儿”就是因为女孩的母亲也是疯子,舅舅才会坚决反对的吧,从长辈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女孩确实不适合芥川,但陷入爱情的人怎么会理解呢,这次初恋的失败,给芥川心里留下了严重的阴影,再次让他对感情有了不安全的感觉。

1927年,芥川35岁,那一年他姐姐家里失火,姐夫被怀疑是骗保被拘留,后来姐夫不堪流言的压力,卧轨自杀,此后芥川为姐姐家欠人的高利贷四处奔波,致使神经衰弱更加严重。这件事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书中他写道:他的未来如日落西山般暗淡下去,他一面对他的精神破产冷笑,一面一如既往地读书。他故作沉静的背后已是汹涌的心理起伏。

这件事过后半年,芥川龙之介家中服安眠药自杀。他经受不了自己的身体病痛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他很早就预言过自己的结局,不是发疯就是自杀,但他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疯人”,所以选择了自我了断。

纵观芥川龙之介短暂的一生,他的精神创伤大多来源于原生家庭,一直以来,家庭带给他的阻碍大于温情,矛盾多于欢乐。母亲的发狂,初恋的压迫,姐夫的自杀,好友的发疯,这一切都曾严重地打击了他的内心,他本就是敏感脆弱的,要承受这些无疑是很困难的。

但同时,养父母舅舅一家又对他的文学造诣产生了启蒙效果,促使他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如果没有文学作为他的精神支撑,也许他的人生会更加惨淡无光。

家庭是一把双刃剑,好的坏的,都会对一个人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就是因为如此,芥川龙之介才会成为与众不同的人。

芥川龙之介《傻子的一生》:透过死亡,看懂内心的悲伤_第3张图片

3. 悲观主义,成就了他的文学世界

因为家庭的影响,芥川龙之介天生是悲观的,敏感的,这在人物性格上也许是个缺陷,但对他的文学发展却犹如神助。

从小带着不安的心理,让他对一切都有着怀疑精神,早期作品《罗生门》、《鼻子》都是通过对人性的剖析,表达着对生存的不安和苦恼,虽然有几篇短篇透出对生活和未来的美好憧憬,但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重新陷入了悲观主义。这种悲观和苦恼也是导致他早早离世的原因。

芥川的文学作品中,死亡意识也是一大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既看到面对死亡的臣服者,也看到死亡的叛逆者,但更多的是为艺术和信仰献出生命的一个个平常人。

奥尼尔说:"人们往往把悲剧性与悲观主义混为一谈,对我来说,只有悲剧性才具有真正意义的美,而这美就是真理。"芥川最后的死亡哲学,也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死亡是一种诗意和解脱。

在他的《寄给某旧友的手记》一文中,他坦白了自己对死的理解,他说自己只是一只人兽,厌倦了食色,逐渐失去了动物力,现在的他犹如住在如冰一般清澈透明的病态神经世界,死亡在他心里就是一种心甘情愿的长眠。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龙之介写了148篇小说等作品,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有着浓厚的艺术特点,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傻子的一生》可以说是芥川的自传,书中收录的他的最后几篇遗作,我并不想把他当做一本文学书籍来剖析,只想把它看做芥川对自己的生活以及精神的记录,透过那些充满恐慌和不安的文字,我深深地为他感到心疼。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缺乏母爱、缺乏情感的脆弱孩子,如果他的人生能多一些关爱和阳光,那必定是不一样的一生吧。

有些人平庸地活了一辈子,有些人如电光石火般一闪而过,却留下了万丈光芒,芥川龙之介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生。生命所散发的光和热不在其长短,而在其永恒,人的生命有限,但文学艺术价值是无限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芥川龙之介《傻子的一生》:透过死亡,看懂内心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