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和动机的关系--2018-11-27

昨天看了吕秀梅老师写的《说说“阿伦森效应”》。文中她用生活中的几个例子介绍了“阿伦森效应”,让我们了解了人的心理是如何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奖励本来是用来鼓励某种行为的,但是通过阿伦森效应可以看出外部奖励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不当可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先来看看另一个类似于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我们把喜欢画画的孩子人为的分成两组,一组在画好画之后可以得到一张证书,另一组则没有。几天后,我们再让两组孩子画画但是不再给予奖励时,曾经得到奖励的一组孩子们明显没有未得到过奖励的一组积极,而后一组孩子对画画变得更加感兴趣了。

兴趣是一种内部动机,当我们具有内部动机,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之中时,活动本身就是奖励,有没有外部奖励并不重要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一组孩子对画画变得更加感兴趣”。而第一组孩子因为外部奖励的强化抑制了他们的内部动机,这个过度合理化的过程让孩子的动机由内部转向外部。结果,曾经得到奖励的第一组孩子一旦得不到外部奖励,对画画的兴趣(内部动机)就会下降,看来奖励有时候会剥夺纯粹做事情的乐趣。脑补一下,对于下图中的孩子可以照葫芦画瓢采取这种过度合理化的方式吗?

阿伦森效应和动机的关系--2018-11-27_第1张图片
上网成瘾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奖励也要有的放矢,需要适时适量适度。当人们有优异的表现时,及时的表扬、意料之外的奖状或者其他一些小奖品都会激励他们做得更好。相反,对于一个不喜欢弹钢琴的孩子,哪怕外部奖励再多也未必能激发出他们对钢琴的兴趣。

当奖励不是用来收买人心,而是用来表彰人们的优异表现(保持内部动机,激发外部动机)时,可以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当奖励与表现的好坏无关时,会发生过度合理化现象(把动机由内部转向外部),奖励此时不但不能发挥激励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心理学真是有趣,里面好多东西都是相通的,这个理论是不是跟老师曾经说过的“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表扬孩子的聪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想了解更多的阿伦森效应,请点击吕秀梅老师《说说“阿伦森效应”》:https://www.jianshu.com/p/c66f775143f8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伦森效应和动机的关系--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