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雕:中国木雕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距今7 000余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木雕鱼出土, 这是我国木雕史上最早的实物。木雕工艺兴起于奴隶社会, 成熟于封建社会。当人类历史有了木器业, 可以说, 也就真正有了木雕工艺, 因为木雕主要是装饰木器具的, 如建筑中的木结构装饰部件与实用木器具等。早期没有专业的木雕工, 雕刻是由木工进行操作。那时的木工在制作木器具的同时, 逐步向美的装饰方面发展, 譬如一些线型的制作, 起初没有线刨, 而是用凿子凿出来的。进而由单一的直型线条发展为曲型线条。在掌握了刻线条这一基本的雕刻技艺之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和木雕器具的逐渐普及, 专业的木雕工匠应运而生。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出土的木雕镇木兽, 湖北云梦汉墓出土的彩雕木佣均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木雕作品。两宋时期木雕作品较为多见, 这时的木雕已采用组织细密的木材为载体进行制作, 这就有利于木雕作品的传世。元明时由于海外贸易的急速发展, 木材种类有所增加, 许多由海外进口的硬质木材, 使木雕工艺得到长足发展。明清期间是木雕艺术的一个辉煌时期, 涌现出大量有史可考的名家、艺人及其作品, 是古代木雕艺术的一个高峰。清末至明国年间由于政府的腐败, 国力的衰退, 外强的侵略, 民不聊生, 木雕艺术从此衰落, 艺人、名家也只能沦为匠人糊口度日。新中国成立后,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 民间工艺得到了保护及挖掘, 木雕也重新焕发出生命, 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木雕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的作品工艺精湛、秉承传统、立意深远、讴歌时代, 体现了大师们立足传统、锐意创新、直抒重获新生的胸怀和报效国家知遇之恩的深情。
2、苏州:
主要包括红木小件、牙雕、黄杨木雕、竹雕、刻砚、印章兽纽等,闻名于全国。
著名工艺美术家陆涵生,技艺较全面。他与老师共同创作的黄杨木雕“荷叶搁笔”至今仍珍藏在上海博物馆中。它是利用天然形状的树桩雕刻而成,几个面都是以红木镶拼,组成荷叶的叶脉。荷叶的边缘翻卷向上,并点缀着几只小青蛙,整个造型生动美观。特别是每块叶纹镶嵌的榫头都在反面,正面看不出丝毫的破绽。
苏州木雕是一种江苏省的地方民间雕刻艺术。苏州地处水陆交通要冲,为中国沿海地区一大商埠,这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先决条件,为苏州木雕艺术至臻完美起到了互补作用。
苏州木雕在发展中逐渐“细化”,各类品种由艺人专门雕刻。如专雕神佛的,专雕家具的,还有专做微型小件,包括笔筒、砚盒,以及花卉、鱼虫等艺术品。在木雕形式上,有“实地雕”、“镂空雕”、“阴雕”、“阳雕”等。一块平常的木料,经过艺人的构思,雕成一幅错落有致的立体画面,起到“自然天成,古朴雅趣”的艺术效果。
木雕是以木材为原料,雕刻各种形象的艺术品。苏州木雕是江苏苏州地方民间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木雕作品是实用和美术的统一载体。它所表达的主题,既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又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具有实用与美观统一的特性。艺术木雕通常是指构思精巧内涵深刻,有独创性,能反映作者审美观、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的作品。艺术木雕一般都是由作者一手设计制作完成的,所以他能始终贯穿并把握创作的意念与追求。艺术木雕的创作方法除了与其它雕塑材料一样是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或写实、或夸张、或抽象,还要结合利用木材的特性,从原始材料的形态属性中挖掘美的要素,以充分体现木 雕艺术的趣味和材质美。
历史表明,苏州木雕在古代信仰民俗上早已有所表现,蟠门(盘门)城楼上竖着一条木刻的“蛇”,作为尅“越”的吉祥物。在有着三千年以上历史的草鞋山出土文物中,除了农具、玉、石刻外,更有木刻件的遗存。反映了木雕从原始信仰,到生产、生活、礼仪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已成为历代先民随着文明的步伐,在不断地“为我所用”。殷书中将木雕列入“六工”之一。唐宋时期,岁时、年节、庙会、婚丧、寿诞、礼仪等民间信仰、习俗已经成熟,特别自明代以来,居民生活普遍由低位坐卧而变革为高位后,越发推动了木雕装饰美术的发展。
苏州地处水陆交通要冲,为沿海地区一大商埠,这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先决条件,为苏州木雕艺术至臻完美起到了互补作用。在苏州的宋代建筑中,可以看到趋吉纳福的木雕装饰,如“凤穿牡丹”、“双龙抱珠”、“桃李佛手”,以及各种博古、回纹、香草、暗八仙等连锁花纹,显示着在那个年代里,苏州从事木雕的工匠在艺术构思上已经强化了装饰性的意识。
苏州木雕品种繁多,大致为:床、榻、箱、桌、椅、柜、台、几、案、屏、座、架、笼、盘、罐、筒,以及花轿、马桶、砚盒、首饰箱、菜盒等生活用具。在建筑上更为广泛,在门、窗、梁、檐上进行雕饰。用于宗教性和神话性的木雕作品同样极为丰富,如堂名灯担、佛像、龙船、木俑、木偶等,而在棺木的符头上雕花亦为一绝。总之,木雕作为艺术,切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从苏州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木雕作品中,可以看出苏州木雕独具的“精、细、雅、丽”风格,被誉为“苏式”木雕,与安徽、南京、宁波并称为“四大流派”。
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苏州香山匠人蒯祥,应召参加北京宫城建筑。据《香山小志·人物》记载,缅甸国王向明王朝进献一根巨木,皇上旨意定为大殿门槛之用。有位木匠不慎,在开料时锯短了一尺多。那位木匠惊惶万分,只好向蒯祥直言。蒯祥仔细看后,亲自动手,又将木料锯去一尺多。在众人万分惊奇之际,他交待身边木工,在木头两端雕上两个龙头,在边上镶嵌上一颗大“珠子”,用活络榫头装卸。这便是后来所称的“金刚腿”。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到“以雕补拙”的妙用,反映了当时蒯祥等木工在木雕上的高超技能。
清代后期,有“烂泥吴鲍,木头金宝”之说,说的是香山匠人吴小胖、鲍子阴、金宝,手艺四方有名,各立门户,已成为技艺的掌门人。适逢苏州兴建西园戒幢律寺,在共同制作大殿三世如来佛像时,彼此间配合常常有失协调,更难分手艺高低,故而吴小胖和金宝以各自独雕一尊济公和疯僧作为竞技。两人倾心作业一年之久,亮相后引起苏城一大轰动,济公形态传神,面部表情多变,似笑非笑,似哭非哭,一副善良、温存、可亲的姿态。疯僧腰束一根丝带,带子飘然欲动,纹路疏密有致,人物栩栩如生,达到了乱真的地步。充分显示了苏州木雕艺人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性。
自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起,随着城市繁华和人们生活品味的提高,苏州木雕在发展中逐渐“细化”,各类品种由艺人专门雕刻。如专雕神佛的,专雕家具的,还有专做微型小件,包括笔筒、砚盒,以及花卉、鱼虫等艺术品。在木雕形式上,有“实地雕”、“镂空雕”、“阴雕”、“阳雕”等。一块平常的木料,经过艺人的构思,雕成一幅错落有致的立体画面,起到“自然天成,古朴雅趣”的艺术效果。
在近期的五十多年内,光福冲山一带,木雕佛像蜚声大江南北。从艺者达近百户、数百人。如上海名刹龙华寺大殿的三尊如来,便是他们的杰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一生创作了许多杰作,在全国历届工艺美术展中获得殊荣。李兴荣、陈翰彪、陈忠林、钟锦德、陈远义等,成为这一行业的领先人物。
苏州红木雕刻厂艺人发挥传统技艺特长,于20世纪80年代,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的总统套房特制了一座红木龙床。该床镶嵌红木花板112块,雕刻姿态不一的龙204条,成为东方一绝,令下榻各国元首叹为观止。20世纪90年代,他们又为北京中南海紫光阁精制了三堂大型红木雕刻地屏,分别陈列于接见厅、门厅和会议室,其高雅华丽、端庄凝重,显示了苏州巧匠的高超手艺,受到了中央领导的称赞。
进入新世纪后,常熟木雕艺人,在顾连元、盛祖宝、刘建生等,用5年时间,雕成一只紫檀木“千狮”台桌,别具匠心,玲珑可爱,实为木雕作品中的精品。创新,已成为许多木雕艺人的共识。
钟锦德创作了一尊题为《圣洁》的作品,婀娜的荷花、纤巧的双手,刚健挺拔的荷梗,均以抽象的艺术手法予以表现,巧妙地传递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寓意。这样新颖的、与时俱进的作品,是适应当代人的欣赏水平的,也给苏州的木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州木雕,正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大好局面。目前苏州从事木雕艺术的人员约在二千人以上,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已经成为民间工艺行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更为可喜的是,如今活跃在第一线的艺人,多数为中青年。一家家上规模的作坊正在发展壮大,开设新旧木雕专业商店的仅市区就有十家之多,特别在吴中区的光福一带,木雕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冲山一条木雕街,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这不仅有利于产品销售,更增加了作品的可比性,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创新、提高木雕的艺术质量。
在近代的苏州木雕艺术中,可书者甚多,此处仅举二例:一为木渎灵岩寺院,其工程之大,雕件之多,质量之高就全国而言,可以比肩者极少。它由民国年间木雕艺术家赵子康设计,亲率十几位子弟历经17年,从大雄宝殿佛座,直到每一厅堂的梁、门、窗、格都精雕细刻。如来佛前的一张供桌上,雕出一幅具有连环性的“唐僧西天取经图”,前呼后应,人物群像形象逼真。其子赵凤云,继承父业,不仅擅木雕,亦擅石雕、砖雕、竹雕,是著名的雕刻高手。
一为东山雕花大楼,建于1922年,造价高达3741两黄金。业主金锡之、金植之,为炫富斗胜,别出心裁,誓建华夏无双的雕花楼。为别开生面,特意邀来了苏州、宁波等地雕花名匠,先后耗去人工26万个,历时3年,不仅雕梁刻栋,更是见缝插针地雕出一个个的戏文人物,以及“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凤穿牡丹”,形形色色的花卉、鱼、虫……,名目不下千余个,其作品既可独立,又具有连贯性,幅幅皆为鬼斧神工的精品。这两处木雕直至现在,依然以它的艺术魅力,让人赞叹不已。
3、 南通:木雕企业转型升级,2013-08-09 09:53 腾讯家居
南通作为全国红木雕刻的主要产区,产业起步较早,从1992 年开始政府就出台各项措施发展红木雕刻产业。目前,在南通市区及海门麒麟镇、如皋林梓镇、平潮、通州四安、海安大公镇等地,已经形成了多点发展的产业格局,特别是位于林梓镇中心街道的如皋林梓红木工艺品市场,是当地产业集群的新尝试,促进了当地红木雕刻行业的发展。虽然南通红木雕刻行业起步早,但相比浙江东阳、福建莆田等木雕产业基地,南通红木雕刻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
产业分散,不利于资源整合
南通红木雕刻产业分布较散,以如皋市为例,如皋林梓红木工艺品市场位于如皋林梓镇,有近50 家店铺比肩而立,分布于街道两旁,这方便了很多外地客商来采购,但还有更多的企业和作坊分布于如皋的乡镇中,当地的交通不太方便,如果不是已经建立合作的客户是很难找到他们的。分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成为制约南通红木雕刻市场的发展“瓶颈”,使其难有大的作为。南通市家具协会会长范坚冰说:“通过调查,我发现,我们南通各地大概有几百家到上千家红木企业,南通的红木在前几年就很有名气,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什么原因呢?我在想,就是没有更好地实现产业集群。”
在江苏如皋红木行业,陈洪生是个名人,他带领着南通华星木业有限公司走南闯北,使得如皋红木工艺制品的美誉远扬。华星木业是国家博物馆和国家友谊博物馆唯一授权指定的国礼生产厂家,并享有友谊博物馆国礼艺术品唯一的复制特许证。陈洪生说:“随着企业的发展,现有条件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了,现在镇上决定以现有的红木市场为依托,打造林梓红木产业园,这正是我们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大好时机。”据了解,林梓镇政府筹备中的林梓红木产业园包括“一室四园”,即软硬件齐备的综合管理办公室,红木精品园、高档国礼园、长寿精品园、艺术博览园。产业园集精品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原材料交易中心、商务休闲中心为一体,将全力打造林梓红木品牌。
“逼”婿为徒,折射传承难题
在如皋,当地木雕产品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全国享有盛名,从这里走出的木雕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然而,正当浙江、福建等木雕产业基地大张旗鼓地发展木雕产业之时,如皋本地木雕产业的发展却因人才的缺乏而受到较大影响。笔者在走访如皋的一些木雕企业时发现,各企业老板均对如今木雕行业严重缺人的现状表示担忧,并表露出对优秀人才的渴望。在资金不充裕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下,如皋木雕企业迫切需要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而人才缺口无疑让企业发展受阻。
同时,技艺的传承也是一个难题,目前支撑南通红木雕刻艺术的中坚人才的年龄都在45 岁以上,后继乏人已成为企业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江苏是一个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省份,“80 后”这一辈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愿意把木雕当作自己的终生职业。有“江东船王”美称的红木雕刻大师朱宇,因女儿对这一行不感兴趣,只得“逼”科班出身的女婿从头学红木雕刻。大师们都希望自己打拼出来的事业能够延续、传承下去,不留遗憾。
如皋市政府、红木商会等相关行业协会和广大木雕企业通力合作,志在为如皋木雕产业打造一个新的“大师团队”和人才梯队。据如皋市红木商会会长陈洪生介绍,2011 年如皋红木、木雕企业启动发展人才及培育人才计划,商会实行理论与技能双管齐下的培训机制,帮助年轻人掌握技能与理论知识,在把老一代的手工艺家培养成工艺美术大师的同时,努力培养新人。2011 年,如皋红木商会组织了一批杰出的老一辈手工艺家集体申请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经过严格的审定,第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名单已经出炉。
南通木雕企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相信在当地政府、行业相关协会的大力扶持下,木雕企业定会早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从而取得又快又好发展。
文化含量,提升南通红木产品价值
红木制品价格昂贵, 固然是由于红木材料的稀缺性,但红木制品的真正价值还是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化和艺术含量。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人们的审美情趣日益提升,消费行为也越来越理
性,越来越追求高品位、富有文化含量的红木精品。如果说购买红木工艺品过去是物质享受和财富地位的象征,那么当今民众购买红木工艺品,则兼有保值、增值和艺术欣赏等需求,是文化素养提高的表现。消费者品位的提高对于红木家具行业是考验也是机遇,只有以“创作”的态度投入制作,赋予名贵稀缺的红木材料以文化和艺术的生命,南通红木才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这无疑向那些产品文化缺失、粗制滥造甚至以次充好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他们的生存空间将会逐步缩小。
素有“红木之乡”之称的南通海门,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管理水平高、实力雄厚的先进企业。全市红木从业人员6000 多人,年销售收入8 亿多元。在海门麒麟镇,有红木制品专业市场1 个,红木制造企业20 多家,红木个体加工户600 多家,从业人员达3200 人,并形成了以麒麟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经济圈。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海门红木界,还鲜有工艺大师,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很多产品都是机雕的产物,价格和利润都比较低。麒麟镇的领导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开展红木制作革命,增强红木工艺品的艺术特色,加快产品的换代升级,变“麒麟制造”为“麒麟创造”。
解放思想,走出去与引进来
长期以来,南通的大部分红木雕刻企业一直处于十分保守的状态,或通过给外地红木企业加工赚取微薄的利润,或满足于固定客户的订货,发展比较缓慢,并且自主性不强。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通过走出去,尝试新的营销手段,成为了当地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取得了比较大的经济效益。
徐健是如皋市林梓镇的一位红木雕刻家,擅长丝翎檀雕。2010 年之前,他的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是为省外的大红木企业做代加工,一直没有大的发展,而且十分被动。2010 年5 月,他不顾家人的劝阻,远赴福建莆田参加“海峡两岸工艺品博览会”的评奖比赛,作品《无丝牵挂》获得了银奖,这次展会给了他事业发展的新契机,与不少外地客商签下数额可观的订单。尝到甜头的徐健从2010 年开始积极参加国内各大展会,每次参展都获得满意的效果,引得一些当地同行也开始参展,其中有成功的也有不尽如人意的。谈到展会营销成功的秘诀,徐健认为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卖廉价的产品走量不如卖精品,
因为专业展会不等同于超市购物,靠走量积累的利润往往连参展的基本费用都支付不起;二是参展商最好自己懂雕刻,或者雕刻大师能够亲临现场,这样能妥善回答客户的各种疑问,运用专业知识说服客户,促成交易。所以,徐健认为企业不应该一次参展不成功就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以期下一次做得更好。参展模式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实践。
紫宝轩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德芳是林梓镇另一位思想前卫的企业家,他白手起家,通过独特的经销方式,打开了销路。他从创业伊始就意识到做生意不能守株待兔,积极在江浙一带各大城市发展自己的经销商,把产品放在各大门店里销售,与经销商谈好合作协议,利用有利的市场形势迅速积累了公司的原始资本。展会营销也是蒋德芳认同的,他认为参展的重点在于营造自己的产品亮点,无论什么展会,总是追求“新、奇、特”的。现在,面对南通木雕行业缺乏知名度的情况,蒋德芳提出了“抱团作战”的理念,他建议林梓镇60 多家木雕企业每家每年做出一两件真正意义上的精品,然后集合起来一起向外推广展示,这样既可以弥补目前单个企业力量的不足,又能打响林梓镇的木雕品牌,务实且好操作。
思想的解放是南通红木雕刻企业取得长远发展的前提,时至今日,还是有一些企业故步自封,认为自己的产品是当地数一数二的,等着客户上门,不愿意借助媒体宣传,怕同行抄袭创意;也有一些企业因为思想保守或者资金实力薄弱,对参展、媒体推广、新营销手段都持观望态度,等看到一些率先走出去的同行取得初步成功时,自己却已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
南通红木雕刻工艺品以其自身特色远销国内外多个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拥有较好的声誉。长期以来,由于产业分散以及缺乏合理的推广方式,南通的红木雕刻相对来说知名度不高。放眼未来,尽快实现产业集群,同时经营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南通红木雕刻产业发展的必然出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