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一种学习方法:来自考试复盘

强调一种学习方法:来自考试复盘_第1张图片

​消失好几个星期没有出现是因为我好好面壁思过去了,原因来自于一堂成人考试,让我不得不去反思究竟是哪里没有做好,竟给我带来了相当的挫败感。

到现在再去讨论考试本身的难度、试题的容量或是知识的生僻程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只要是考试就一定会有人考过,更何况通过考试只需要跨越及格线,又不是要你考满分,客观因素一定的情况下那么只能从自己身上找毛病。


我想最有效的方法是反思,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问题出在这儿:

a. 反复看书看到吐,感觉对知识很熟悉,但并不代表你理解了;

b. 光说不练假把式,不做习题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c. 左手是习题,右手是答案,这不叫及时反馈;

d. 知识点被你孤立,那你就会被考试孤立。


01 解决方案一:间隔检索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受到的教育不管是来自学校、家长还是已有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重复是加强记忆的好办法。一遍看不懂记不住就看第二遍,第二遍还是记不住就看第三遍,以此类推,熟能生巧。

但科学告诉我们,持续不断的重复增强的是短时记忆,在短时间内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但忽略了遗忘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快,所谓的考前临时抱佛脚也就如此。

当考试内容多到你无法在考前一个通宵背完的情况下,促进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就很重要。因此持续重复的复习不如间隔检索。

什么叫做间隔检索?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此时在你拿出书本进行复习之前,尽最大努力去回忆前一天学习的内容,不妨用一张白纸写下来,这个过程就叫做间隔检索。

记住,在检索知识的过程中,你付出的努力越大,得到的效果越好。

间隔的时间是多长?

根据知识类型的不同,间隔的时间也有所差别,但只要你开始感觉到知识点有所遗忘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复习了。有依据说睡眠会帮助加深记忆,所以一般来说间隔一天是个不错的方法。

切记,不要等到知识点都遗忘得几乎不剩的时候再去复习,毕竟你也不想重新从头到尾再学习一次。

间隔检索的目的何在?

简单来说,就是让你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哪些知识点是你已经掌握了的,哪些知识点是你理解不到位,又有哪些知识点根本是盲区。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复习,而不是地毯式重复。


02 解决方案二:穿插练习

回想自己的学生生涯,为什么每堂课之后老师都会布置课后作业,甚至每个月、每学期都有定时考试?而这些都是学生时代的自己最讨厌的东西。

学习之后一定会伴随着遗忘,练习和考试则是试图中断或者说延长遗忘周期的好办法。

间隔检索当然可以如上述所说,拿一张白纸通过回忆画知识点导图,甚至是一条一条的罗列出来就像书本上的呈现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做练习的方式去实现知识的检索,课后练习不一定是整套题,可以很简单的几道题,但包含的知识点一定要穿插着不同的内容。

打个比方, 如果做完一个事情有四个步骤,通常来讲我们都是逐一学习这些步骤。先把第一个步骤练习完、学会、掌握好,再去练习第二个步骤,以此类推。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穿插练习。第一个步骤学会了,练习第三个步骤;第三个步骤学完了,练习第二个步骤。

穿插练习的效率,比按照顺序逐一练习的效率慢。但是,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来看,穿插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要好。

因为穿插练习有利于发展我们辨识不同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我们从不断增加的解决方案中寻找合适工具的能力。


03 解决方案三:生成-重构

读书时我的习题册背后附带的答案老是会要求撕掉并且上交,为了以防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去抄答案,或者是一边做题一边对答案。

到现在我才明白,当你读完题干思考不超过一分钟时间马上就去看答案,这不叫及时反馈。大脑会欺骗你,似乎是你知道这道题该怎么求解,但遇到考试就一片空白,这是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有研究证明当一个棒球击球手通过不断的挥棒击球练习后,他的大脑里面关于击球技巧的知识连接神经回路会得到加强。但如果他不动手练习,而仅仅在脑海里面不断的去想象练习时该怎么挥棒击球,神经回路同样会得到加强。学习过程中,“生成效应”很重要。

为什么要课前预习正是应证这个道理,在正式上课学习之前你先去梳理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思考,然后在课堂上听老师再讲一遍时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相当于是生活中的试错体验,当你实实在在实践过、错过、感受过之后,获得及时反馈你才能找到自己犯错的原因。


04 解决方案四:细化新知

金鱼只有七秒钟的记忆,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来说,我们应该跟金鱼很类似才对,新学的知识在几天过后几乎就没有能记住的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大脑里还是存储着大量的知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呢?

这类知识无非有两种情况,要么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以生活经验的形式存在着;要么就是形成了知识网络,并没有刻意的记住它,却可以通过先前的旧知识唤起对新知识的记忆。

教材上的知识点之所以很难背,是因为书本的内容组织方式是按章节罗列,看似单个的知识点之间毫无关联,大脑在录入信息的过程中就会把它们当作孤立的节点去处理,遗忘率非常高。

所以当你完成一个章节或是一个小节的内容之后,你更应该做的就是通过检索知识点的方式尝试找到与旧知的联系,对比和结合生活经验是不错的方法。

如此一来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网上不停的增加新的节点,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找到知识网中任意一个旧知,而不是孤立的增加单个节点,没有和其他知识关联起来。

可以考虑在习题小测的时候加入一些跨章节的练习,一是让你辨析知识点的位置,二是考验你对知识结构的梳理程度,三是增加思考问题的角度。


05 我是小结

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学习=间隔检索+穿插练习+生成+细化

a.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b. 穿插练习比逐一练习的效率要慢,但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角度上来看,穿插练习比逐一练习的效果要好;

c. 真正让我们巩固并深入学习知识的,其实是“生成-重构”这个费力的过程;

d. 细化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并且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


跟昨天相比,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在这里陪伴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强调一种学习方法:来自考试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