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價值投資的朋友——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等到價值回歸,那麽我們就失去了最可靠的盟友。
在股票的下跌過程中,市場會自發的“生產”原因來解釋爲何這隻股票會下跌。這些原因會使市場參與者產生繼續下跌的預期,進而推動股價下跌,即使這隻股票的價格已經遠遠低於其真正的内在價值。
投資者必須承認自己無法預測股價的漲跌。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
機構面臨業績排名的壓力,更容易追漲殺跌。
越短的趨勢越難以判斷。
僅影響交易者心理的消息:
短期市場的資金面影響,如新股 IPO、QFII 發行、社保資金入市等等;
高送轉,股東不僅沒有額外的好處,還要繳納紅利稅,但是市場往往解讀為利好;
證券相關的政策及監管制度、稅收政策調整等。
股價的波動更多來自市場參與者的情緒變化——樂觀的情緒會無視利空而放大利好,悲觀的情緒會無視利好而放大利空。
對公司運營有影響的消息:
貨幣政策的變化,對資金密集型企業,或財務槓桿較高的行業影響較大,如銀行、保險、地產等;
宏觀經濟數據,對週期型行業的影響要更大一些,市場參與者在發佈當天做出反應,僅僅是對宏觀經濟結果的延後反應;
政府的財政支出政策,會影響相關行業的市場需求;
政府的扶持、抑制或監管政策;
來自企業的再融資,如果再融資資金投向的回報率,高於再融資前股價蘊含的回報率,對股票原持有者有利;
資產的注入、吸收合併或出售等,市場多解讀為利好;
管理層變動,對運營影響不大的企業,如水力發電、高速公路等,如果市場反應過度悲觀,會有一個便宜的價格;
外源性突發事件,多為短期的、一次性的影響,剔除即可;
內源性事件,不可小看此類事件的影響;
企業的稅收政策變化,較頻繁的主要是關稅和一些調節稅項,以及受鼓勵企業的退稅或財政補貼;
大訂單的一次性影響,可以根據利潤率情況估算訂單未來的價值,連續出現多個大訂單可能預示供求關係的變化。
所謂逆向投資是以基本面的估值為前提的,買入後須能經受得起長期持有,因爲股價偏離價值的時間可能會很長。
當“賺錢效應”發生時,正處於牛市的中段。
初入者很容易出現的一種心理,就是將股票的浮盈當作意外之財,并且與平日的消費聯係在一起(往往是非必要消費)。
初入者盈利無法超出指數的主要原因:
牛市初期總是在回調時賣出,大幅超出賣出價時重新殺入;
牛市後期不斷加大投入;
頻繁操作,增加交易成本。
由於“錨定”,在牛頂的右側,同樣會套牢一大撥資金,這撥資金看中了“看起來便宜的”股價。
大多數人的買入資金,都集中在牛頂的左側和右側。
上漲的股票拿不住,下跌的股票可以拿很久,這是造成“七虧”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要摒棄將浮盈、浮虧和現實生活中的消費能力聯繫在一起的心理。投資祇是一個數字遊戲罷了。
即使是優質的股票,也可能跌至投資者遠遠想不到的價格。如果投資者的資金持有時間不夠長,那麽很可能等不到價值回歸的那一天。
期限配對:
活期存款或貨幣基金按日計息,等同於現金;
定期存款或債券,到期日距離投資日的時間就是期限;
股票的期限是永續,可以理解為最多經歷多長時間沒有達到預期回報率,仍然能夠忍受不套現。
建議投入股市的資金最好是五年之内不需要用到的。
任何一個金融資產,最多只能在流動性、不確定性(風險性)、收益性中的兩個方面佔優。
容易變現且變現價格與價值差異不大的資產為流動資產,特點是流動性好(容易變現)、不確定性低、回報率低。如果現金流不穩定(包括流入和流出),建議多配。對於投資能力不強的人,雖會受通貨膨脹的侵蝕,仍然是最好的選擇。
千萬不要將輸不起(特別是保命錢)的資金投入股市,因爲這將極大的影響投資者的情緒。
股票的收益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種是靜態的回報率(靜態市盈率的倒數),一種是未來的回報潛力(盈利增長能力)。
股票回報率=靜態回報率+未來回報潛力。
普通投資者可以多打打投資服務部門的電話,就自己的疑問進行咨詢。
招股說明書的重要性更甚于報表。如果年代久遠,可以閱讀新近上市的同行業公司的招股說明書進行補充了解。
分散風險時儘量規避系統性風險。
投資指數,其實就是一種分散投資。
投資者需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並選擇與之匹配的持股集中度。
穩定價值型公司:局部壟斷(或區域壟斷)、行政特許經營,或規模達極限且無競爭。年復合收益率要求10%左右。可以選擇在10 PE 以下、7 PE 以上買入。
價值成長型公司:整個行業俱較大增長空間,或相對於同行俱競爭優勢。年復合收益率要求20%以上。先篩出低估值股票,在裏面尋找素質好的。當預期復合收益率大於利潤復合增長率時,一部分收益必須依靠估值提昇。
可能成為隱蔽資產的有:耐久性固定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或合併進入報表的子公司、無形資產、重置成本、存貨。
市盈率(PE)=股價 / 每股收益。淨利潤增長率的波動越小,用 PE 法估值就越可靠。
個股的盈利增長率越高,盈利增長性越穩定,估值中樞越高。
市場整體的估值中樞與宏觀經濟的相關性較大,個股的估值中樞與企業經營情況的相關性較大。
估值錨以穩定價值型股票作為參考來確定比較合理。一般保持在9 PE 至13 PE 之間比較合適,可以用高息債券收益率的倒數來確定,還可以用股票整體市場的長期平均 ROE 的倒數,或簡單的取為10。
買入參考值=(1+預估盈利增長率)^5 / (1+預期投資回報率)^5 * 估值錨。
成長性越高,成長的確定性越高,成長係數越高,大於1。
經營不穩定,業績波動係數越小,低於1。
二者的主觀性很強,需要不斷總結。
最難的是盈利增長率預估。
年度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加權 ROE)=當年淨利潤 / 當年加權平均股東權益(當年加權平均淨資產)× 100%。
如果當年實現正的 ROE,且分紅率低於 ROE,則當年加權平均股東權益增長。
期初 ROE=當年淨利潤 / 年初股東權益 × 100%。反映了持有一年的回報率。
ROE 長期高於20%的企業,是股市中的大熊貓。
低 ROE 高 PE 的高速增長企業(非週期),相當於長跑起跑線落後,雖然前面跑得快,但還沒到達別人的起跑線,就跑不動了。
留存利潤不能達到原資本的獲利能力,就會拉低期初 ROE。
整體指數的 ROE ≈ (PB / PE) × 100%。
ROE 最佳區間應當是15%至25%。
ROE 虛高:行業、負債率、一次性收益、資產賬面價值低估、會計折舊方法、費用資本化、強週期性行業、財務技巧或財務造假。
市淨率(PB)=股價 / 最近一個季報的每股淨資產。
靜態市盈率(LYR)=現在的股價 / 上一年度每股收益。
滾動市盈率(TTM)=現在的股價 / 最近四個季度的每股收益合計。
三次篩選:
第一次:TTM ≦ 12 且 1 ≦ PB ≦ 2;
第二次:PE ≦ 15;
第三次:PB ≦ 1。
第一次限定了期初 ROE 在9.08%以上,穩健價值型和價值成長型最多;第二次可能出現的額外標的主要是,PE 大於12的高 ROE 的估值更高但成長性更好股票,和 PB 小於1的低 ROE的困境反轉型股票;第三次主要尋找遺漏的困境反轉型股票。
當財務報表上資產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差距較大時,就會造成 PB 扭曲。兩種情況下容易引起 PB 扭曲:一是高槓桿;二是資產中與貨幣關係疏遠(通常為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會計科目占比大,包括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商譽、開發支出。
要特別留心溢價收購“創造”的商譽,特別是槓桿收購。
在經濟蕭條週期,銀行用 PB 估值是不靠譜的,應當重點關注銀行的資產質量。
PE 被扭曲的情況主要有兩種:線性思維扭曲理解 PE;一些非經常性損益不代表企業可持續盈利能力。
價值投資不是找出市場不看好的股票,而是找出市場不十分看好並且看錯的股票。
市銷率(PS)=股價 / 每股營業收入。適合困境反轉型股票,特別是週期股的困境反轉。
每股收益=每股營業收入 × 平均淨利潤率。
在成長階段的末期,市場容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如果仍然無法實現盈利,或盈利能力弱,要考慮盈利模式是不是有問題。
在成熟階段,重點關注的不是市場的成長空間,而是競爭力——可以將競爭對手擠出市場。
初篩高速成長股:
連續三年及以上,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長率高於20%。
連續三年及以上,ROE 高於15%。
連續三年及以上,股東權益增速20%以上。
只要再融資的資本所能獲得的回報率超過原資本的回報率(原每股淨資產 / 再融資價格),再融資就能給老股東帶來正面的效果。
高市淨率再融資,補充較多的資本而攤薄較少的股權。
利潤處理方式:作為高流動性資產,償還債務,再投資,回購股票,分紅(送紅股或轉增股本、現金分紅)。
償還債務的收益率=債務利率 × (1-所得稅稅率)。
靜態的看,回購股票的“市盈率的倒數”就是留存利潤給投資者帶來的收益率。
如果利潤長期高企,卻只能堆積在賬面上,要小心假賬風險。
更低的獲取成本、更高的品質、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企業必須找到至少一個支撐點。
獲取成本可以是付出的金錢,也可以是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低成本優勢的來源:規模效應,更低的人工成本(生產),管理效率提昇,營銷效果增強,更低的運輸成本,更低的財務成本,更有效率的生產工藝,更廉價的原材料成本,稅收優勢。
低成本是相對競爭對手而言的,且不是永恆不變的,應當考慮持續性。
對於價格敏感、品質差距不大、差異化程度低的行業,低成本顯得非常重要。應著重尋找能長期保持低成本的能力。
一般來說,一條產業鏈上,越靠近終端消費者,企業通過高品質產生溢價的能力也越強。
總資產淨利率=銷售淨利率 × 總資產週轉率。
不能忽略週轉率,僅僅通過利潤率觀察盈利能力。
產品的利潤率越低,降低成本對盈利增長的貢獻程度就越高。成本降低主要看單位產品的成本,而非總成本。
廣告繁榮的背後是整個產業的繁榮。
出現量升價跌現象,應當引起密切關注。
對於需求的判斷,綜合考慮銷量、存貨量及存貨週轉速度、價格的變動。
壟斷不代表盈利能力,要看是否具備定價權。
價格的調節機制發生作用所需的時間越長,週期性也越強。
常見的強週期股票:資源類股票、產品生產週期較長的行業或與之相關的運營行業、大額耐用消費品、金融業。
一個週期可能長達十年以上,投資者通常會陷入兩類陷阱:一類是景氣週期太長,忘了週期的存在;一類是小看了衰退週期的長度。
理想的週期股買入條件:股市低迷,行業低谷,確定行業仍能走出低谷,尋找行業中的優質企業。
週期企業的利潤率,只有處在蕭條期才有比較的價值。
無差別產品行業——成本優勢為王,差別產品行業——品牌黏度為王。
產品的固定成本占比越大,利潤受銷量變化的影響也越大。
一般情況下,無差異化行業比差異化行業的蕭條期長。
比較明確的復蘇跡象,至少包括:宏觀經濟好轉,行業和個體的供需情況得到改善。
復蘇的四個階段:
第一:加班即可滿足需求的上昇;
第二:招聘更多的人;
第三:增加生產線;
第四:新建廠房。
市場時刻變動,可能進入第一階段後又回到蕭條之中,即“開工率陷阱”。
金融業的槓桿越高,對資產質量的要求也應當越高。
對於金融業,最危險的時候是經濟由強轉弱的時期。
停止營業點:售價等於浮動成本。
判別資產的輕重:年度銷售收入 / 固定資產,或新投入資本在未來的邊際回報率<現在的淨利潤增速。
重資產型的上市公司突然少提或多提折舊的年度,需要重點關注。
轉換成本:
搜尋和嘗試成本,最重要的是做大規模。
交通運輸成本,必須具備市場地域的寬廣度,運輸成本應集中在產成品。
已經支付的沈沒成本,不一定是金錢,也可以是時間和精力。
學習成本。
網絡規模效應。
往往後三種才稱得上“護城河”。
轉換成本並不代表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