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故乡

筑梦故乡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年开斋节长假,七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日,按照计划,终于,二十七年来第三次回了一趟梦寐以求的故乡——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新开乡华掌村马山社(原槐树院村马山社,后来合并到华掌村),了却一番心愿。

一 途径兴海

自从12年别了兴海到如今,期间只有两次走进他,经过他倒有几次。兴海中学蓝瓦白墙的形象早刻心中。这次计划中,要去兴海加气、去中学重游、去中央大道两边的湖转转,最后去清真寺晌礼,出散乜帖,感谢一年来对我的照顾。

在中宁下高速加了气,再上高速时,管理人员摆上了封路牌,说是接警通知高速封闭。这使我着急了一阵子。没走过这一带的路,加之施工修路,挖得乱八七糟,怎么办?黄土满天,岔路口到处是。还是借助手机导航吧!从109国道捣101省道。印象中109国道到中宁一代转向西南,超兰州走了。总该有一条路继续朝南的吧,至少应该通到固原。错综复杂中,沿着109国道一直走。本来以为要超南走的,事实是总感觉往西走着。下车问加油站人员,说没错。又怕被糊弄了,就跟着大部队走着。忽西忽北、走着走着、疑心疑虑,直到路边出现了101省道的牌子,我心里才慢慢安静下来。

一路期待,怎么还不到岔路口呢。过了七营,我越发留意。终于拐了进去。往西走了一阵子,我给父亲说,以前骑自行车走这路,也没觉着远,今天怎么感觉这么远呢?我自己回答,那是时间长不走了,懒了、弱了、陌生了。

直接走中学。我叹息于路两侧的白杨树被干渴消瘦了许多,不像刚栽上那年冒腾的模样。他们被卸了好多枝干,大概是为了减少水分需求以保活的吧!也辛苦了那些护林工了。五年前盖好的配套楼房大多被闲置,就常去吃饭的饭馆附近还有几个人影。中学前面的柳树也被卸了很多枝,院墙周围长满了荒草,几人打理?校园空荡荡的。西北角那个原计划用做商场的,标语换了新颜,楼空如初。

好在中央大道两侧的湖,蔚然成型,尤其东侧湖面很大,宛若一海。几只野鸭水鸟徜徉,海藻繁盛。风还是那样大,波涛阵阵,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去12年我每周五总去聚礼的清真寺。又走进那段沙子路。以前骑自行车,车轱辘碾上去沙沙作响,但很瓷实,是稳稳的托载厚重之感。晌礼已毕,人们散去,阿訇满拉过乜帖归来,匆匆。教长换了更年轻的人。大殿依旧高高耸起。新盖了水房子、满拉宿舍;只是旧水房和阿訇房子都在,熟悉。与父亲做完功课,沉静。完了心愿,匆离。正式行路。

二 初至县上

由于是长假第一天,除了看到好几起交通事故,尤其是事故之后又有几次堵车,早上八点出发,一路晃晃悠悠、走走停停,到达县城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四十、斋都开了。

不想给刘伯父家增加麻烦,随便找了家饭馆吃了饭。期间来到走新开的桥头上转转,回味一下父母当年风华正茂时候的那张布鞋头烂了的照片的情景。整个县城非常清静,几处高楼凸凸崛起。随没有星星月亮,但人们过着安适休闲的生活,烧烤店、菜市、水果摊静静营运着。

到北大寺的时候人们正在做礼拜。北大寺在两圈高松密林掩护之下,庄严而肃穆。在几处灯光照映下,清静明亮许多,见到它心灵立刻安静了。顺着清真寺院墙走十几米就到了目的地——刘伯父的家。走进有些古朴的门楼和四合院,进了上房,见到了年事已高、瘫痪在床的刘奶奶,她原来壮硕的身子已经瘦得很小很小了,十分平静地躺展在床上,脸腔鼻窍明显地塌了下去,离大限之日不远矣。几番问询和关心、几分劳累和理解。表弟媳妇已经将两个屋子都打扫一番,炕上暖了被子,插了电褥子,放好了枕头。

没睡两个小时便又起来了。伯母弟媳等几个忙得几乎没有合眼。吃过斋饭,天还很黑,高高伟岸的黑树间听到的是稳健而急促的脚步声,这是吃好斋饭前来晨礼的坊民们。黑夜密林里、稀稀拉拉的灯光掩映下,听到这脚步声,使人格外宁静。女大殿里面已经有几位老人开始安安静静的做着功课了。洗小净的水房的水很热,在这清爽稍有寒意的清晨,使人非常的温暖。走进大殿,高大上的殿内陈列的是各个时期的牌匾以及关键词语。整个拜毯非常干净整齐,虽然里面已经跪了几十号的人,但非常宁静,好像是没有跪人一样。我找了一个比较偏僻的角落,借此地诵几段古兰。不大会儿铃声响起礼拜开始,又一会儿各个程序都完成,人们逐渐散去。

我独自留在大殿内,不想走。南窗和北窗都是深黑的高山,树木轮廓以及草甸还有崖壁在黎明掩映下逐渐清晰。这是一块精神领地,是一块清静之地,更是那些游子的回归之地。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已经听到了殿外非常清晰的扫地声了,一直持续了十几分钟才结束。是寺师傅在打扫庭院,这种感觉真的很亲切。他每一次扫帚摆动,我觉得好像就是在扫除我的心灵一样。

走出大殿,“算黄算蝈”已经清晰地叫起,“姑姑等”也跟着相和,麻雀下窝,经常传来山间野鸡声,还有好几种不知名字的鸟的叫声。各种鸟鸣在深林的掩映下,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更加显得此地此境清脆和幽静。我流连忘返,静静地走在通往伯父家的十几米小道上,绿色青青,天麻麻亮。正走时,一抬头,是妻也徜徉在院边,看着院边跟前树林。我俩一起,赞叹于巨树密林笼罩下的院落的宁静,以及盛夏的叶子的清脆,浸满了露水,沉甸甸的。正在歆羡之际,东山逐渐亮堂起来,紧跟着射来几条几十条晶莹剔透、金黄殷红的射线,一下子照到带露水的树叶上,整个时空都熠熠生辉。我俩一直眼看着太阳整个地升起,领略了一番此次回到故乡的第一个日出。今天是明媚的一天。

三 归来回望

从故乡回到家第二天,刘奶奶终于安静地归真了。很巧,我们去探望见她最后一面的第二天,她就归去了。礼拜五中午前入土,父亲和小姑连忙原路转回,和奶奶的孩子们一起送她。自从得知她去世的消息,我心里一直很难过,总会想起和她一起共度生命时候的她的音容笑貌,她的爽快大气甚至大大咧咧,她的一举一动深深地烙在我年幼的心里。感激于我们两家人相互做伴的恩情。两家人相互照顾、共同度过那近三十年艰难初创的历史。因为故乡下湾,只有两户人家,就我和奶奶家,而父亲经常跑拖拉机,一出门就是两三天甚至更长,就剩下我和母亲姐姐三人相依为命,是奶奶给了我们作伴和依偎。而在奶奶带着她的儿子、父亲后来的结拜弟兄、我的伯父逃荒逃难到马山落脚生活期间,我家又给了她娘俩、她家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在我青春年少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今天,记忆弥深。因为我的奶奶去世早,刘奶奶无形中扮演了真正的奶奶角色。对于姑姑父亲和季父等人的照顾,她更像一个亲妈。

最是车要开了,我们和伯父一家人在北大寺前告别场景,使人铭感五内。几个人不由自主地一起抽泣,大概是心中有侍奉久病老人而不见好、眼见越来越虚弱、临近归真所集成的憋屈、不舍和难过吧,惹得俩孩子也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父亲和伯父等大人们当然知道,这大概是见奶奶最后一面了。每次离开故乡的时候,心中总有一股浪潮翻涌,使人不由得盈眶欲出,心里面不停地在颤抖,到底是怎样的情感使人难以割舍呢?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曾经走过的蜿蜒曲折的路、故乡的破窑洞、故乡稀稀拉拉的亲人乡亲,亡在故乡睡土的亲人故友……永远都是最深的眷恋。刘奶奶终于像爷爷一样地去了啊。多少遗憾多少轻松多少留恋。父亲和姑姑一定是难过的,我也没有打电话问他们的情况,我为他们的无助和伤心暗暗担心着。送亡人,尤其是父母辈上了年纪的老人送亡人,对于死亡归真的体悟是深刻的,是令他们更难过的。

每次回去都如梦如幻,匆匆去匆匆来,总是不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充足地利用在每一件事情上。就算是充分利用了,至多也只是几天的好表现而已,不能长久地生活于斯、感受于斯。故乡,就像是一个遥远的梦呀,若隐若现,当在意她的时候,她是那样的深刻熟悉,当忙于他事的时候又觉得她是那样的陌生而远离。

这次回去,除了给奶奶上坟给舅父亲戚们开斋还有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让父母回去看看。父母平常虽然嘴上不说思念家乡但是一旦提起要回去的时候,他们总是非常兴奋和期待;他们又觉得路途遥远,安全难以保障,就退却了。这次决定要去的时候,父母又劝我不要去。我告诉他们一定要去,因为我的目标很明确呀,我的乜帖很虔诚,我的用意也很善良,这是一次了却心愿的大事,不管怎样都会有好运气的。

这次终于回去了啊,亲眼去看看故乡那景色迷人的世外桃源,那山山巅巅的庄稼,那沟沟坎坎的河水渠道。之前冬天要去的时候,父亲说冬天的故乡干巴巴的,没有什么好看的,他想着夏天去,这次终于了却了一番心愿。在我心里,故乡的四季都是非常美的,故乡就是一个完美的精神领地和家园。哪怕是荒芜的存在,荒芜也有荒芜的价值和意义,它使我看到了艰难和珍视。在西海固几年的壮游告诉我,荒凉就是资本,处在荒凉中,才能够真正的懂得拥有是多么的幸福,珍惜是多么大的可贵,从而在以后的生存中更加努力。

由于福银高速从北向南封闭,只能从国道走,还有拥堵的厉害,所以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过了平凉的时候才有点开始畅通了,于是上高速到金川下。从平凉到泾川79公里的高速,妻开着车。她初次跑这样的高速,惯性地有些紧张,辛苦的超车,辛苦地变道,神情严肃、紧握方向盘,车速总爱过130。叫她放松时,她说她一人承担着一车人的行车安全,根本放松不下来。其实还没下泾川高速,就已而夕阳在山了。我用手机照着车后视镜拍摄一端视屏,既可通过后视镜看到车后远去的排柳、夕阳和云彩,也可看到后视镜以外的前行的情景,辽阔、即来;加之悲壮的轻音乐相伴,尤其是在经历了一路堵车的艰难而后终至的畅通,此情此景,不失为一次壮行!

父亲又说他听人家说最近从泾川往灵台新修了一条路。我们边走边导航边问,也终于走到了甘肃的省道202线。这条路修得真好,从峡谷一路穿梭,只是过了舒缓的几个坡、舒缓地下坡便到了灵台县城,比以前的老路好走多了。记得以前老路走的时候要爬两道山而且有360度大转弯,非常危险,我感觉车头就在空中旋转。今天峡谷两边是高高的山,山上全是绿色的树木,尤其洋槐树最多。峡谷的坡度不大,车子又很少,一路舒畅、景色宜人、非常亲切,加上到了夕阳落下的时候,把金色的光辉穿过森林照到了脸上车上行路上,也马上开斋了,给人感觉有真正回家的胜利的幸福。车行在这样的路上,高亢几声,我感觉自由自在,像是鱼儿游在水里或鸟儿飞翔蓝天,真的是太美好了。

四 县村路上

第二天一早稍事忙碌,我们便从县城出发向华掌村、九亩甸舅父家走去了。

从县城出发往新开走,是一道真正的爬山路。坡度较陡,转弯也急。父亲不停地叮嘱说我没开过山路车,要如何如何小心,他甚至不放心要自己开。我自思,我都长这么大了,害怕这路?还要你唠叨?父亲的担心真的是有些多余。但同时我又十分感动,父亲操劳一辈子,没有他不为我操心的。于是我更加地小心,车稳稳地前进。

这条路是那样的熟悉而陌生,这是父母姑姑一辈人走过30年的路,每一个小小的地名他们都记忆犹新,连母亲不识字的人都知道那是哪,甚至父亲含糊的时候,母亲自信地犟着说着她熟悉的名字。我们不禁兴奋地谈说着每一段路。穆家岭的大杨树在,老庄子的大柳树也在。这两个大树在父母亲那一代人的眼里是神圣的,每次提到故乡的时候,他们都会说不知道那两棵大树还在不在,有没有枯死。这两棵树成了故乡的代表,历史久远、古老厚重而又使人深深眷恋。

故乡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干旱是难免的,好在绿化还不错,终究是青山绿水。尤其挺拔的洋槐林处处是,它们像雄壮忠诚刚强正直的卫士,守护者故乡每一寸土地。走近它们的时候,发现它的根深深扎进悬崖峭壁、连理篷越,它的枝叶茂盛,发出了壮壮的新枝,心里便放心多了。县城附近多塬,塬一般都是比较平的,人们大多种的是小麦,麦子的长势非常好,大多用收割机收了在路上晾晒,于是来的时候便看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路一侧全是小麦天下,这是多么的熟悉。有的人在扬麦子、装麦子、收拾麦子;人们或者悠闲地在路边儿席地而坐,三三两两谈笑风生,逗孙子的、打扑克的、吸旱烟的、睡觉的、做针线的,各做各的一份事情,晚风习习、欲烈的骄阳在向晚的黄昏中温顺了许多。

其实,一进入灵台县境,须知道有一种标志性的树木,洋槐树。如果看到这树你定会知道,这就是故乡,就是洋槐树漫山遍野的故乡。此时此刻,一株株茂盛的洋槐树连成一片,随着山势而走,像蘑菇云一样腾起、像棉花整个围裹了山峰。一直非常喜欢行走在两侧有树木的路上,比如胭村墩那条路。尤其两侧的树搭起帐篷,让阳光栩栩如生地穿透而下,树荫照路爱晴柔,那是非常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这次是遇见了。整个周围全是绿色,行走在绿色的怀抱里。此时此刻真正感觉到生命厚重葱郁的气息。我完全融入自然的美好。

不知不觉车已经走过新开街道,行到了老庄塬上。这一带原先住的人比较少,加之这几年搬走,有几处塌了的窑而外,只剩下一户人家还在坚守。阶阶梯梯全是比较好的耕地。地膜玉米长势贼好。走到两边都是胡麻地的路跟前时,我不由刹住了车停下了脚步。

胡麻盛开,有的已经结了穗子,憋碌碌的。金黄的穗、盛开的白瓣和纯蓝的天相映成趣,弄得这一带的山上仿佛都是成片成片的胡麻。这大概是故乡给我们的初次见面礼吧!我和父亲母亲妻子儿女都不由自主地跑下车、走进它,欣赏之际也照了相,叹为观止。其实这一块胡麻如果放在家乡,它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块地而已。但在这里,在这荒原间显得尤为珍贵,尤为突出。当处稀缺的时候,拥有就尤为珍贵。就连山上的树也是很有范儿的。耕地被梯田化之后,整个山川全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梯田,每一块梯田边上有那么一两棵树,长得非常茁壮。这些树遥相呼应又不至于太孤单落寞。这也恰是照相的最好背景,一块地一棵树,卓然挺立、直刺长天,潇洒非常。

站在山腰远望,对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搜寻了看,有一处豁口的走势似曾相识,再细看,它的轮廓愈加清晰和熟悉,那就是岗上。所谓岗上,不是别的地方,恰是马上走槐树院、走九亩甸、走新开、走县上必经的山口。黄土高原的山岗不计其数,而这一处记忆深刻、与众不同,这一处恰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出发的地方。我安排父亲抱着他的孙子,以岗上和一棵树为背景照了相,这多么有意义。

五 在九亩甸

站在老庄塬远望,离岗上不远的右侧下方,便是九亩甸了。这里是娘舅家住的地方。下了塬,过了华掌河,再上点小坡,到华掌岭儿,分道而下,即是第二天的目的地——九亩甸了。这一路,原来又窄又陡的土路不见,如今全部硬化,走起来放心多了。姥爷姥姥三舅的坟掩映在一簇茂盛的树木林中,经过;继续往下走,先到二舅家门口。

柴门轻掩,房门紧锁,窑肩黑熏,无人。两头母牛三头牛娃纳凉棚下,几只大鸡一群小鸡与牛为伴,一只大公鸡伫立牛槽横木上,是个卫士。四棵柿子树葱郁发黑,挂了果,不甚繁。铁丝上挂晒了一绺儿茭瓜条,快要干了。两只羊羔卧在篱笆下刍草。篱中葡萄新枝搭在一起,盘丝错节疯长而没有打理。两处月季花开谢的开谢,盛放的盛放,出苞的出苞,整个院落一片阳光灿烂,光彩夺目。二舅去了县上,二舅母给牛割青草去了。

于是再往前走,紧挨着的就是大舅家了。车停稳,大舅一家迎进。门匾依旧、上房依旧、小院依旧。我赶紧走一圈,看看通往凉水泉所在,看看荒芜了很久的三舅家院落所在。吃茶短聊之后,便到了晌礼时间。身为华掌清真寺教长的大舅得早点去寺里,我和父亲稍后带着女儿子歌步行前往。在水房,父亲特意为我叮嘱,叫我看几根洋槐大梁,他自豪地说这是当年他们一伙小伙子从练家沟弄回来的,全是栋梁。毕。

二舅回来,二舅母也回来,开轩面场铺、把西瓜话桑麻?何用开轩,直接将炕桌支在场边荫凉下,拿几个小凳,将西瓜切了,围桌而坐,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乡风轻轻、与君话聊,谁人不美?

转眼之间便到了昏礼、开斋时候。自从1990年那年离开马山,就再也没有体验过故乡开斋情景了。这次终于得以重温,幸甚至哉。记得那时候在马山,轮到自家送开斋饭,母亲便把鸡蛋用大锅炒成薄饼,而后切成短条,加上其他菜系,烩成臊子,下好面叶子,调好,父亲担两大桶送到穆大王家。饿了一整天,这汤汤水水的面叶子,连吃带喝,一人两三碗,直到锅底刮得当当响。我站在一旁,看在眼里、美在心里。大概我喜欢喝饭汤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养成的。

而今,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也终于参与了一会这神圣际遇。还是大锅,还是鸡蛋臊子面。二舅已经为我和父亲舀好了摆在桌子上。而我,则新客一般逛着熟悉的陌生的存在。也看看厨师烩的半锅臊子,切晾的一大案板的面叶子。夜幕降临,斋开。只闻噗喽声,又听到瓷瓷实实的刮锅底的声音。多半大锅面一舀而尽。我和父亲的面前送来鲜红的牛心杏,油饼,我们受到了乡亲们特殊的礼遇。

最让我快乐的事情是在故乡看到了开斋标记的新月儿。

话说当天初二,晡礼下来昏礼之际是看新月的关键时刻。如果看见了,第二天开斋;看不见,继续封。按照行程,我们期许的是初三开斋。但回去后,故乡崇山峻岭,而且云层较厚,大概是没机会看着月儿了。我不禁紧张起来。乡亲们竞相朝大殿背后走去,以观新月。很长时间天都快黑了,还是不见。忽然间有人尖叫,看见了、看见了!我们顺着他的指头望去,新月像是被拉弯的一根细细的长线,端端庄庄地立于西天山峰和天空相接的地方。乡亲们奔走呼号、幸福溢于言表。我打内心欢欣,不仅可以按照计划行事,最重要的是在故乡的清真寺里看到了新月,那稳稳的幸福藏进心里。这样初三就可以开斋、就可以给亡人们上坟,就可以按计划归去了……期间,直到天黑尽,我还几次去凝望新月。在这特殊地界,我一个归来的游子,有幸望见,实在鼓舞至深。尤其彼时彼刻,云层高高抬起,留下那一道朗空,像是专门给新月留下的。天越黑,新月越明,但很快,它落在了山尽头。

满心欢喜,和大舅父亲回到家,已是将近晚上十一点。一路舅父述说着幸甚感恩,说着开斋节的事、程序,事情很多。原本想按照四爸的安排,开斋会礼一结束就请舅父去马山给奶奶上坟,看来是靠不住、抢不上了。果然第二天会礼一结束,就再没看见大舅的身影,他早都被人预订走了。我们只能自己行动了。

九亩甸的夜,清爽宜人,是我见过最美的。仰望星空,更是在澄净里涤荡。我虽然游子归去,倒没有丝毫的怯意。往回走的时候我就已经发现繁星荟萃、银河当道、头顶若邻、与众不同、从未见过的美。回去后我赶紧叫妻同出。并要她闭上眼睛,等走到了场边,才叫睁开。她惊叹不已,恨不能用语言将这美景描述。可能是青山绿水做了底色,可能是这毫无污染的僻野乡村,恰成就了仰望星空的绝好之境。平常的惯看的各星都增亮了许多,连银河都变宽变深了,河中的群星可见其深厚所在,一层层、一排排,澄澈无比、锃亮锃亮的,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陶醉、酣眠、凝静呢!到故乡去,不仅为接续时空上隔阂,更重要的获取内心的纯净祥和的吧!

是夜安睡。第三天开斋节当天晨礼时候,我和两个舅舅、父亲同往。会礼时,寺院里一下子增加了那么多人。早在去华掌参加小姑夫弟弟家“而卖力”的时候,就见有车来人来,白帽子、暄清的身影。在华掌,去得有些早,大人拉话,我独出。露水很浓,打湿鞋头裤脚。去地边,见崖下茂林、露水滴落如雨,松鼠逐上,打落露水、崖间土溜。多么寂静无扰的清晨。眼见得太阳东出,大地更加地明媚起来。华掌、九亩甸,曾是我二年级一年时间所走过的路啊!程序即在、匆匆结束,互道瑟兰,人去院空。今年的“飞拓热”,我安排出两份,泾龙一份、华掌一份。华掌那份出了八个人的,包括已经归真的爷爷和奶奶。

会礼结束,我去清真寺跟前的自己二年级的母校华掌小学,和等在那儿的母亲妻子儿女会合。妻已经和校长老师交谈许久,了解了学校情况。女儿和儿子在校园里跑来跑去,跑到这个门口看看、跑到那个门口瞅瞅,像两只鸟儿飞舞。想当初几百号学生几十个老师的大学校,如今只剩下六个老师五个学生的教学点了。翻修一新的小院,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清净的校园。也见到了我一年级的数学老师赵牛娃,听说了他的坎坷生涯、差点要命的事故后,我内心翻滚。我紧握老师的手,感激于他沧桑一生、墨守一方的乡村教师的大美,就这样默默走过一生。得知我的情况后,老师也激动地流下泪来,说看到我出息他多么高兴。顿时,校园里泪花闪过,两个男人。但我们还是匆匆地别离了。

会礼结束,先去给姥爷姥姥三舅上了坟。我在上坟,儿子在我身旁玩狗尾巴草。

回到二舅家,吃饭毕。

六 马山半晌

三磨两磨,出发过马山时已是中午了。

再次穿越华掌河、赵家沟桥,过我一年级的母校东岭小学、上槐树院、到岗上,便走到马山的跟前。噢!奶奶,长眠的奶奶,儿女都已远去的奶奶!我从岗上第一眼就望向湾垴,望向奶奶的坟园。俯瞰一周后,我将目光停驻在下湾。那是什么地方,一个小小的山巅,在黄土高原峰峦叠嶂、在一片树林隐罩之下几乎可以忽略无计了。但恰是这样一个毫不起色的小山垴,便是我的降生所在,因为这院子里的碎窑窑里的一个炕的拦坎背后,是我的降生之地。这样的一个院落里,也是我们(堂)姊妹几个降生的地方啊!可惜的是,转了一下午,愣是没能到下湾自家去走走。而我们姊妹几个也都像鸟儿一样,飞向远方。

车直接开进湾垴,去给奶奶上坟,这是这次回故乡最重要的目的。湾垴里的亲戚,老一辈都殁了,年长一点的又都分散了,剩下的是零星的几个人。

奶奶的坟的具体位置,连父亲等她的儿女都记不清了。父亲还懊悔说当时怎么就没给立个碑呢!父亲沿着整个坟园走了好几圈,算来算去、比对之下,大抵肯定了一处坟冢,已经快要夷为平地了。坟堆上长满青草。时间真快,仪式毕。再次确认,只能以一棵较大的核桃树为记号了。核桃树左上角是奶奶坟,核桃树右下角是大妈的坟。我和父亲正诵读古兰的时候,一只大红公鸡从穆萨家走来,卧到坟冢跟前。坟冢跟前的枯枝败叶积厚那么多,跟个毯子一样。它卧上去,凉快有温暖,绝境。

这就开始摘杏子了。各个畦畔沟边,凡是有杏树的地方,就有红彤彤的牛心杏挂满枝头、大放光彩。熟落地上无人拾,树上的摇摇欲坠。有的杏树已经能做檩条了,树干上有绿苔,稀稀拉拉的枝上挂着稀稀拉拉的果子,如果不是因为杏子,大概难以肯定他们是杏树呢!小平媳妇见我们来,提前拿了纸箱子摘杏去了,并要我们带上。我笑着说,有谁知道这些树都是谁栽的?有好些树我们都不知道是谁栽的了。真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这个前人,已经在历史浩瀚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看来栽树行好等善功,不一定会在当朝见效,迟早有段时间,它总会见效的。功不唐捐啊!故乡牛心杏那是出了名的,出名的,肯定是千秋万代积淀、更新而至的优良品质,像牛心一样的大、果肉厚,又有善心。

或许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杏子上的多了。亲友很多人都围着杏子转了。早在出发前,家乡亲友很多人就说回来时带杏子,故乡人也说回去时带点杏子。这是延续了故乡人的传统礼遇。但我恰恰觉得大有不足。我们回故乡,是探望他去的,不是去带杏的、贪食的。我甚至觉得有些吃货、掠夺的嫌疑了。荒山野岭、杏子熟落,搁在草滩上,直到干瘪、朽去,那是多么自然和安静的事情。我并不因为没有人搭理他们而有些许遗憾。杏子们本来就是自然的,我们何必要打搅或者自私一番呢!每吃一个杏子,我都会十分专注,擎着它,感谢它对于我的滋养。故乡对我们的滋养还少么?都什么时候了,还要只是为了吃么?哪怕是到故乡的土地上静静地坐一阵子、住一阵子,我都感觉温暖得多了。我喜欢坐在故乡院落或者山巅沟渠,打量它、找寻它,绝不因为忽视不小心而去打搅它。

由于下苏等地亲友要同请客、催促得频繁,父亲只能催促我们速速离开了马山。我一路埋怨嫌没有到下湾转一圈。甚至冒火批评父亲。其实到湾垴上坟,到下湾自家院子窑洞转一圈应该是我们此行的最大目的,可惜的是,我们在匆忙搅乱中匆匆地提前离开了。终究没能感受马山的黑夜和黎明。

短短的一个后晌的时间,没能到自家旧院转一圈,便将这份遗憾带在了心上。或许这也是好事,留下自己的遗憾、成全别人的等待,也为下次回故乡留下引子。终究只要自己还在,自己的遗憾还有时间去弥补偿还,到别人那里就不好说了。后来我想,父亲之所以不想认真地去下湾,可能还有决定性原因,那就是父亲不想因为难舍难分而去招惹那份离殇,相见不如怀念呢!我看看父亲当时凝重无语的表情便因为自己的不理解不懂事而惭愧了。

离开时顺路去看望了小丁婆娘。其实小丁,已经八十几岁的伯父了,只是由于从小叫惯了,就一只叫做小丁,他的孙子也和我一般大了。据父亲说,小丁是地道的槐树院人,本和我们是一个家族出来的枝叶,加上在马山时对我们的照顾,也就一直来往着。小丁婆娘,按辈分,我叫大妈(伯母),今年八十七岁高龄了,也患病在炕,人倒也精神。一见面,她就嚷嚷起来,“哎哟,胡达襄助,着额今儿把我娃开给见了么”,她满心感激、荣光清俊,典型的回族老人模样。时间太紧,也就匆匆别离了。一家走、一家送,两绺儿身影回荡在大核桃树和洋槐林间。

这下我们匆匆赶路过去,嘀咕着让人家等久了。

七 回九亩甸

到的时候,下苏几家的客人已经真的等得很久了。菜已做好,就等着上桌。这几家不仅是姑父的外甥,也是父亲的故交。加之此前他们几个来银,父亲顾照有嘉,这次他们就格外热情,一定要请我们去吃个饭。

在马山转了大半天,还真的有些饿了。

让进了屋,先吃水果。我便乘机去房后的场里、菜地里转转。场里正在扬场。不像以前用自然风,一家一个小扬风机,两人操作足够了,虽然量小,但来得快。虽然素不相识,我不禁操起大铁锨,帮着干了一阵子。虽然是残昏,天还很热,农夫夫妇额头已经大汗淋漓,见我帮忙,高兴地笑着,汗水钻进了眼睛,他揉了揉,赶紧眯着眼睛说,你快别干了,土尘很多,别把你的衣裳弄脏了。我笑笑,自语说,我可不是什么城里人耶!扬场可是一向技术活儿,这在农家很关键的。

我又去菜地转转。曾隐隐担心故乡人距离集市远,吃什么菜呢?这一转,便打消了我的隐忧。人们将院落周围的地分成很小的块,即本意的菜畦。种上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蔬菜。应有尽有的、已经结果的、正在开花的、刚出苗儿的,茭瓜很繁、黄瓜正长、胡萝卜苗才出来,茼蒿开了花,豇豆结着串子、土豆将拥他的土别开了缝儿,茄子、辣椒、白萝卜、甜瓜、西瓜……其实在转了刘伯父和舅舅家的菜园子之后,我都已经暗暗歆羡不已了。这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啊。

走进房子,人们已经开席,就等我来。听说我去菜园子转,他们便谦虚地说那里有什么转的。菜上齐后,有面端来。面?那是我的最爱呀!再一看,是酣水面,哇!故乡的酣水面,她不正宗也做不到啊!最是那种醇厚的汤,就已足够人喜欢与铭记的了!他们让,我便很爽快答应,吃,吃!一口气两碗下肚,那舒服的。其实酣水面不是简单的一碗面,她是老陕、是黄土高原人们及其文化的质地和味道的浓缩。憨厚而又淳朴,没有什么荤腥,摊薄鸡蛋条就已经足够了。但要用心、用工匠精神,才能做好。一连三家宴请,大树守护下的院子,夕阳如烛,照得每一个人容颜红红的、心里暖暖的,谈笑风生、自然流淌。

终于到九亩甸,舅舅说我们找不找他、他也没找着我们,想设一席饭招待我们,无奈我们回去都九点多了。

夜深。寂静的小山村,不存在一般。我流连甚久,终于睡了。

八 一朝归来

决计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归银,害得大舅母忙活大半晚上准备早餐。妻和两孩子都睡下了。我出大门去外面转转,星空依旧,繁星眨眼,周围漆黑一片,唯有大舅母灶房的灯还亮着,照得门匾上的清真言格外显眼。我走进大舅和父亲睡的房间,他俩还在嘀嘀咕咕拉话,我插一句,你和大妗子搬到我们那儿去住吧,三个孩子也都在,照顾你。大舅说他放不下这里,心里决计哪儿都不去了,就准备在这儿睡土。这是多么决绝的信念啊!大舅俨然合着他的“花果山”融为一体,这山上的每一棵树,都浇灌了他的心血。如今葱葱郁郁的绿山,谁看了不喜欢。我干脆去伙房。母亲终是放心不下,给大舅母帮帮下手聊聊天。见我进来,大舅母还是那强调,“额娃赶紧去睡,明儿还要开车理,长路上,苦的很”。我看着她,她明显老了,但心甘情愿守护着九亩甸的一切,脸上总洋溢着笑容和坚韧。

九亩甸原来住着三个舅舅,有三个院落,后来三舅、姥爷、姥姥相继归真,三舅母搬走,院子便逐渐荒芜下去了。加上表兄弟姐妹们都外出,家里就剩下大舅大舅母、二舅二舅母四位老人,再加上近两年表兄的一个继女相依为命了。偌大的甸子,人太少。我们去,多少有些热闹,我们一走,它的寂静便恢复如常了。

一一作别,不像以前痛哭流涕,这次好像都习惯了分离、皮实了难过,就不再表现得那么明显了。车缓缓地爬坡,一路走、没回头,直到爬上新开塬、到了县城,消失在那片山林里。我知道,院边、场边肯定有几位老人送远的目光,我们是带着他们的祈福和原谅而去的。

来至县上,所有事务办妥,再次去跟刘奶奶最后道别,小姑给奶奶说明我们要走了、吻奶奶的时候,奶奶在点头的同时紧闭的双眼留下了两行眼泪,几个人心里翻滚、表情凝重、无语言表地走出院子。到北大寺前,我们泣别。真正出发的时候已经十一点四十了。

从南往北一路都是高速。二十七日晚九点刚过,我们便到达仲父家,吃二妈早先为我们准备的饭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梦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