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由曾子等孔子的弟子们,把孔子语与弟子们的对话记录下来,悉心编撰成的一本书,共有二十篇。
其中,有两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
这两句话,我们一般的理解为: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这两句看似规劝人们学习的话,孔子的第子并没有把它放在《论语》的《学而》篇里,而是出现在《为政》篇中,让我觉得很奇怪?
读南怀瑾大作《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作为中国的现代大儒,南师指出:本来二十篇《论语》都已经孔门弟子的悉心编排,都是首尾一贯,条理井然,是完整的一篇文章。但古今圣贤,却把《论语》当作一节一节的格言句读,断章取义,使整个义理支离破碎,曲解了原来的意思。
首先,孔子《论语》里的“为政”,不是指当今说的政治。
我们通常说的政治包括了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制度以及法制等学术,指的是管理大众和国家的事。而《为政》篇中所示的道理并不是这些治理与治术,如果有政治的意味,顶多是一种政治哲学和原理的指示。
儒家思想以正己证人为之“政”,之所以正人正己,所谓治理的治,便在其中。由一个人推而广之,完成社会、国家、天下为一个大我的境界,重在政教合一。
所以,这两句看似说做学问的句子,放在为政这一篇里,对孔子的思想极为理解的孔门弟子是别有用意的。
那么,这两句话到底是该怎样理解呢?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有学问而没有思想和天才的话,那便会近乎于恍惚而不切实际;如果有思想和天才,可是没有经过学问的陶冶,那就会有易入偏颇的危险。
这里孔子是来告诫为政者,既要有具备天才、思想,还得有学问,如果仅具备一项而去为政,都是很危险的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是说,为政之道,必须要知道承先启后延绵,继续历史的生命,所以必须要熟悉历史和传统文化,温习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才可以知道如何创造新时代,领导新时代。
在《为政》篇里,还有一句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很好地回应了这一句。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因周于夏礼,所寻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让他讲一讲上推到十个世纪以上的历史。孔子说,殷汤时代的历史文化是因袭上一代周禹时代的历史文化精神,不过其中的时代不同,文化思想不好的就废除了,好的增加了,所以你要把握历史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治理好国家。
看来,读《论语》不能一味地逐字逐句的去把它当做格言,单独去理解,而应该理解孔子弟子们的悉心编排,《论语》是一篇思想严密的完整文章,应在文章里去理解句子。
另外,理解《论语》还应熟悉孔子的儒家思想,否则,会有偏颇。还要把《论语》放在春秋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去理解,不能再这样糊糊涂涂的一知半解啦。
201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