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业社会诞生以来,与诚信经营相对的制假售假问题就相伴而生,就如同阳光照射之下必有阴影一样,对各行各业危害极大的假货问题可以说是屡禁不绝。4月26日,阿里巴巴举办了首个知识产权保护公众开放日,不仅再度彰显了阿里打假的决心,也在业内首创了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方式。复盘阿里打假的手段,或许值得全行业的借鉴。
电商假货问题泛滥,为何屡禁不绝?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最新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假货的价值约超过2500亿美元,仅在美国市场每年就能造成上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大量工作岗位的丧失,要知道,假货不仅仅威胁着消费者和正品品牌,对于整个商业链条上中下游的所有参与者都是严重威胁。对于电商行业来说,假货的威胁更加致命,消费者选择线上购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任电商平台,因此,马云曾说过,电商平台每卖出去一件假货,都将会损失掉五个消费者。
而电商行业的假货问题也屡禁不绝,垂直电商蜜芽网曾遭遇过“Betta奶瓶假货风波”,女性电商平台聚美优品也不止一次出现过假货问题。而巨头之一的京东近日也同样遭遇了售假问题,4月27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广州警方捕获一当地制假售假的窝点,而该窝点制造的大量假冒名牌皮包、手表、眼镜等假货主要流向京东、一号店等电商平台,顺藤摸瓜之下,最终京东全球购COACH 销售排行榜top 10所属店铺均被查处。
一直以来,作为国内B2C电商平台龙头的京东给我们的印象都是只卖正品,京东自营业务下也鲜少听闻假货问题,而这次京东全球购top 10商家全部涉及售假,着实是个大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京东近年来引入大量第三方商家,根据京东最新一季财报数据显示,京东的第三方卖家份额已接近50%,而来自这部分商家的收入也超过京东整体收入的45%。与此同时,京东或许没有及时意识到假货问题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反而是浸淫C2C淘宝多年的阿里巴巴在打架领域卓有成效,值得京东的借鉴。
必须指出的是,电商行业假货问题之所以泛滥有着多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电商市场发展竞争的时间尚短,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给假货问题留下了生存的空间;其二,相关制度对于制假售假问题的处罚仍然不够严厉;其三,相关企业和平台对商品商家的把关不够尽职尽责。
作为行业领头羊,阿里如何重拳出击打假
其实谈到第三方商家售假,谈到如何打假,阿里巴巴作为国内最大电商集团是绕不过去的一家,马云曾在不久前公开发微博进言,建议参考酒驾醉驾治理,推动加重刑罚治理假货问题。而阿里巴巴在与假货多年的斗智斗勇中,也积累了长足的经验和方向。
阿里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打假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阿里平台治理队伍运行着每秒可分析数据1亿次的大数据监控系统,一旦发现假货商品随时下架或关闭相关网店,更能追踪到假货制造方。依托实时数据监控系统,阿里成功拦截了1.2亿多件涉假商品发布,并在近1年中累计绘制出4500个售假团伙分布图,给警方精准打击线下犯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据统计,仅从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之间,依托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打假新兵器”,执法部门关闭了约675家假货的生产、库存和销售点。
同时,阿里还积极从假货源头掐死制假售假的可能,比如制造假货的犯罪分子必然侵犯了正品品牌的专利版权,阿里设立知识产权开放日,聘请监督员全面参于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源头处打击了制假分子,再比如从2012年开始,阿里巴巴每年都会对平台上采取不正当手段谋求利益的不诚信商家和自家员工做出永久关店乃至扭送执法机关的处罚,从源头处打击了可能售假的商家。
更重要的是,阿里还提倡联合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打假。在阿里的倡议下,全球首个“大数据打假联盟”在杭州成立。首批入盟的成员包括Dulux、LV、施华洛世奇、赫基集团、地素、资生堂等约20个全球知名品牌,包括浙江省、湖南省、山东省在内的全国各主要以制造业为核心产业的公安、质检部门则成为了打假联盟的支持部门,这就形成了一个由全球著名厂商、政府诸多部门、阿里巴巴三方构建的大数据打假联盟。
除此之外,阿里还把打假写入了财报之中,在阿里的最新一季财报中显示,其每年超过10亿元的投入进行打假,如今阿里主动下架的商品数量,相较接到权利人投诉而下架商品的比例是16:1,而该数字在2014年时还是8:1。也就是说,现在品牌权利人每次投诉要求下架一件商品的背后,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打假系统已经发现并主动下架了16件,这对于制假售假者的震慑和对品牌专利者的保护作用不难想象。
不难看出,阿里已经把与假货作斗争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更制造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打假系统,如今阿里共有2000多名员工全职负责打假,另有2700名员工志愿参与打假。而根据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如今线下假货比例大约在十万分之六七,线上的假货比例已经下降到了十六万分之一左右。而就是在这样的比例下,京东本次仍然出现了顶部商家塌方式售假的问题,这必须引起京东官方的重视了。
打假绝非单一企业责任,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两周前,京东集团董事长刘强东还高调发布公开声明,将推行五年开设百万家便利店计划,旨在解决快消品高价格和假货频发的问题,没成想这么快京东的假货问题就爆发了。
而假货问题对京东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会导致京东的商誉信誉缺失,难以被消费者所信赖,进而营业数据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正品商家受到消费者不信赖的影响,考虑放弃与京东合作。更重要的是,京东自身的运维能力都将遭遇商界质疑,早在去年4月份,因为出现假货、虚假宣传的问题,京东还背国际三大评级公司降低评级。
究其原因,其实在于京东平台对第三方商家监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要知道,京东全球购业务分为京东海外直接自营采购模式,以及海外品牌商家直接入驻两种形式。那么根据京东官方规定,其要求入驻店提供从生产环节开始的全供应链证明。而本次被查处的京东全球购蓝标、紮卡诗等店铺,货源很多来自东莞,也没有在保税区发货,它们为什么能入驻京东?
媒体报道指出,有多家代办商家表示,最低只需两万元就可帮助入驻京东全球购,所需要的手续也均可用钱解决,更表述诸如报关单、品牌授权书等人工审核的环节可以通过真假混合、PS等手段过关。不难看出,在京东全球购的假货问题背后,是京东近年来引入大量第三方商家,却未能对后者进行完善的监管和资质审核。
所以说,在打假方面,京东还是需要多像阿里学习一个。比如对于第三方商家的准入审核和监管,京东需要更加严苛和完善,将「从采销、质控、仓储、配送、售后、技术六大环节上进行全流程把控」这句官方口号落在实处,与此同时,京东也应该多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防范假货流入自家平台于未然,也能帮助警方更好的打击制假售假分子。更重要的是,从本次全球购售假问题上看,京东也需要对自身内部员工做出审慎的调查和处理了。
总的来说,电商企业监管不力的确是出现假货的原因之一,但企业不该承担也承担不起全部责任,事实上,打假并不能单纯依靠一家企业去完成,这是一个需要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工作,而正如假货问题对整个商业链条所有参与者都会造成威胁一样,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电商平台的社会声誉和正规品牌厂商的权益,我们都要依靠立法、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出击,向假货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