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增长思维30讲》第二模块——机会3 :大机会——知识结构与精神结构

梁宁《增长思维30讲》第二模块——机会3 :大机会——知识结构与精神结构_第1张图片

——梁宁《增长思维30讲》读书笔记

前面聊了用肉眼和同理心,通过发散和收敛的方式来寻找机会。现在谈另外一种看机会的方式,用天眼看大机会。

什么是天眼?就是你的知识结构。是不是有点玄?关于这个天眼梁宁老师讲三个她非常喜欢的故事。

一、安立欣的第一桶金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格上财富的创始人安立欣。

2002年刚毕业不久的安立欣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宏观经济判断出,经济体的发展,都有几个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活消费,第二个阶段是房地产,第三个阶段是证券化。而2002年中国应该到了房地产的阶段。历史上,所有的房地产周期都创造了财富神话,所以他要去房地产领域找机会,才算没辜负自己的所学。

他依赖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判断出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城市规模、商业水平、消费能力都非常接近,二手房交易数量却很大。通过进一步去研究,发现因为北京的二手房交易需要房产证作抵押才能贷款,而上海贷款买二手房很方便,而北京很难。就因为这一点,出现了两个城市成交量的巨大差别。

于是2003年,安立欣创办了一个融资担保公司,就是为北京买二手房的人提供过桥担保。这件事他干了10年,他为近1万名用户提供了担保。他说:这就是我的第一桶金。

我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

这个机会够大,大到大部分人看不到,所以才会一直空在那里。小机会往往容易被发现,大家容易辨认,也懂得如何去争夺。人人都可以用我们上两讲谈的,沙里淘金的方法,层层过滤。反而大机会浑然就在那里,你没有办法像找小机会那样,用过滤的方式来识别。

靠什么能看到大机会?你的知识结构,你的认知维度。怎么用你的知识呢?其实不难,就是对照。通过以前其他国家的经济体趋势,安立欣知道了中国房地产的崛起,通过上海和北京的对照,安立欣发现了机会。但难就难在,你的知识框架对不对,你的认知维度够不够高。

二、谭智的一杆进洞

梁宁老师喜欢的第二个故事,是框架传媒CEO谭智先生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做电梯广告的分众传媒,很少人知道曾经还有一家做电梯海报广告的公司,叫框架传媒,后来卖给了分众。我要讲的是把框架传媒卖给分众,具体操作这件事的CEO谭智先生的故事。

1、谭智的十年坎坷历程

做框架传媒前,谭智先生走的是非常标准的精英之路。不到40岁,已经是一家外企在中国的首席代表。后来十年间,他先后转换了多个角色。

谭智曾说过一句话,令人很震撼。他说:“我从40岁到50岁这10年,一路看上去很风光:外企中国首席代表、UT斯达康副总裁、微软中国副总裁、8848CEO、TOM高级顾问。但其实对我来说,这10年全是挫折。”我相信他所表达的。一个男人从40岁到50岁的10年,2年换一个工作,一事无成,这是不是巨大的心理折磨。

你猜对了,反转开始了。谭智在50岁的那一年,做了一波极其漂亮的操作,整合框架传媒,卖给分众。

这一单他是怎么做的呢?

先是框架传媒的人找谭智,请谭智帮忙咨询一下业务,谭智听完了之后,对框架的人说:你们的生意有价值,但是你们的做法不对。和框架的人沟通后,他做了一个决定,自己亲自下场操盘做这件事,并且获得了汉能投资和IDG投资的支持。

2004年11月,谭智进入框架媒介。

第一个动作,砍掉了根本无法和分众传媒竞争的液晶广告业务,只保留了平面广告。

第二个动作,在此后的11个月内,他收购了全国不同城市的9家同行业公司,其中2005年7月1日的一天,他完成了对7家公司的收购。

第三个动作,2005年10月,谭智把他打包好的框架传媒以1.8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分众传媒。他用了11个月,给汉能和IDG两家投资公司带来了25倍的投资回报。这是当时IDG进入中国以来,赚的最多的一单。

2、谭智反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我喜欢这个故事,一个精英,从40岁到50岁,10年挫折。但最终他抓住了一个机会,集十年之勇一杆进洞,很棒!

在这个故事里,面对同一件事,谭智和他所整合的这群广告公司的人,大家看到的机会不一样。

首先,谭智是做外企首代、微软中国区出身,他看的从来都是整个中国市场。他知道全中国市场范围内的市场运作,应该怎么去做。而被他整合的每一家小广告公司,它们生活的当地比如北京、成都,就是它们的全部世界。它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家覆盖全国的公司。更不用说,我要和分众分庭抗礼,以战求和。

第二,谭智10年挫折,其实他一直在进步,他的眼界,他的认知一直在打开,只是还没有遇到命运的标的,让他通过一次变现对外界显现自己。

回头看谭智这10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变化。

1995年,他是外企首代,熟悉了销售管理。进入8848,他有机会认识了中国的所有顶级VC,也因此才有了之后在TOM做高级顾问,参与几十个项目的资本运作的机会。这10年,他完成了自我的蜕变,从一个外企销售高管,转变成为了熟悉资本运作的投资人。所以,当框架传媒的这个机会出现,他能看得到它,知道这个机会应该怎么去做,而且能拎得动,做得了。

完成这个交易之后,谭智有一次说了句话,他说:我现在相信年龄是财富,挫折也是财富。

当他去劝说9家不同省市、不同状况、不同股东背景的公司,请它们把公司卖给自己时,他是真的懂资本的逻辑和所有这些人性的挣扎。他是把自己的人生分量与精神结构摆在那里,才能气压全场,一天内让7家公司一起签字,同意合并。

安立欣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大机会,是因为学术素养,谭智看得到当事人看不到的机会,是因为视野高度。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长见识,才能给我们开天眼。

三、张晓彬和中国股市

第三个故事,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故事。

1987年,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张晓彬,去美国学习访问,走访了美国的30多个城市。回国后,他的朋友,当时中农信的总经理来找他吃饭聊天。朋友问张晓彬,这趟去美国,你觉得什么最好?张晓彬说:我觉得美国的股市特别好。

瞧,这就叫知识结构、见识不一样。

当时,张晓彬也就30多岁,他那位朋友也不到40岁。如果是今天,你要问我去趟美国,觉得什么好?我可能就会说新款车好,或者谁家的大House好。

这就是差别。

后来张晓彬和我回忆当时那顿饭的场景说:“我们俩一边吃猪肚汤一边侃,我在聊美国的金融界情况和股票市场的见闻。我们都认为在当时改革的大形势下,中国搞股票市场是有可能的。聊得深了,就感觉我们应该能够推动这件事,把中国的股市给建起来。”

从这顿饭开始,他们几个年轻人开始行动。后来,就有了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张晓彬任第一秘书长。你如果熟悉这段历史,你就知道联办极大推动了中国股市的诞生。

大机会要靠天眼,你的知识结构就是你的天眼。所以咱们要终身学习。

思考题

你或你的朋友有没有因为知识结构和见识不同,所以看到的机会也和别人不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梁宁《增长思维30讲》第二模块——机会3 :大机会——知识结构与精神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