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

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_第1张图片

三 阳 国 际 教 育

学习 | 训练 | 指导

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我的第一小学堂》幼儿教辅


今天分享的内容,来自我读完《游戏力》这本书总结,同时把书中的知识,实践到我孩子身上,最后产生一些惊人的变化。

那么我们首先先来了解下这本书的作者。

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_第2张图片

劳伦斯.科恩(Lawrence J.Cohen,Ph.D.)

心理学家

专长为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养

在临床工作中处理各种儿童、家庭、婚姻、受虐问题,让他深刻认识的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加以领悟以推广。本书出版后,科恩博士获得业内高度认可,成为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首席评委。

科恩博士定期为曾获得美国教育出版学会金灯奖(Golden Lamp Award)的《小尼克家庭杂志》(Nick Jr.Family Magazine)及《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Globe)撰写专栏,并为父母、老师及托育专业人员规划游戏式教养的相关研习活动。


本次文章大纲

01游戏力育儿有哪些值得学习

02孩子表面行为背后真实需求

03让孩子快速理解大人的语言

04让孩子和家长远离情绪生活

首先,我给大家讲两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

故事一

我自己家孩子,说实话,之前在玩游戏这件事儿上,我其实并不擅长。

每次跟我家孩子的亲子时光,我更偏向于充当一个安静又一板一眼的引导者,而不是一个疯狂又尽兴的玩耍伙伴。

在这方面,孩子爸爸做得比我好,他出色的想象力和令人拍案叫绝的脑洞,总能想出各种有意思的点子,把各种道具玩出新花样。

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_第3张图片

比如积木,我只能想到引导孩子常规的堆叠或是搭房子,小家伙往往玩到一半就无聊跑了,剩下一堆积木不肯收拾。

孩子爸爸却能搭出机器人、航空母舰、甚至是《小猪佩奇》中的儿童乐园、狗爷爷的海盗船和海盗岛之类狂拽酷炫吊炸天的东西,把孩子唬得屁颠颠跟在后头积极主动递积木。

最后的收拾环节,他会让甜甜化身小怪兽,上前“肢解”这些造型,放入“封印之盒”,虽然听上去很惊悚,但每次效果都出奇的好,孩子会把积木全部放到收纳盒中,一块不剩。每次看他们父子俩在那儿有声有色的玩上好久,我其实是羡慕嫉妒的。

故事二

一个在美国当小学老师的朋友,以下是他们上课的一个场景。

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_第4张图片

她在美国小学教书的时候,当她对孩子说“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单词XX和单词XX…”

此刻孩子们好像都没有什么兴趣, 脸上往往写满了心不在焉…

这时如果她说:“嗨,我们接下来要玩一个游戏…”

神奇的化学反应发生了:

那一瞬间孩子们的眼里突然开始放光,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

最后的结果是,她用玩游戏的形式,带他们学习单词。

比如她常常用的几招——

大声小声游戏:

她大声读单词,孩子小声读单词;

苍蝇拍游戏:

两个孩子一人拿一个苍蝇拍,她读一个单词以后两个孩子抢拍单词;

单词躲猫猫游戏:

先让孩子们复习所有的字卡,把一个单词卡片偷偷藏起来,让孩子们找找哪个单词不见了。

为什么原本枯燥无味的“学单词”,换了一身游戏的皮囊,就变得如此丰富有趣起来?

因为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还能帮助他们从生活中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

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_第5张图片

游戏,就是一个充满魔力和想象的场所,孩子能在其中得到完全的释放,从而成就自己。

更有魅力的是——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可以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游戏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也可以帮助父母进入孩子的世界。

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一切,是生活。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的力量感、自信,是与伙伴、亲人间亲密感建立的基础。

丰富、恰当的游戏,不仅对儿童身体、精神、社会适应、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更有助于孩子从压力与焦虑中复原,培养抗挫折能力。

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_第6张图片
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_第7张图片
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_第8张图片

还记得孩子在襁褓中,对你满含爱意的凝视吗?

还记得他蹒跚学步时,摇晃着扑向你怀里的情景吗?

还记得在床头跟她讲故事的温馨时光吗?

还记得与孩子手拉着手,谁也不做声,一起散步走过的那条小路吗?

身为父母的我们,一想到这些温暖的场景与时刻,再苦再累,也会觉得值得。

但幸福似乎总是很短暂。我们更经常地发现,自己与孩子陷入了战争状态,不可自拔,所渴望的亲密交流变得遥不可及。

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_第9张图片

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与天生的好奇心,很容易演变成为“无理取闹、惹是生非”。他们或者抑郁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者沉溺于电脑游戏。

一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那深厚的父母之爱就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气恼、烦躁、甚至愤怒的情绪。

我们要么惩罚孩子,要么唠唠叨叨,要么就说:“好吧,你就自己待在房间里吧。”

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_第10张图片

我们之所以吼叫,是因为无计可施,或者这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我们感觉山穷水尽,很难再获得孩子的信任,因此我们无比孤独。

我们很想重新联结起亲子之情

(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抱有同样的愿望呢?)

但我们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做。我们仍然爱着孩子,但那曾经清澈纯真的凝视,却渐渐退出了我们的记忆。

因此我们总结90%的家长在与家里孩子相处的时候都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你根本不知道有游戏育儿这种轻松高效方式;

第二个问题:

你不知道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三个问题:

你不懂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跟孩子做有效沟通;

第四个问题:

你感觉你孩子的和你自己的脾气太大是遗传的,改不了。

上面我们总结的这四个问题,我以前跟你们一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通过探索学习后,不断的在孩子身上实践,终于发现

玩——游戏力亲子方式——可能是重建亲子间深情联结的桥梁。

下面我会通过讲解这几部分内容,把以上的问题全部帮你解决。

----------①----------

游戏力育儿有哪些值得学习

1、首先孩子天生是喜欢游戏的

几乎所有的孩子天生都热爱游戏,在两三岁的时候,这一点尤为明显。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游戏都可以发生,在这个充满幻境与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随意出入。

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_第11张图片

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但对孩子而言,游戏却是工作。与他们的爸妈不同,孩子非常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很少想到要休一天假。游戏也是孩子交朋友、做实验和学东西的主要途径。

因为在游戏中,孩子会将他们内心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他们不会、也无法用别的方式告诉你。

我们需要聆听他们,他们也需要倾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孩子的方式加入他们的游戏。孩子不会说:“我今天在学校过得不好,我可以跟你谈一谈吗?”可他们会说:“你可以跟我玩吗?”

一般来说,一个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投入游戏活动的孩子,都有着必须重视的心理问题,就像一个成人没能力工作、或是不愿意谈话的情况一样。

2、游戏的三个重要意义

第一个意义:具有深刻而复杂的重要意义。

比如:亲子间相互抛掷垒球。假如能像用显微镜观察事物那样,就能通过孩子的一个接球动作,而了解到他当时许多的心理与情绪。

1)孩子正在训练手眼以及身体的协调性;

2)父亲与孩子玩得非常开心;

3)经过苦练,孩子终于掌握一个新技巧,还得意地露了两手;

4)垒球飞来飞去,划出美妙的弧线,就像架起了一座亲子间的空中桥梁;

5)父亲的夸赞,如“漂亮”、“接得好”,都会给孩子带来自信,并对父亲产生信赖感。

第二个意义

满足人类对亲密情感与关系的无尽需求,这对人类来说格外重要。让孩子学习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甚至与别人重归和好的方式。

第三个意义: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

比如:我邻居的一个孩子,她在阅读上遇到了重重障碍。每次放学回家,她就画起画来,那是她的擅长。在晚饭前,她会把自己的图画给爸爸妈妈看看。在如此甜蜜的时刻,她从父母那里找回了安全和自信,从白天的沮丧挫折当中振作了起来。

发现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能够发挥强大而正面的影响力。而父母发挥积极力量的前提,在我看来,就是掌握一项最重要的技能:游戏。虽说每个人都是“本性难移”,但幸运的是,良好的游戏技巧可以很快被学会并运用。

3、游戏可以培育亲密、自信、快乐

1)人们在玩有些游戏时,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培养出亲密的感情。

比如:一个孩子,他发明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游戏,来增进亲密感。他先让爸爸妈妈坐在长沙发上,然后向他们发起冲锋,落在他们中间的空隙里。最后就是经过一场“肉搏”大战,看爸爸妈妈谁能先抓住他而获胜。这个游戏事实上就是一场好笑的另类拔河比赛。

2)孩子靠游戏认识世界,反复练习这种游戏,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如果你的孩子挫折感过强,通常会陷进一种困境,我们在此称之为无力感的困境。被挫折击败的孩子,无法玩耍得酣畅自如,他们怯懦而无力。有时,他们也许会表现得胆大包天,任意妄为,但内心深处却是极度的无力感。

如果孩子担心受伤,害怕被拒绝,对这个世界缺乏探索的信心,那么他就会逃避:“我不想要……”“我不会……”“汤米在打我!”这些都是他们的口头禅。

医生看病、做饭烧菜、清洁整理,上班下班,争吵辩论,看护婴儿等游戏,日常家庭生活里发生的种种情形,都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他们想知道一切的究竟。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3)孩子会经常尝试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修复,让自己重返快乐。

孩子会靠自己幻想出来的游戏(比如打针扮演游戏),去克服现实中留下的真实痛苦,让孩子自己再次经历整个过程,让恐惧感通过哈哈的笑声释放出来。如果遭到了大人的打击或者惩罚,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退回到自我的封闭世界。

----------②----------

表面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

1、你的孩子很难与同龄伙伴很自然地玩耍

原因:

他们需要的也许再简单不过:当他们自己努力爬出那个无聊而乏味的洞穴、寻找有趣的事物时,他们需要的只是爸爸或者妈妈可以在一旁予以关注或者一点建议。但现实情况是,孩子因为尝试而受罚,或者压根就是无人理睬,本来他们已经够孤独、够寂寞了。再没有人帮助的话,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父母的帮助可包括:安全环境,明确的游戏步骤,更清晰的信息,更多提醒,更多激励,提供新鲜想法,安抚情绪,更多关注,更多确认游戏规则,以及帮助他们用语言准确地描述行为并表达情绪。

2、你的孩子如果有暴力倾向

如果你的孩子是在孤寂状态中,那他就会不停地重复玩同一个游戏。此时,如果妈妈横加批评、斥责,那只能加重孩子的孤寂感。孩子需要先得到认可,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热情,才能摆脱他们目前的困境。

因此,即使你的目标是让孩子停止这种暴力游戏,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加入他的游戏,先和他玩一阵子。在这个过程里,他才有时间尝试新游戏,并且才有机会以新的方式,处理孩子攻击的冲动。

3、你的孩子如果有一些坏习惯

当我们不停地对孩子耳提面命,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得到自己思考的空间,他只能被迫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口服心不服地接受批评,要么明目张胆地公开反抗。

在英国夏山学校,曾经有位学生半夜溜出宿舍做各种恶作剧。尼尔校长(A.S. Neill)的处理方式是,穿着滑稽服装,装扮成一个匪徒,然后在半夜把这位学生叫醒,问他要不要跟他一起去作案。结果,这位学生一口回绝,还教训校长要端正行为。学生的恶作剧就这么得到了解决。游戏有助于孩子反思自己,甚至是在一些严肃的问题上。

4、如果你孩子不愿意配合你做一些日常工作

给你分享一个父亲发明的一个游戏:

他女儿小的时候,很不愿意剪指甲。他发现强迫一点用处也没有,她会反抗,到处躲,双方都不让步。拿着指甲刀,他又怕伤着了女儿。

这个新游戏“停走停”是这样的:爸爸握着指甲刀,从几英尺外朝女儿方向走,只要女喊:“停”,他就会立刻停下来;当她说:“走”,他再往前走。如果好半天女儿都没说“走”,那父亲就可以自己说“走”,但假如女儿说“停”的时候,他必须停下。

女儿不能连续说“停—停—停”(这个规则是由于她在最初总说停,才加上的)。当女儿说“停”的时候,爸爸会像被速冻一样停住,而女儿总会咯咯笑上几声(这已经是很大的进展,因为剪指甲和笑声从来没有在一起发生过)。她说“走”,他就慢慢走近她。

最后指甲剪好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玩的很开心。女儿说停就停,使她相信爸爸不会强迫或伤害她,彼此间建立了信任感。她力量在握,能够控制事情进展,情绪就放松了下来。爸爸决定要不要剪指甲,而女儿决定剪指甲的速度。

我相信这是值得投资的时间,即使你最终的目标是要让自己花更少的时间在这些俗务上。而实际上,当这些变成有趣的游戏时间,会让你的孩子更加快乐、更好相处。

5、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学习新东西

一位女孩的父母在她两三岁时就让她去上游泳课,但是她很抗拒。她到四岁时仍不会游泳,但喜欢坐在浅水区戏水。父母安排了一位她喜欢的幼儿园老师进行个别教学。每上完一次课,妮可就变越发不敢下水。越给她外在的学习压力,妮可就越抗拒。

在第五个夏天时,她的父母放弃了,他们决定让她跟朋友坐在泳池的浅水区玩。很快地,她开始喜欢在水里玩耍。然后模仿那些游泳的孩子。几天之后,她就可以游两米远了。

成人擅长把学习的乐趣变得无影无踪,不管学习的对象是游泳还是数学。更糟糕的是,我们有批评孩子的倾向。因为它发生得过于频繁,以至于我们根本注意不到。

批评是一种危险的习惯,并且很难改正。我们认为自己只是想帮忙,但是实际上用处不大。它的作用,只是在孩子的脑袋里装进一个小小的声音(有时候又震耳欲聋),不断在孩子的生命中无情地批评着他们。

作为父母的应该努力去辨别孩子是因为真的兴趣的转变,还是因为挫折感而放弃。如果你孩子是在3-6岁,我们还有一套引进美国幼儿教育理念的《我的第一小学堂》幼儿教辅,可让你孩子快速爱上学习。

----------③----------

让孩子快速理解大人的语言

1、一起大笑

笑,会自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模仿加入孩子,跟随他们的步调,表达你想接近他们的急切渴望。

2、假的威胁

愤怒的说教,会吓到孩子,结果肯定是他们把你拒之门外。

威胁,特別是针对自己的,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一旦放松下来,你更容易获得孩子的合作。真威胁传递的信息是:我很生你的气,这都是你的错,你最好赶快改过自新。可以预见的结果,是孩子的自我防卫和亲子间的冲突。

假威胁混合了幽默,传递的信息是:对于我们两个之间现在的情况,我并不开心,而我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这样的结果是紧张状态的解除,以及各自退让。

比如:当孩子让你情绪沮丧时,你不要说“回你的房间去”之类的话,而说些愚蠢的威胁:“如果你再这样,我就要把水倒在我头上。” 拿起一杯水放在头上,他们笑了。你并没有真的倒水,孩子会说:“好呀,你倒你倒。”这时候整个气氛已经改变了。这时笑声化解了近在眼前的一场冲突,把僵局转变成游戏。

3、装傻

当哥哥、姐姐欺负弟弟、妹妹时,用惊讶的声调对小的说:“哎呀,那一定很不好受吧,他这样对你,你要怎么讨回公道呢?”

他们通常没办法回答,但是他们的眼睛里会闪出一下光芒。也可以用轻快的声调对大的那个说:“哎呀,这实在太过分了,再继续会发生什么呢?”

这个方法,会吸引住他们的眼球,他们可能会因而停止,思考一下自己的作为。而他们通常也会跟着笑了起来,而不是使暴力和冲突升级。

4、放下所谓的尊严

孩子经常觉得自己很笨——有公开的也有不公开的——他们渴望看到愚蠢的是别人,这样他们才好受一点。

假装傻瓜让孩子笑得最厉害,大人也会发笑。比如:唱好笑的歌曲、跌倒、四处乱舞、或者让自己看来很蠢。

5、置换角色

对恢复孩子的自信特别有帮助,能帮助他们摆脱无力感的困境,克服恐惧和压抑的情绪。

有些时候,孩子在扮演这些角色时,需要父母担任舞台监督或是制片人,给他们的游戏提供空间、玩具和点心。

而另一些时候,他们需要我们做观众。当开始投入幻想游戏时,他们还可能需要我们担任配角演员,甚至偶尔客串一下导演。

成人就必须进行角色置换,以笨拙无用、不太可怕的方式,来扮演那个怪物或坏蛋。这是个有趣的挑战,你要扮演既可怕又笨拙的坏蛋,从而引出孩子的笑声。而笑声可以帮助孩子,从攻击性或是恐怖性的情节中走出来。

6、讲故事,治疗恐惧

需要大人以温和的方式,帮他们回忆起所害怕的事件,从而完成疗愈,最终将恐惧释放出来。

大人和小孩一样,都想把可怕的事忘掉。然而,掩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布鲁克斯和席格尔认为:“让孩子陈述故事,其意义在于让他释放与事件或经验有关的情绪。没有这个出口的话,这些残留在孩子心里的感受,会在未来困扰他。”

举例:

我朋友的儿子在第一个幼儿园有过不太愉快的经历,所以回家对学校的事情闭口不谈,也不玩什么“上学游戏”。这个孩子其实很有想象力,很能说。转到了另一家幼儿园后,虽然他很喜欢这个新地方,但似乎仍无法忘却在老学校的不愉快经历。

母亲觉得他只是把感受掩藏了起来,但又不能强迫他去玩他不想玩的游戏,于是她编了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小老鼠在暴风雨的海上,被困在了一艘破漏不堪的船上,但后来被另一艘坚固的船救起,船上的人给它很多的温暖和帮助。母亲并没有跟孩子说,破船代表了他的第一所学校,好船代表了第二所学校,但孩子还是在某种层面上找到了联系。

孩子要妈妈讲了十几次这个故事后,就把这个故事演了出来,还加入了许多的细节。母亲看出,那些细节代表了前一所学校发生的事。在这之后,他在新学校里表现得更有热情,也有更多信心来尝试新事物了。

----------④----------

让孩子和家长远离情绪生活

1、孩子的情绪问题

不表达情绪或者不当表达情绪,都意味着孩子被困在了无力和孤寂的塔楼当中。

1)情绪的压抑与释放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将过去累积的情绪尽量释放掉,让他哭出来。我们当然无法把所有的情绪都挤干净,但至少要让他们能够继续正常的生活,找回快乐的空间。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提醒孩子:哭没关系,害怕或生气也都没关系。

我们可以自己哭泣,但是在别人肩膀上哭泣的治疗效果却更好。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不要让孩子回房间自己哭,也不要让他们自己哭到睡着。

2)认识并应对孩子发脾气

李伯蔓(Alicia Lieberman)是应对孩子发脾气的专家。她在一本关于幼儿的书中写道:“当孩子发现他的意愿被更大力量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他别无选择,只能发脾气。”

发脾气是孩子表达及释放情绪的方式。一旦发泄完,孩子就会继续前进。

孩子发脾气时确实像是暴风雨来临,但是,这场暴风雨却冲开了无力感的大门。如果他们不能表达受挫的沮丧情绪,或者因为发脾气而受到处罚,那么挫折感就会继续干扰他们的快乐,以及合作和取得成就的能力。

正如李伯蔓所说:“孩子发脾气时,如果父母能够用理解的态度陪伴孩子,为他提供情感的支持,那么即使是要坚决阻止孩子做某些事情,孩子也仍然会知道:自己在经历心灵的黑暗时刻时,是不会被抛弃的。

3)认识并应对孩子的愤怒

孩子在感觉到危险或无助时,就会把愤怒和不信任的反应投射到最亲近的人身上。”如果我们可以记住,愤怒的外表下面其实是孩子一颗受伤的心灵我们便能冷静而坚决地向他们伸出双手,而我们同时得到的回报将是他们更愿意直接吐露心声。

当脱缰的言行被温和地阻止后,孩子就会颤抖地哭泣,向你倾诉他们害怕或脆弱的感受。例如,面对孩子的暴力行为,你没有大吼大叫地斥责,只是温和地制止了他的行为,那么你将换来孩子眼泪。

4)认识并应对孩子的恐惧和焦虑

恐惧积累所导致的,要么是鲁莽,要么是害羞拘谨,要么是焦虑。

(1)鲁莽的孩子需要有人和他们一起爬树,向他们示范平静,以及如何安全地进行冒险。当孩子害羞拘谨,我们需要通过游戏把他们从小世界里拉出来。他们需要我们陪着从滑梯上滑下来,多试几次后他们才能自在地加入其他孩子。

(2)同布娃娃说话是一种很好的过渡,孩子以往是用单纯的游戏方式来面对恐惧,而这时正是在逐渐练习用语言表达情绪。

(3)艺术形式也是释放焦虑或恐惧最好的方式之一,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画画、写作、陶艺制作,都能发挥作用。

5)认识并应对孩子的哭泣

眼泪,是最好的朋友。当我们用哭泣来释放难过、失落和悲伤后,我们会感到舒服很多,能够更理智地思考,最终复原。而假如此时,有一个关心你并理解你的人在身边,复原的效果将尤其明显。

请不要让他们自己哭。眼泪,是加强两人关系的绝佳机会,特别是亲子之间。没有什么能比安抚一个哭泣的婴儿直到他在你怀里睡着而更令人满足的了。

“这么大了还哭”是一个害人的常见用语,它暗示着哭泣是软弱和不成熟的负面表现,这种暗示具有相当大破坏力。请家长们慎用。

2、父母的情绪问题

如果现在的家长在照顾孩子方面,能从全新的视角来观察规则的建立和孩子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亲密联结、快乐游戏、和情感上的理解,远比惩罚、教训、以及放纵要有效得多最后能让你在带孩子过程中,享受更多的快乐,少受更多因为情绪带来的痛苦。

1) 冷却自己

头脑不冷静时,很难有效地建立规则。在采取行动前,试着数到十,暂时休息一下,等待事情自然平息,给朋友打个电话,等等。我们的情绪当然有爆发的时候——被孩子踢了一脚,台灯摔碎了,姐姐又去捉弄弟弟了,但是,千万不要让情绪成为教导孩子的动因。让自己先冷却下来。

2)联结

多数“行为问题”的根源,实际上都只是联结的断裂。联结感良好的孩子更愿意与他人合作,更能为他人着想。惩罚只会加深亲子之间的断裂,因此,请首先考虑重建联结。上一次与孩子拥抱是在什么时候?上一次和他一起的游戏时光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同他们出去闲逛又是在什么候?

3)“沙发会议”,而非“冷处理”

问题出现时,父母或孩子都有权要求召开沙发会议。不一定非得在沙发上,可以是在任何地方。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联结。我一直坚持认为,不管是什么问题,联结断裂要么是主要原因,要么就是事态恶化的催化剂。这里唯一的规则就是,一旦有人召集“沙发会议”,另一方就必须出席。

4)游戏

一般情况下,孩子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游戏,他们只是需要玩得更多而已。

有一天我在超市看到一对父子。排队结账时,男孩偷偷把一包糖果放进购物车。父亲严肃地说:“不行,放回去。”孩子低着头把糖果放了回去。接着父亲冲男孩挤挤眼睛,小声说:“差一点就成功了。”男孩冲父亲笑了。父亲又问:“帮我拿一下零钱好吗?”男孩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了。

这位父亲不仅是把自己的怒火压了下去,还做了一些更有效的事情。他和孩子开起了玩笑,理解并肯定了孩子的感受,还及时意识到孩子想得到一定的重视,于是给了他一个工作,让他帮忙拿零钱。这样,孩子离开超市时可以感觉到,自己既被理解又有价值。

假如这位父亲用的是斥责的方法,那么孩子离开超市时就会是另一番感受:自己微不足道,不被理解,因为想偷拿违禁品而感到罪恶,并因为没能得到而感到气愤。

5) 逐渐引导良好的判断力

绝大部分惩罚的目的都是让孩子服从。而良好的自我判断力,则来自与孩子的交谈,从而激发他分析处理不同的问题,思考相关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

与其让孩子服从,不如努力引导孩子产生良好的判断力。服从,无法帮助孩子自己处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教孩子服从既定的规则,那又怎么期待他们在遇到新情况时能够灵活地运用智慧来分析对错呢?

世界对孩子如此复杂,他们需要培养自己的良好判断力,而不只是对规则的服从而已。

孩子之所以能够在长大后最终形成体贴周到、诚实善良的品格,是因为充分得到了爱的滋润,是因为一直伴随着高尚的道德标准,并在生命中一直有一位高尚的人用行为做出榜样

6) 翻译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

如果两岁的孩子把桌上所有的东西都扯了下来,他可能是在说:“我觉得无聊,需要有事可做,需要有人跟我在一起。”

如果初三的学生开始忘记做作业,他可能在说:“我觉得很害怕,要升高中了,我不知道自己准备好了没有。”

满足孩子的需要,才是纠正行为的最好方式。退一万步讲,对孩子太多的恼怒会使我们忘记那个最基本而又真正重要的问题:孩子快乐吗?如果不,那么原因何在?

与孩子交谈吧,不要再用大吼大叫和严厉惩罚来放纵自己的情绪了。也许大家需要一个巨人老师时刻在身边提醒我们:“小朋友,要好好对别人讲话。”

7)事先预防,而非事后惩罚

惩罚无效的原因之一,就是“马后炮”。如果想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事前的预防和中途的制止,而不是事后再做出反应。因为我们的冷漠与严厉,只会增加孩子的孤独和自卑。

游戏,是预防行为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与孩子一起游戏的时间越多,需要惩罚的事情就会越少。

8)给出明确的界限

明确的界限、引导和秩序才是孩子所需要的。我们可以做到既用高标准要求和约束孩子,同时又理解他们的需求、接纳他们的感受。以下三点切忌要避免。

(1)放任的父母经常自以为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信,他们可能允许孩子说谎、偷窃、不做家务、整天游手好闲,但却不必承担任何后果。

(2)威胁,将对孩子造成焦虑,即便有些不可能真的实施。虽然我们自己知道不会把孩子真的扔在超市里,但孩子却并不十分确定这一点。

(3)软弱羞涩的语气,暗示着我们不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安全感。

--------------------结束分割线--------------------

文章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很多父母有执行困难症状,就是学了很多道理,但是很多只是停留在学的层面,并没有第一时间去把它实践到自己或者自己孩子身上。

可能因为对于知识没有理解透

可能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去实践

可能因为执行受到了孩子阻力

可能因为没有找到更适合方式

可能因为……

这些问题的产生,也许是因为自身的信心不足、练习的频率太低、外界的压力不够、没有共同的学习圈子等等

因此三阳国际教育现在组织【育儿分享会】内部交流

尝试思考100个育儿问题,学习50个育儿解决方案,让你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让你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以3-6岁育儿干货交流,为主要讨论主题:

一、【育儿分享会】

每周1晚上21:00点由三阳内部讲师分享国内外前沿育儿技巧。

二、【育儿讨论】

每周选出3-5个育儿相关主题问题,发布到群内,大家互相讨论分享。

三、【育儿解答】

定期收集群成员育儿相关问题,由公司育儿专家团队或特邀育儿专家嘉宾一起进行集中讨论,拟出解决方案并分享。目前暂定为每月两次公开分享,报名通道及具体要求稍晚公布。

倡导大家积极学习,鼓励大家一起分享,互帮互助。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的孩子做好榜样,让他/她能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更好的成长。如果你孩子是在3-6岁,我们还有一套引进美国幼儿教育理念的《我的第一小学堂》幼儿教辅,可让你孩子快速爱上学习。

想加入一起学习的,请嘉维新(2031462472)。

你可能感兴趣的:(神奇的游戏陪伴,能解决你孩子身上90%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