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煮粥论中医之道

谈煮粥论中医之道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中兄弟姐妹多,而我又身为长女,四岁就开始做饭料理家务,煮粥无数,对煮粥的方法了如指掌,但从没想过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哲理。且因中医和古文化基础薄弱,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让我们通过观察煮粥来感悟三焦腠理、五行六气、阴阳经脉等天地之道,茫然不知所措。

春节假期六天为陪父母家人过年团聚从东莞回揭阳婆家,再从婆家回湛江娘家,三地折返,通讯信号差,常常连电话都接不通,偶尔收到陈秘书长在公益认证10群中转发其他群师兄姐发表的煮粥感悟,来回反复细读。看了他们的作业,虽然对于八道问题的答案还是无法透彻理解,但对于煮粥与阴阳五行之间的联系朦胧浮现。

想着回莞后马上根据师兄姐的煮粥感悟再自己煮一回粥慢慢体会。不料刚回莞马上中招流感,畏寒发冷、腰腿酸痛、头晕欲倒,幸得魏师兄一副汤药今天才缓过神来。想起小时候在乡下没有电饭锅,煮饭用的都是柴火,每次煮出来的饭都像煤蜂窝一样,布满小孔特别好看。所以今晚就想用不锈钢汤锅效古法煮一次饭,从煮饭中体会阴阳经脉、五行六气。

洗好锅、淘好米,加热水过米面约两节指,开中火。火一开,锅内马上有蒸汽往上飘,水面冒白泡且逐渐聚集变宽。两分钟后开盖,盖上的水珠迅速形成水柱骤失荡尽,上飘的气骤然变少变稀,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气随液脱??水变浊白,用勺子轻轻推,只见水先朝着勺子推动的方向涌,遇锅壁后分别朝两边漫开,形成一个太极形状。米已油透明变浊白,米身横向现二三裂纹,且粘锅粘结成团。

把米搅散,调整煤气火只保留內焰,重新盖上锅盖,透过玻璃看到米粒在翻滚,且锅中央火焰接触处,翻滚势猛,锅边火弱处翻滚无力。而水气先慢慢把锅盖铺满,然后再变成一条条水柱沿锅盖往下回流。锅盖一侧有两孔,气出凶猛且伴呼啸声,因锅高深,锅盖边缘只有少量水汽微溅,并未被顶起。锅中间煮出来的饭晶莹剔透;锅周火焰接触少的地方米饭少孔或无孔,粘糊积液。这是否可以理解为火就是肾阳,化气温煦精液的输布,有火焰接触表示肾阳足,所以精液输布通畅不易留湿;而火焰接触少的地方表示肾阳虚少,气的温煦无力,所以容易生湿,甚至成痰成饮。

谈煮粥论中医之道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肺为华盖,朝百脉、主治节,主通调水汽。如果把煮粥系统比做人体,那锅盖就相当于肺,盖上的孔相当于腠理。通过肺对水、气的宣发肃降和腠理的排泄作用,一是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濡润他们;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濡润他们,即使米成粥成饭。锅腔为三焦,统筹五脏六腑的协调,另外为什么锅的截面是圆形而为正方形或三角形等有角的形状,除了容积大外,还形似太极,使阴阳互生。火源、水和米为肾,与肾为先天之本相应。勺子当“冲道”为脾胃,与脾主升请、胃主降浊相应,调和粥的气水平衡,避免升降太过或不及。饭中的孔洞为血络经脉,形成水、气、精微的输布通路,滋养濡润全身。

饭熟停火约两分钟,用手摸锅,感受到锅里比锅外高,这应该如果寒包热。记得小时候煮粥会留米汤当水喝,每次停火后,再把放凉的米汤倒点回粥里,粥不但不会吸水成坨,还口感筋道、清爽,夏天喝这粥觉得特舒爽。还有給儿子念中国传统节日科普书的时候,看到书上写北方人有腊八节吃冰的习俗:腊八节吃了屋檐或树枝下节的冰柱,来年一年肚子不会痛。这两个现象跟养生倡导的“冬吃萝卜,夏吃姜”有同工异曲之妙。

工作空虚或闲暇之嫌总是在苦相煮粥与道的丝丝缕缕,思绪浮篇。之前老师布置作业看到师兄姐都很快就交了,自己就很着急,也想赶快做出来完成任务,但现在已经明白老师布置作业的苦心,也体会了什么叫“慢工出细活”,不再把交作业当成一种任务或拿分晋级的手段,而是从自己与师兄姐的差距中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以勤补拙的心态从老师的抛砖引玉中,抄写公告、查阅文献、探究生活现象,找到自己开智识慧的门子,学好中医,不辜负老师和助教们的大医精诚之志和偱循诱导之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煮粥论中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