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

    今天闲来无事,又翻看了一遍假期读过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这是我整个假期读过的最有意思的书,初读此书,只觉得生动有趣、情真意切,再读之,令人嗟叹世间诸事缘起缘灭,这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体会到的是有关读书的一点心得。

    我从小喜欢读书,而且读的东西非常杂乱,有如《鬼吹灯》、《盗墓笔记》、《斗破苍穹》等网络小说,也有如《战争与和平》、《三剑客》、《双城记》等经典名著,有《三体》、《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科幻小说,有《明朝那些事》、《铁血强宋》、《沙漠之狐:隆美尔》等历史作品,也有《宇宙的琴弦》、《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科普书籍,还有一些考古类、地理类、未解之谜类的专业或非专业的书籍等等,可是我发现了一件事,就是我看了这看似比较丰富的书籍,可是我个人的知识层面还是那么的贫瘠,看过的东西说忘就忘,只是在下一次看到类似的东西的时候才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鸿泥雪爪,被时间所冲淡,那么我读过这些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莲·汉芙曾说过,每个春天都会清理许多书籍,扔出门外,一个爱书人怎么忍心把那么多书像垃圾一样丢弃呢?她是这么认为的:有些人觉得她奇怪,而她认为其他的那些‘爱书人’才奇怪呢,买来许多的书,将书架点缀得满满当当的,可是很多书读过一遍就一辈子不会再碰了,任由它们落灰、发黄。知识从来就不是装点书柜的装饰品,一个人把书柜装填得再满或是炫耀自己读过多少书都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只有把知识真正化为己用或是能从书中得到一些感悟、启示或哪怕是一瞬间精神的空灵才是有价值的。而我以前凭借兴趣读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作品,深浅不一,但一直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像书中所说的,一本书看完后什么都没留下,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清零,因此读过多少书其实都是零,我一本书也没有深入了解过,都是浅尝辄止,没有触及过任何一本书的灵魂,因此也就无从谈及什么知识不知识了。

    一本好书应该由人们一次次的反复品读,一次次的与书中潜藏的灵魂相遇,而不是快速地扫描几眼后扔到积灰的角落里,任其自生自灭,这不光是对这样的好书不公,也是令自己惋惜,曾经得到一本好的书籍,曾经自己对它多么的喜爱,但短短一眼后,就犹如参商两宿一般,永世不再相见,也许有时会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叹,却不免太过哀伤,还是纳兰性德的那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说得对,若是每一次与好书的相逢都像待初见那般动情,那么就不会存在什么获得知识与否的思考了,纯粹是在享受这一美妙的过程,人的认知在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每个不同的你在读同一本书总是有许多不同的感悟,重读不仅仅是吃透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触及书表面下更深层次的意义,体会那种灵魂遨游于另一个世界的空灵与厚重,重读是对一本书最大的热爱。

    读书最重要的是思考,很多事情其实无所谓绝对意义上的对与错,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认知,而我们阅读的意义是激发自己的思考,横向上要拓展自己认知的角度,纵向上要增加自己认知的深度,由表及里多层次思考,不以书中对错判别是非(当然,很多优秀作品不会明确的给出对一件事的看法,而是由读者自行思考书中的意义),当一个人能在深厚的学识背景、一定的相关方面的考证与认知以及较为理性的态度中得到个人独立的观点,那么阅读的意义就达到了,而这样看过的书才是真正读过的,才是具有实质性的阅读。像书中的海莲·汉芙,她对于书的好坏总是爱憎分明,有着自己强烈的主观见解,对于一本她厌恶的书她会“将它一页页撕下来,拿来包东西”,而对于自己认为好的书,她会觉得自己拥有一本那么好的书都是一种罪恶,这也正是我对于阅读有了进一步理解的一段内容。

    我从高中开始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也得益于我的语文老师,虽然我对于每本书的内容的理解总是很肤浅以及主观,但是每个过程我都很享受,把自己一段时间来的阅读的所得整合与归纳,让读过的东西不至于一无所得。把我在现在这个阶段得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而在日后我第二次、第三次阅读同一本书后,再记下那时所得到的新的东西,然后再与之前的相比较,看到自己思想的变化,记录下成长,也记录下青春,我觉得这还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最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阅读是一生的修行,我只于门缝中瞥见那庄严宝相,听见一缕如丝梵音,便深深为之着迷,这一世,我愿披一袭袈裟,饮风宿雪,踏遍青山归途,魂归书山墨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