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嘲笑和尚近八百年的口头禅

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又称月引流光。

本文为什么要介绍济公活佛呢?

因为这句被嘲讽和尚进八百年的口头禅,正是出自济公活佛。

济公形象: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济公技术:济公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济公传说: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缘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中国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嘲笑和尚近八百年的口头禅_第1张图片
济公禅师的官方定妆照很萌,是位很可爱的老禅师


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佛道双修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少年济公

少年济公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积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门,法号道济,先入国清寺,后至临安(今杭州)投奔灵隐寺瞎堂慧远,这位“佛海禅师”为济公授具足戒。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济的言行出格,被认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并逐出山门。谁知,方丈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单纸上批了:“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此后无人再敢诟逐。瞎堂圆寂后,道济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后来做了书记僧。

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嘲笑和尚近八百年的口头禅_第2张图片
游本昌版本济公


出家后济公

道济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众告到方丈室,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于是他又被人们称作“颠僧”。慧远圆寂,他失去庇护人,被迫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逛水。他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活脱脱的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从外表看,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他学识渊博,擅诗善文, 医术高明, 出语谐谑,往往超诣。

济公圣训

ps:(本文重点,红色部分)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斯人入魔道。

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

不礼爹娘礼世尊——敬什么,赌博之人无下梢——耍什么;

兄弟姐妹皆同气——争什么,治家勤俭胜求人——奢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冤冤相报几时休——结什么;

岂可人无得运时——急什么,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什么,虚言折尽平生福——谎什么;

食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是非到底见分明——辩什么;

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谁能保得常无事——诮什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穴在人心不在山——谋什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欺人是祸饶人福——卜什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寿自护生爱物增——杀什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

像赞

道济。天台人。李驸马之后。父茂春。拜春坊赞善。隐于天台。母王氏。梦吞日光。生师。年十八。投灵隐寺瞎堂远公出家。得其密印。后居净慈。放旷不羁。言行叵测。淫坊酒肆。不避讥嫌。时号为济颠。临终作偈曰。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入灭后。有僧遇于六和塔下。复附书归。有忆昔面前当一箭。至今犹觉骨毛寒。只因面目无人识。又往天台走一番之句。盖天台五百应真之一也。

赞曰:

不依本分。七倒八颠。搅乱世界。欺地瞒天。

翻尽窠臼。是否出缠。逝隐天台。盛名犹传。

僧品:名宦富室慕名,竞相订交。道济却轻易不入侯门。而用他精湛的医术为老僧、贫民悉心治疾,疑难杂症多得根治。净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严陵山一带募化,使之恢复旧观。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于是人们又以他扶危济困而称之为“济颠”,尊之为“济公活佛”。

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嘲笑和尚近八百年的口头禅_第3张图片
周星驰版本济公


济公在 一些文学作品中,给人们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烦恼覆盖,佛性不能显现,若杀生吃肉必得到多病短命的果报,来世还要做畜生偿还命债。只有大神通的真正高僧大德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示现吃肉!)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规的约束,使老百姓觉得他更亲切、更具有人情味。《济公传》中有一首四言诗,就说明了这点。

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此诗表面上似乎是济公为自己的不修边幅辩护,其实,诗中更蕴涵了人生哲理:某些人口中吃斋念佛,而其心里却无意向善,背地里尽做出极不道德的事端来。衡量、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善、美,仅仅从表面上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而且,还必须经过长时期地、持续性的考察、磨练,才能真正说明他的实质与永恒。济公用自己的行动,最终证明了这一切。

人们在看了《济公传》后,留下一句济公活佛口头禅:“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都没有说出济公活佛所说的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所以都是误解的济公活佛慈悲济世的好意与善意。

分享几首诗词

题墨竹

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好似葛陂龙化后,却留清影在虚堂。

题大悲像

一手动时千手动,一眼观时千眼观。

既是名为观自在,何须拈弄几多般。

题大佛半身像

背倚寒岩,面如满月。

尽大地人,只见半截。

题粗斋

小黄碗内几星麸,半是酸齑半是瓠。

誓不出生违佛教,出生之后碗中无。

临江仙

粥去饭来何日了?都缘皮袋难医。这般躯壳好无知,入喉才到腹,转眼又还饥。

唯有衲僧浑不管,且须慢饮三杯。冬来犹挂夏天衣,虽然形丑陋,心孔未尝迷。

清早饮酒

从来诸事不相关,独有香醪真个贪。

清早若无三碗酒。怎禁门外朔风寒。

劝人失物莫悔

哑吃黄瓜苦自知,将丝就纵落人机。

低田缺水遭天旱,古果安身着鬼迷。

贼去关门无物了,病深服药请医迟。

竹筒种火空长炭,夜半描龙画向谁。

嘲灵隐寺印铁牛

几百年来灵隐寺,如今却被铁牛闩。

蹄中有漏难耕种,鼻孔撩天不受穿。

道眼何如驴眼瞎,寺门常似狱门关。

冷泉有水无鸥鹭,空使留名在世间。

神子赞

远看不是,近看不像,费尽许多功夫,画出这般模样。两只帚眉,但能扫愁;一张大口,只贪吃酒。不怕冷,常作赤脚;未曾老,渐渐白头。有色无心,有染无著。睡眠不管江海波,浑身褴褛害风魔。桃花柳叶无心恋,月白风清笑与歌。有一日倒骑驴子归天岭,钓月耕云自琢磨。

自述

南屏山净慈寺书记僧道济,幼生宦室,长入空门,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语具辨才。理参无上,妙用不穷。云居罗汉,唯有点头;秦州石佛,自难夸口。卖响卜也吃得饭,打口鼓侭觅得钱。倔强赛过德州人,跷蹊压倒天下汉。尼姑寺里讲禅机,人俱笑我颠倒;娼妓家中说因果,我却自认风狂。唱小词,声声般若;饮美酒,碗碗曹溪。坐不过,禅床上翻筋斗;戒难持,钵盂内供养屠儿。袈裟当于卢妇,尽知好酒颠僧;禅仗打倒庞婆,共道风流和尚。醉昏昏,偏有清头;忙碌碌,的无拘束。欲加其罪,和尚易欺;但不犯法,宣威难逞。请看佛面,稍动慈悲;拿出人心,从宽发落。今蒙取供,所供是实。

在阅读本篇文章后大家有收益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嘲笑和尚近八百年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