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课的意义

《论语》导读课的意义_第1张图片
孔门论道

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上一堂什么样的课?这是入职教师行业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做一名能够提高学生成绩的学生。是的,这是我期待自己能够做到的。我想,这也是在现行高考体制下,一名教师应当努力的一个方向。除此之外呢?我想,还应该做一个能够为同学们提供阳光、指出方向的老师。苏格拉底,所谓“产婆术”即是如此。学生丰富的能力,是先天具备的。教师应该将这种自足的能量引导出来,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某种力量。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我想到了自己的阅读、自己的思考。《论语》,我远远谈不上读懂。但从默然畏惧,到如今愿意接近,却是客观事实。我已经很明确地知道:先秦的古典,是文化基因的钥匙;《论语》中的交谈,渗透进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可是在时代的浪潮之中,求快、求高、求财的思想蔓延,很难有平心静气的时候。更遑论坐下来读经典、看古书。莫说他人,便是自己,又何尝能够“常保安宁,从容淡泊”?

因此,当学校要求上公开课的时候,《论语》导读课就成为我的选择。看似偶然的选择,却其实蕴藏着必然。长期以来的思考,近期以来的阅读,以及当下此刻的念想。选择了更低层次的班级,选择了更吃力不讨好的方案。选择了《论语》导读。引导而读。



我将本次导读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示被阉割的《论语》章句,让同学们知道,很多句子其实并不是那么“冷冰冰”。其中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挖掘;第二部分:从衣食住行到六艺知识再到政治伦理。逐层展示《论语》的世界。第三部分:看过风云后,思考风云。检验这堂导读课的学习成果。看看同学们在“导读”之后,能否去尝试阅读。


《论语》导读课的意义_第2张图片
课堂实拍

如此设计,也是如此操作。准备了数日,终于在今日完成了整堂课。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最低层次班级,很庆幸自己真的就这样做了而没有选择躲避,很庆幸自己坚持下来而去啃了这块硬骨头。

事实上,我很清楚,以我的“学力”,以学生的“实力”,我们的《论语》课堂很难出现我日常课堂常出现的“一呼百应”的效果。毕竟,这是他们,乃至我自己都不是非常熟悉的文本。在课程进行中、结束后,必然也有学生会觉得这堂课没什么意义,会觉得自己依然不会去读《论语》。但至少,我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播散了一颗种子:《论语》可读。不知道这颗种子会不会发芽,更不知道这颗种子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发芽。但我知道,在六年级,在遂川不繁华的那条街道上的那间逼仄的小书店里,我曾经获得了无以伦比的快乐。在那里,我也收获了一颗种子:读书的种子。所以,我愿意去接近书本,愿意去发现书本中的世界,也愿意去对比书本和书本外的时空。播下一颗种子,当然希望它发芽。但是,我们得明白:未必,我们能够看到它长成了那一天。可这并不应该影响我们去播撒种子。


一上午的公开课,五堂不一样的课。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每位老师独属于自己上课的思考与技巧。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老师的陪伴下,快乐成长,从容长大。愿自己也能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不断成长、持续进步。


《论语》导读课的意义_第3张图片
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导读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