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威力法则看出轨成潮

为什么现在出轨的名人越来越多?看完《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书中一些理论和例子,再结合如今社会的出轨潮,从心理学上的环境威力法则来看有些收获。

一.破窗理论

该理论的创始人是犯罪学家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克林。他们认为,犯罪是秩序混乱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它修好,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然后就会开始从这栋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他们在相关著作中写道,在一座城市,类似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秩序混乱,强行乞讨这些较小的问题,都和破窗效应一样,容易引起更严重的犯罪。

该理论有个有趣的应用实例。20世纪80年代,美国纽约犯罪率居高不下。纽约地铁有两大问题,一个是乱涂乱画,一个是逃票。许多人觉得应该从犯罪活动开始抓起,但当局认为,必须严厉打击乱涂乱画和逃票这种“细枝末节的小事”,因为这两种现象是一个信号,一种秩序混乱的外在表现,它可以导致更多更严重的犯罪案件发生。在严抓这两个问题的6年里,纽约的犯罪率神奇地急速下降。

二.自杀潮

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上,17岁的小男孩西玛由于父亲对他大吼大叫,男孩上吊自杀并留下了一封遗书。该群岛自杀现象蔓延,这种事并非特例,从本质上看都是西玛故事的不同翻版。群岛上的青少年会因为发现自己的女朋友移情别恋而自杀,或者因为父母不多给他们几元钱买啤酒喝而自杀。一名19岁的少年上吊是因为他的父母没有为他买一件毕业礼服,一名17岁的少年只因为他的哥哥责怪他弄出太多的噪音而上吊。在西方文化中,自杀被看作罕见的,深度病态的行为。但在该岛上,这样的行为却以它独特的规则,成了岛上少年青春期的一种仪式。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菲利普斯将20世纪40年代末后的20年间,所有刊登在国内几家最有名报纸头版上的自杀报道与同期的自杀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自杀事件一经报道,所报道范围内的自杀发生率便立即增高。如果是全国性的报道,则全国的自杀发生率就会提高(玛丽莲梦露死后,全美国的自杀发生率在一段时间内上升了12%)。

三.吸毒

忘了是在哪里看到青少年吸毒的心理调查案例,总之我按自己的理解简单总结一下,砍掉细枝末节。有个调查采访了很多吸毒的青少年第一次吸毒的原因,结果很震撼。大部分青年根本不知道有毒品这回事,也不知道吸毒是个什么概念。但是他们从广告中接触到许多禁止吸毒的广告,久而久之他们的潜意识里竟然有这样一种观念:禁毒的广告这么铺天满地,肯定是有很多青少年在偷偷的吸毒,一些不甘寂寞的胆大的就会去尝试接触。本来他都不知道,但是社会大肆禁止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个例子值得大家深思。


再来看看出轨潮。

娱乐圈近年来丑闻层出不穷,看看现在大家对待这些丑闻的态度,我真替当年陈老师感到不公平。看看这几年出轨被爆出的名人们,好像热度一过照样该上节目上节目,该拍戏拍戏,除了刚开始的口诛笔伐,事后不受影响不说,有的还因此炒作提高知名度。我想娱乐圈淫乱应该不是新鲜事,但现在各种出轨的案例如果结合上述例子来看,我有几点见解。一,这个时代出轨的代价很小,那个谁谁谁长得那么丑也出轨了,那个谁谁谁出轨了老婆还发微博原谅了,现在他们不也好好的,不行,没出轨就亏了,这轨,有机会哥也出了。二,有的出轨还提高了知名度,对于那些想提高曝光度的人来说,更是有了吸引力。三,我觉得现在出轨跟整个社会释放的信号息息相关,不仅可以被原谅,吃瓜群众们还可以在网上看出轨事件的直播,比看电视剧有趣多了。这样一来反而成了社会焦点。

我觉得要扭转这种情况,要么就是以后谁出轨就把他往死里骂,观众集体封杀他,让后面的人知道出轨可能会让自己一辈子在观众面前混不下去,让他想想就害怕到软;要么就是置之不理,这本来也就是私人事情,没拿上台面来没人关注让他们自家人解决去,我想也会少很多破事。


心理学是蛮好玩的学问,自己比较感兴趣,看了书之后思考了挺长一段时间,结合现在的社会问题来看,还是能有几分契合。文中摘录整理了书中一些观点和案例,希望对大家思考问题有所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环境威力法则看出轨成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