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年华,追忆在联想网络的三年
目录
1. 引子 3
2. 创业 4
2.1 公司成立 4
2.2 团队成员 5
2.3 艰辛创业 6
3. 离去 8
3.1 混乱回归 8
3.2 黯然离开 8
3.3 回首往昔 10
4. 结语 13
网络三年
时至今日,当有人说起联想,说联想没有研发,不值得尊重时;我会站出来,说联想有研发,这就是联想网络!因为我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联想网络,是联想网络奋斗的日子让我由青涩走向学会思考。而且它的人文化管理造就了一个个在实践中进步的人才,在这方面我认为联想已经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公司了,它的人文关怀,亲情文化为员工创造了一个平等共处的融洽的工作环境。
无论曾经是联想还是联想网络的兄弟,只要你曾经在联想大厦中工作过,曾经属于联想研发的一员,当你离开时,你身上就深深地打下了他们的烙印!这个烙印也许是你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而当你回头以某种目光的注视他们时,这个烙印在提醒你:那里有你倾注过的一腔热血,是你曾经为之奋斗过、呐喊过、战斗过的地方!
在南京的月牙湖畔,在非洲的宁静,广袤的自然原野,我都默默的问自己,我为何要离开这个我曾经倾注了心血的地方?是想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诚如以前离开的同事所说,到达了在联想事业的天花板;还是厌倦了一个个不见尽头,令人窒息的项目开发;是不满于来自上层领导对研发发展方向的迷惑和混浊的思路;还是想离开研发的不归路,尝试自己从未涉足的市场领域。我想说,也许是包含了所有这些的理由,是一种合力促使自己离开了联想网络。
说了这么多,也许是在为自己找理由。我还想大声地说:不要找理由!理由永远是谎言!
1. 引子
走出联想深圳研发中心大厦的刹那间,泪水迷糊了我的双眼,我知道我再也不会作为一位员工跨入这栋我抛洒了无数汗水和心血的公司了。无限的感慨和惆怅涌入胸怀。背着我的行李,提着满袋的书和用品。不知是肩上物品的沉重,还是心情的抑郁,竟觉得自己如此的劳累,如此的凄凉。一同伴我走出大厦的小车看着我,象是在等待我有什么表示。“走吧”,我不敢多说,怕泪水夺眶而出。“挥挥手,作别西边的云彩。”而我作别的是三年时光的艰辛创业,破灭的梦想和一颗疲惫的心。“联想不是家”,何处才是我的家呢?
联想深圳研发中心大厦
2. 创业
2.1 公司成立
六年前的1998年,和所有工科毕业生一样,将研发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的我来到了中国最大的IT企业-----联想的深圳研发中心,那时它还是联想QDI的研发部。其实到联想纯属偶然,由于当时女朋友签了一家深圳的公司,所以随便挑了几家深圳的公司投了简历。正好是QDI研发部测试处经理杨利强去招生,打电话去问时,说已经同意了,但是8千多培养费必需自己付。没办法,义无反顾来到了从来没有来过的陌生城市……深圳,而且还没有开始工作就背上了欠公司的8千元的债务。一下飞机就被这里的郁郁葱葱的绿色和空气的清新所感染,这里,将成为我正式开始事业的地方。
联想QDI是一家主要从事电脑主板研发的公司,拥有全球第一家无跳线主板的专利,以前是一家香港公司,联想为了在香港上市,因此注资购买了该公司。不了解联想的人一定不知道联想还有开发主板的公司,由于QDI拥有主板自主研发的能力,因此是当时联想“贸工技”中不多的拥有技术研发的部门。来到联想后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从主板底层驱动程序的开发,到主板系统管理程序的开发,从系统预装软件的开发,再到QDI网站的升级,一干就是两年多。
在联想深圳研发大楼落成,离员工正式入驻还有两个月时的2000年底,我,吕晖和朱振宇就来到这个花了两亿多建成的大楼开始上班了。我们要为板卡中心(当时是QDI研发部)的研发网进行网络安装和测试。我负责了整个研发网的规划和设计。从安全交换机的采购,到实验室IP地址的规划;从和布线厂商的沟通,再到服务器的配置和安装;从交换机的配置到每台工作站软件的安装,前前后后在空荡荡的大楼里忙了两个多月,总算完成了安装和调试。也许从那时起,我便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1年,网络在经历了00年泡沫般的疯狂膨胀后依然没有减速。此时网络设备的硬件和软件逐渐走向成熟。在硬件方面如BROADCOM,LSI等芯片供应商将以太网交换的核心技术的MAC地址查找算法-HASH算法做到了芯片中;在软件方面如风河(WIND RIVER)等RTOS供应商,已经能够提供基于IP协议栈的完整交换机解决方案了。在这种背景下联想QDI凭借在主板方面的积累,开始了对以太网交换机的研发。硬件方面进展很快,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网络软件成了交换机研发的瓶颈。由此成立了软件的调研队伍包括我和陈志涵。当最终决定购买由IMAG作代理的WIND RIVER的TMS作为开发时,软件队伍已经有了6个人了。我们参加了最初的在IMAG办公室的培训(因为没有付完预定款,不能在我们的机器上安装TMS)。这六个人是:原来联想QDI的我,陈志涵,和后来招聘的彭兆华,张宪军,赵萌,龙海。再加上作硬件的李军,曾志,张玲,作资财的陈东,和总体负责的杨利强构成了联想网络的雏形。
可是,网络发展的初期是充满变数的。据说因为联想和神州数码分拆时有协议,两年内联想不能作网络产品,神州数码不能作PC,以免引起兄弟堰墙之争。所以只好走了一个折中之路:由和联想关系特别好的内存供应商――记忆科技的老总胡道鑫出资,联想深圳板卡研发中心出技术来成立了这家叫做“记忆网络(iMaxNetworks)”的生产以太网交换机的公司。
网络还没有正式成立便遇到了联想裁员。作为联想板卡中心的总经理,万长青不愿意自己的员工被裁掉。但是裁员指标是上面硬性规定的,由于记忆网络的好些成员是板卡中心的员工,老万希望这些员工能够占一些被裁的名额。可是由于好几个员工的去年考评是优,被裁又会被上面看出破绽,所以只能裁其中考评比较低的员工。这其中只有我和曾志(被打了B-)符合被裁的条件。记得2000年上半年裁员时也是正好有个员工―――韩冬辞职,老万希望韩冬占用一个裁员名额,这于公司于韩冬都有利(公司可以少裁一个人,而韩冬可以多拿几个月的遣送工资)。但是韩冬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他认为是公司对待他太差(他本是一个热情洋溢,才华出众的人,在QDI几年锐气和棱角都被磨平了),所以他要向公司证明是自己选择了离开,而不是公司裁掉了他。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再度发生,老万先找我谈话,说虽然我被裁掉,但只要他在,当记忆网络回到联想的那一天我在板卡中心的工龄还是会算的。一方面为老万的诚意所打动,另一方面被裁可以得到几个月的工薪补偿,我答应了老万(没想到我的工龄还是没算,这是后话)。为了说服曾志,老万希望我当着曾志的面进行表态,所以又把曾志和我叫到了一起,我再次表态说愿意被裁,这样曾志也和我一样选择了被公司裁掉。
1. 引子 3
2. 创业 4
2.1 公司成立 4
2.2 团队成员 5
2.3 艰辛创业 6
3. 离去 8
3.1 混乱回归 8
3.2 黯然离开 8
3.3 回首往昔 10
4. 结语 13
网络三年
时至今日,当有人说起联想,说联想没有研发,不值得尊重时;我会站出来,说联想有研发,这就是联想网络!因为我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联想网络,是联想网络奋斗的日子让我由青涩走向学会思考。而且它的人文化管理造就了一个个在实践中进步的人才,在这方面我认为联想已经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公司了,它的人文关怀,亲情文化为员工创造了一个平等共处的融洽的工作环境。
无论曾经是联想还是联想网络的兄弟,只要你曾经在联想大厦中工作过,曾经属于联想研发的一员,当你离开时,你身上就深深地打下了他们的烙印!这个烙印也许是你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而当你回头以某种目光的注视他们时,这个烙印在提醒你:那里有你倾注过的一腔热血,是你曾经为之奋斗过、呐喊过、战斗过的地方!
在南京的月牙湖畔,在非洲的宁静,广袤的自然原野,我都默默的问自己,我为何要离开这个我曾经倾注了心血的地方?是想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诚如以前离开的同事所说,到达了在联想事业的天花板;还是厌倦了一个个不见尽头,令人窒息的项目开发;是不满于来自上层领导对研发发展方向的迷惑和混浊的思路;还是想离开研发的不归路,尝试自己从未涉足的市场领域。我想说,也许是包含了所有这些的理由,是一种合力促使自己离开了联想网络。
说了这么多,也许是在为自己找理由。我还想大声地说:不要找理由!理由永远是谎言!
1. 引子
走出联想深圳研发中心大厦的刹那间,泪水迷糊了我的双眼,我知道我再也不会作为一位员工跨入这栋我抛洒了无数汗水和心血的公司了。无限的感慨和惆怅涌入胸怀。背着我的行李,提着满袋的书和用品。不知是肩上物品的沉重,还是心情的抑郁,竟觉得自己如此的劳累,如此的凄凉。一同伴我走出大厦的小车看着我,象是在等待我有什么表示。“走吧”,我不敢多说,怕泪水夺眶而出。“挥挥手,作别西边的云彩。”而我作别的是三年时光的艰辛创业,破灭的梦想和一颗疲惫的心。“联想不是家”,何处才是我的家呢?
联想深圳研发中心大厦
2. 创业
2.1 公司成立
六年前的1998年,和所有工科毕业生一样,将研发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的我来到了中国最大的IT企业-----联想的深圳研发中心,那时它还是联想QDI的研发部。其实到联想纯属偶然,由于当时女朋友签了一家深圳的公司,所以随便挑了几家深圳的公司投了简历。正好是QDI研发部测试处经理杨利强去招生,打电话去问时,说已经同意了,但是8千多培养费必需自己付。没办法,义无反顾来到了从来没有来过的陌生城市……深圳,而且还没有开始工作就背上了欠公司的8千元的债务。一下飞机就被这里的郁郁葱葱的绿色和空气的清新所感染,这里,将成为我正式开始事业的地方。
联想QDI是一家主要从事电脑主板研发的公司,拥有全球第一家无跳线主板的专利,以前是一家香港公司,联想为了在香港上市,因此注资购买了该公司。不了解联想的人一定不知道联想还有开发主板的公司,由于QDI拥有主板自主研发的能力,因此是当时联想“贸工技”中不多的拥有技术研发的部门。来到联想后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从主板底层驱动程序的开发,到主板系统管理程序的开发,从系统预装软件的开发,再到QDI网站的升级,一干就是两年多。
在联想深圳研发大楼落成,离员工正式入驻还有两个月时的2000年底,我,吕晖和朱振宇就来到这个花了两亿多建成的大楼开始上班了。我们要为板卡中心(当时是QDI研发部)的研发网进行网络安装和测试。我负责了整个研发网的规划和设计。从安全交换机的采购,到实验室IP地址的规划;从和布线厂商的沟通,再到服务器的配置和安装;从交换机的配置到每台工作站软件的安装,前前后后在空荡荡的大楼里忙了两个多月,总算完成了安装和调试。也许从那时起,我便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1年,网络在经历了00年泡沫般的疯狂膨胀后依然没有减速。此时网络设备的硬件和软件逐渐走向成熟。在硬件方面如BROADCOM,LSI等芯片供应商将以太网交换的核心技术的MAC地址查找算法-HASH算法做到了芯片中;在软件方面如风河(WIND RIVER)等RTOS供应商,已经能够提供基于IP协议栈的完整交换机解决方案了。在这种背景下联想QDI凭借在主板方面的积累,开始了对以太网交换机的研发。硬件方面进展很快,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网络软件成了交换机研发的瓶颈。由此成立了软件的调研队伍包括我和陈志涵。当最终决定购买由IMAG作代理的WIND RIVER的TMS作为开发时,软件队伍已经有了6个人了。我们参加了最初的在IMAG办公室的培训(因为没有付完预定款,不能在我们的机器上安装TMS)。这六个人是:原来联想QDI的我,陈志涵,和后来招聘的彭兆华,张宪军,赵萌,龙海。再加上作硬件的李军,曾志,张玲,作资财的陈东,和总体负责的杨利强构成了联想网络的雏形。
可是,网络发展的初期是充满变数的。据说因为联想和神州数码分拆时有协议,两年内联想不能作网络产品,神州数码不能作PC,以免引起兄弟堰墙之争。所以只好走了一个折中之路:由和联想关系特别好的内存供应商――记忆科技的老总胡道鑫出资,联想深圳板卡研发中心出技术来成立了这家叫做“记忆网络(iMaxNetworks)”的生产以太网交换机的公司。
网络还没有正式成立便遇到了联想裁员。作为联想板卡中心的总经理,万长青不愿意自己的员工被裁掉。但是裁员指标是上面硬性规定的,由于记忆网络的好些成员是板卡中心的员工,老万希望这些员工能够占一些被裁的名额。可是由于好几个员工的去年考评是优,被裁又会被上面看出破绽,所以只能裁其中考评比较低的员工。这其中只有我和曾志(被打了B-)符合被裁的条件。记得2000年上半年裁员时也是正好有个员工―――韩冬辞职,老万希望韩冬占用一个裁员名额,这于公司于韩冬都有利(公司可以少裁一个人,而韩冬可以多拿几个月的遣送工资)。但是韩冬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他认为是公司对待他太差(他本是一个热情洋溢,才华出众的人,在QDI几年锐气和棱角都被磨平了),所以他要向公司证明是自己选择了离开,而不是公司裁掉了他。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再度发生,老万先找我谈话,说虽然我被裁掉,但只要他在,当记忆网络回到联想的那一天我在板卡中心的工龄还是会算的。一方面为老万的诚意所打动,另一方面被裁可以得到几个月的工薪补偿,我答应了老万(没想到我的工龄还是没算,这是后话)。为了说服曾志,老万希望我当着曾志的面进行表态,所以又把曾志和我叫到了一起,我再次表态说愿意被裁,这样曾志也和我一样选择了被公司裁掉。
2001年11月1日,我们被裁掉了,其情形和《联想不是家》里的描写一模一样,相信经历了这次裁员的后来的联想网络的员工小邓,杨志浩,熊英一定有相同的感受。我和曾志成了两个事先知道自己会被裁调的员工,在当天NOTES,网络系统在没有丝毫预先征兆的情况下被停止使用,后来才在谈话室看到了同时被裁的其余一些同事。10点过回到家,想终于可以偷一天懒了,杨利强打电话说下午继续编程,到了公司保安不让进,说我们几个被裁人员是重点关注人员。过了一会儿杨利强过来才把我和曾志领进办公室。为了避嫌和公司运作方便,杨利强决定另外找办公地点。最后定在联想研发中心对门的万德莱四楼。
12月,记忆网络在联想研发中心对门的万德莱四楼正式成立了。它的成立也标志着艰难创业的开始。
2.2 团队成员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总希望用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去影响别人,希望建立一支团结,积极,得到业界承认的素质一流的软件队伍。有人说我做到了,有人说我的管理方法是完全失败的。
我深深的热爱我的团队,努力去熟悉他们中每一个人,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每一个人。我知道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也希望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象我一样付出十二分的努力。直到我的离开,我知道我不会再领导一支这样的团队了。
在这个团队中,有陈为汉聪敏干练,彭兆华的严密,任向阳,汪旭明,小车的认真好学,张宪军的锲而不舍,也有陈宇的执著。更多的是各具性格,兢兢业业,是同事,又是朋友,依旧如上学时的同学般真诚相处的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普通通的人。
每一个成员的离开都让我伤心,因为他们也是团队中的精英。从最早的龙海,赵萌,到后来的刘雄文,汪旭明,任向阳。软件团队的流失率出奇的高,有离开继续深造的,但是有一半的人走进了UTSTARCOM的大门。当问他们为什么离开时,除了千差万别的个人原因便是说,在网络看不到前途!觉得研发的发展会越来越差。每一次成员的流失真的是公司的损失。占在总经理位置的领导者们不知道能不能看到这一点。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团队中也有水平不高的人但又自以为是的人离去,包括潘月霖和于亚非,尤其是于亚非,自视甚高,却从未自己解决过一个问题。他离去时有同事开玩笑般说,于亚非千万不要去UT(有谣传他跳槽去UT),否则以后大家想去都去不了了(因为UT会以为联想网络都是如于亚非这样的人了)。
软件团队中还有善于拍马屁,自视甚高的人邱XX。此人也算是我三十几年来见识的极品之人了。这种人能长期在软件团队存在,并得到他的直接上司和研发总监的亲睐也算是一个奇迹了。想必也是承受了莫大的压力,还真佩服他的非凡的心理平衡能力。听说他在找以前离开的同事打听别的公司想跳槽,其实大可不必,对他来说在网络呆着是他最好的选择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我也成为流失的人的时候,留下了对组员的几分眷恋和惆怅,但对于公司,我选择离开依然是义无反顾。
近现代有学识的人可以分为三等。下者为学者,能够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并在某一领域中有所得,这不难,只有智商不低,有孜孜不倦的专注于求学,总能学有所成,院士,科学家颇有人在;中者为识者,此类人能够在学识中有所思考,博而专,于学问游刃有余,如让人敬重的钱钟书,季羡林;上者为思者,不但能够在浊浊尘世独善其身,还能够昂立于群,坚持真知灼见,威武而不屈之,称为思想之集大成者,如在文革中宣扬古罗马民主制度的顾准,在马列主义遍布神州,还不让共产主义研究进入的历史思想家陈寅恪。
虽然顾准,陈寅格恪另类的大家,但是给我很多思考。团队成员中努力的人不乏人在,凡是读过大学,都是智商不低的人。只要能够付出艰辛,都能够有所建树。但是在联想网络的大家庭中似乎太缺乏真正能够思考而又能把握全局的人才。在研发岗位上来看,某些位置,尤其是在技术总监这个岗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在公司内部出现能够把握战略方向的人。也许是因为脱胎于主板研发,缺乏电信背景,自然而然的在队伍的带领和人才的选拔上带有极大的局限性。网络要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使研发走向良性循环,人才是关键,但是重中之重还是要选一个懂得思考,有良好的电信背景,能够真正把握研发方向,能够锲而不舍的带领大家一直向前,而不是一味媚上的研发总监。
2.3 艰辛创业
2002-2003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创业的一年。其中的艰辛是以前从来没有体会的,同时也是在快乐和谐中度过的一年,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着网络的未来和希望。相信一起走过这段日子的朋友会怀念这段苦中作乐的日子。
这段日子是由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串起来的。
忘不了在产房门口焦急得等待老婆生小孩的焦急的心情,这时陈为汉的老婆也正好要生小孩,隔一阵就给他打个电话,问“生了吗”,产假一周,本应该在产房好好培培老婆,可是仅休了2天,就又无怨无悔得投入了工作岗位。现在想来真是愧对老婆和小孩。
不会忘记在襄樊11月的凛冽寒风中背着×××去重启交换机的几个不眠之夜,也不会忘记忍住牙齿疼肿,打完吊针马上赶车去上班的日子。
还忘不了憨厚,诚恳的张宪军,为了给大家讲好OSPF的基本原理,一直到半夜四点还在准备怎样将一个复杂的协议深入浅出的讲解清楚,一遍遍地试讲。很难想像以前曾近当过老师的他为了团队的建设竞付出如此艰辛的努力。张宪军是伴随公司成长的一名优秀员工,从开始的对TCP/IP一无所知到称为协议方面独挑重担的中坚,其成长是快速的,这与其付出的艰辛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后来邱讲OSPF的态度和效果,真是协议依旧,人却已去,遥遥无忆期了。
说起讲课,每一个成员都付出了努力,为了让大家能够听懂,我在给大家讲课前总要把老婆叫上,看我讲一次她是否能够听懂,希望团队力的成员能够真正接受和理解。记得小车第一次讲课时,记得那次是讲SNMP协议,虽然准备了很久,小车讲课时还是紧张得出了一身的大汗。经过这次的锻炼相信他成熟干练了许多。
还忘不了羽毛球场上大家挥汗厮杀的融洽,万德莱大厦中饭后休息时热火朝天的毽球比赛….
更不会忘记参加的记忆科技连续3年的周年庆典。
记忆科技3周年第一次大庆时,正是记忆网络刚刚成立的日子。新组建的团队,一群朝气蓬勃的iMaxNetworks的人,踌躇满志的一曲“祝福”让人迄今还言尤在耳。看着收进抽屉的当时记忆网络早期的唯一一张全体人员的合影,仍旧会被这群人的艰辛和意气风发所感动。
离去
3.1 混乱回归
回首2003-2004财年,可以算是回到联想后,体会到事态的炎凉,世事的沧桑的一年。03年当杨利强从北京开会回来,一切开始了变化。
03年,是按照协议联想收回记忆网络的一年。一切在暗中进行着。作为员工的我们如同黑暗中的羔羊,没有人知道收购的内幕,也没有人知道公司的前景。首先是总经理人事的变换。回归的路第一步就震动人心。
总经理换成老万了。
星期六正在加班时,杨利强从北京回来时,突然叫我和李军进会议室,他对我们宣布了这个消息。习惯了联想每年年初的突如其来的变化的我并没有感到震惊,但是多少还是觉得这样对杨利强不公平。
新的总经理是老万!
原来联想总部对于作为板卡中心总经理的老万与QDI总经理徐文革的矛盾早有察觉,采取了各打50大板的方法,都调离原岗位,同时由于老万对于北京联想研究院作为板卡中心的上级单位一直采取对立不合作的态度,因此促使总部决定将老万调离板卡中心,同时又由于网络总经理的杨利强是老万以前的下属,可能是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促使将老万调到了网络。
此时的杨利强明显感到了一丝颓丧和不满。他甚至告诉我们,他准备另起炉灶,自己成立DESIGN HOUSE性质的公司,从事交换机的研发。从杨利强的讲话中我看到了他的意气用事,但是他还不失光明磊落。更让我吃惊的是一两天后的李军找我的谈话。原来他也是早有打算!不过他的打算看来和杨利强相同,想在外面拉一些风险投资,然后几个人一起出去作。但是他对杨利强的能力感到怀疑,因此想背着杨利强拉几个人自己组建团队进行创业。按照他的想法,几个骨干一走,记忆网络就名存实亡了。有想法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有行动的人却没有!
12月,记忆网络在联想研发中心对门的万德莱四楼正式成立了。它的成立也标志着艰难创业的开始。
2.2 团队成员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总希望用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去影响别人,希望建立一支团结,积极,得到业界承认的素质一流的软件队伍。有人说我做到了,有人说我的管理方法是完全失败的。
我深深的热爱我的团队,努力去熟悉他们中每一个人,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每一个人。我知道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也希望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象我一样付出十二分的努力。直到我的离开,我知道我不会再领导一支这样的团队了。
在这个团队中,有陈为汉聪敏干练,彭兆华的严密,任向阳,汪旭明,小车的认真好学,张宪军的锲而不舍,也有陈宇的执著。更多的是各具性格,兢兢业业,是同事,又是朋友,依旧如上学时的同学般真诚相处的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普通通的人。
每一个成员的离开都让我伤心,因为他们也是团队中的精英。从最早的龙海,赵萌,到后来的刘雄文,汪旭明,任向阳。软件团队的流失率出奇的高,有离开继续深造的,但是有一半的人走进了UTSTARCOM的大门。当问他们为什么离开时,除了千差万别的个人原因便是说,在网络看不到前途!觉得研发的发展会越来越差。每一次成员的流失真的是公司的损失。占在总经理位置的领导者们不知道能不能看到这一点。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团队中也有水平不高的人但又自以为是的人离去,包括潘月霖和于亚非,尤其是于亚非,自视甚高,却从未自己解决过一个问题。他离去时有同事开玩笑般说,于亚非千万不要去UT(有谣传他跳槽去UT),否则以后大家想去都去不了了(因为UT会以为联想网络都是如于亚非这样的人了)。
软件团队中还有善于拍马屁,自视甚高的人邱XX。此人也算是我三十几年来见识的极品之人了。这种人能长期在软件团队存在,并得到他的直接上司和研发总监的亲睐也算是一个奇迹了。想必也是承受了莫大的压力,还真佩服他的非凡的心理平衡能力。听说他在找以前离开的同事打听别的公司想跳槽,其实大可不必,对他来说在网络呆着是他最好的选择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我也成为流失的人的时候,留下了对组员的几分眷恋和惆怅,但对于公司,我选择离开依然是义无反顾。
近现代有学识的人可以分为三等。下者为学者,能够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并在某一领域中有所得,这不难,只有智商不低,有孜孜不倦的专注于求学,总能学有所成,院士,科学家颇有人在;中者为识者,此类人能够在学识中有所思考,博而专,于学问游刃有余,如让人敬重的钱钟书,季羡林;上者为思者,不但能够在浊浊尘世独善其身,还能够昂立于群,坚持真知灼见,威武而不屈之,称为思想之集大成者,如在文革中宣扬古罗马民主制度的顾准,在马列主义遍布神州,还不让共产主义研究进入的历史思想家陈寅恪。
虽然顾准,陈寅格恪另类的大家,但是给我很多思考。团队成员中努力的人不乏人在,凡是读过大学,都是智商不低的人。只要能够付出艰辛,都能够有所建树。但是在联想网络的大家庭中似乎太缺乏真正能够思考而又能把握全局的人才。在研发岗位上来看,某些位置,尤其是在技术总监这个岗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在公司内部出现能够把握战略方向的人。也许是因为脱胎于主板研发,缺乏电信背景,自然而然的在队伍的带领和人才的选拔上带有极大的局限性。网络要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使研发走向良性循环,人才是关键,但是重中之重还是要选一个懂得思考,有良好的电信背景,能够真正把握研发方向,能够锲而不舍的带领大家一直向前,而不是一味媚上的研发总监。
2.3 艰辛创业
2002-2003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创业的一年。其中的艰辛是以前从来没有体会的,同时也是在快乐和谐中度过的一年,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着网络的未来和希望。相信一起走过这段日子的朋友会怀念这段苦中作乐的日子。
这段日子是由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串起来的。
忘不了在产房门口焦急得等待老婆生小孩的焦急的心情,这时陈为汉的老婆也正好要生小孩,隔一阵就给他打个电话,问“生了吗”,产假一周,本应该在产房好好培培老婆,可是仅休了2天,就又无怨无悔得投入了工作岗位。现在想来真是愧对老婆和小孩。
不会忘记在襄樊11月的凛冽寒风中背着×××去重启交换机的几个不眠之夜,也不会忘记忍住牙齿疼肿,打完吊针马上赶车去上班的日子。
还忘不了憨厚,诚恳的张宪军,为了给大家讲好OSPF的基本原理,一直到半夜四点还在准备怎样将一个复杂的协议深入浅出的讲解清楚,一遍遍地试讲。很难想像以前曾近当过老师的他为了团队的建设竞付出如此艰辛的努力。张宪军是伴随公司成长的一名优秀员工,从开始的对TCP/IP一无所知到称为协议方面独挑重担的中坚,其成长是快速的,这与其付出的艰辛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后来邱讲OSPF的态度和效果,真是协议依旧,人却已去,遥遥无忆期了。
说起讲课,每一个成员都付出了努力,为了让大家能够听懂,我在给大家讲课前总要把老婆叫上,看我讲一次她是否能够听懂,希望团队力的成员能够真正接受和理解。记得小车第一次讲课时,记得那次是讲SNMP协议,虽然准备了很久,小车讲课时还是紧张得出了一身的大汗。经过这次的锻炼相信他成熟干练了许多。
还忘不了羽毛球场上大家挥汗厮杀的融洽,万德莱大厦中饭后休息时热火朝天的毽球比赛….
更不会忘记参加的记忆科技连续3年的周年庆典。
记忆科技3周年第一次大庆时,正是记忆网络刚刚成立的日子。新组建的团队,一群朝气蓬勃的iMaxNetworks的人,踌躇满志的一曲“祝福”让人迄今还言尤在耳。看着收进抽屉的当时记忆网络早期的唯一一张全体人员的合影,仍旧会被这群人的艰辛和意气风发所感动。
离去
3.1 混乱回归
回首2003-2004财年,可以算是回到联想后,体会到事态的炎凉,世事的沧桑的一年。03年当杨利强从北京开会回来,一切开始了变化。
03年,是按照协议联想收回记忆网络的一年。一切在暗中进行着。作为员工的我们如同黑暗中的羔羊,没有人知道收购的内幕,也没有人知道公司的前景。首先是总经理人事的变换。回归的路第一步就震动人心。
总经理换成老万了。
星期六正在加班时,杨利强从北京回来时,突然叫我和李军进会议室,他对我们宣布了这个消息。习惯了联想每年年初的突如其来的变化的我并没有感到震惊,但是多少还是觉得这样对杨利强不公平。
新的总经理是老万!
原来联想总部对于作为板卡中心总经理的老万与QDI总经理徐文革的矛盾早有察觉,采取了各打50大板的方法,都调离原岗位,同时由于老万对于北京联想研究院作为板卡中心的上级单位一直采取对立不合作的态度,因此促使总部决定将老万调离板卡中心,同时又由于网络总经理的杨利强是老万以前的下属,可能是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促使将老万调到了网络。
此时的杨利强明显感到了一丝颓丧和不满。他甚至告诉我们,他准备另起炉灶,自己成立DESIGN HOUSE性质的公司,从事交换机的研发。从杨利强的讲话中我看到了他的意气用事,但是他还不失光明磊落。更让我吃惊的是一两天后的李军找我的谈话。原来他也是早有打算!不过他的打算看来和杨利强相同,想在外面拉一些风险投资,然后几个人一起出去作。但是他对杨利强的能力感到怀疑,因此想背着杨利强拉几个人自己组建团队进行创业。按照他的想法,几个骨干一走,记忆网络就名存实亡了。有想法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有行动的人却没有!
在大家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中记忆网络变成了联想网络。
当时最担心的是老万从板卡中心带来很多他的心腹。由于老万在板卡中心已经干了好几年了,早已经远离技术,听板卡中心的人说,围在他身旁的都是好吹牛,善拍马的人。如果他带来一批这样的人,会使网络本已经开始散乱的人心更加失望。
在复杂的心情中迎来了网络的回归,老万和杨利强轮流讲话,从杨利强的讲话中很多人读到了一丝无奈和不满。而老万也扮演了对领导安排无可奈何的角色。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变化。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IT企业中混口饭吃,要么学点东西,要么能够挣点钱,在哪里都一样,谁当领导都一样,甚至在哪一个公司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在混乱中,没有选择离去,在观望中,又走进了联想大楼!因为心中还有一丝幻想,有着对这座大楼的企盼。
3.2 黯然离开
在网络期间,曾经有那么多的期待,那么多的梦想,想不到的是它们一个个都化为了泡影。以为付出必然有收获;以为艰辛的努力必然有丰硕的成果;以为一群同心奋斗的人一心向前一定会闯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当看到联想网络变成任人唯亲,勾心斗角时,我伤心到了极点,因为我不习惯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更何况人还有多少时间能够浪费!我只有选择离开!
从联想脱离出来的会议还历历在目。领导承诺,当网络回归时,会请第三方评价网络价值几何,价值大于投资的部分,每一个创业员工都会收益。回归时,却全部变成了黑箱超作,我们几个创业者没有人知道联想用了多少钱买回网络,我们都成了路人,几年的辛勤劳作似乎变成了别人的嫁衣。
当第一次萌生去意时,杨利强当时还是记忆网络的总经理。他告诉我。回归后,李军会作副总,我会作技术总监。当时深恐自己技术背景相去甚远,但是想不道不到一周时间,杨利强自己的总经理位置都不保了。
老万上任还是采取他的拉拢一批人的做法,提议华中区的经理和我作高级经理,也许由于网络的兵少官多的原因,联想没有批准,不久就作罢了(这是经营管理处的经理正式告诉我的原因)。
在网络的最后一年,不但有来自领导的矛盾开始显现,来自以前同事的矛盾也开始出现,李军应该说是变化最大的一个;随着地位的变化,与人打交道的口气也出现了变化,从对杨利强的称呼从"杨大佬"到"杨利强",再到"老杨"。难怪硬件部自己的人都说李军的变化是最大的,对一手提拔他的杨利强都能这样。
从来没有想在官位上争取什么!但是却往往有人这样认为。在工作中,明显感到了来自李军的异乎寻常的对待,也许当时作为他的副手,他感到了我对他的威胁,以至于工作都较难开展下去。采取了公司同事的建议,和老万进行了一次谈话,划清了我的工作职责,此后也找李军谈了一次话,告诉他我无意跟他争什么,只希望有一个大家都和谐工作,努力向前的环境。
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记得在一次管理培训上,培训老师问大家以下几项哪一项大家觉得最重要。当提到上层领导的态度时候,李军举起了手,这多少显示了一个人的处事的态度。因为在这项中我选择了和同事和谐相处的氛围。也许这也注定了我和他会走不同的路。
老万对大家的承诺也不少,可能感觉到了回归前研发的意见较大,因此与研发开了一次通气会。针对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老万做出了回答。老万说会成立一个创业基金,以便奖励开始从联想出去,以及最早进入网络的创业人员。早就习惯了老万的这一套,他想在此关键时刻留住关键技术人员,以后到公司稳定时,他再也不会记起自己的话的。果然当我离开时,可能怕面对创业人员,老万甚至不愿意和我谈话。当时正值联想大规模裁员,有人向老万提出将我作为裁减人员,但是老万拒绝了,因为裁员补发的费用是网络自己的钱,老万怎么会舍得这些钱呢?老万甚至说,张宏伟以前从联想到网络时就拿过联想的钱,这次不行了。呵呵,想想,与这种老板共事,还有前途吗?不要说跟华为的任正非比(对待老员工,任可以算作非常不错了),就是相比杨利强对老部下的感情,老万都差得太远。也许在联想或者在联想深圳,比较注重派系或出生,我应该不算作万系的人吧,所以永远只能是从事基本研发的管理,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杨利强的离去并不出人意外,因为任何一个经历了这种变故的人都会选择离开,他的职务从总经理到副总经理,再到产品总监,作了倒两级跳。另一个人可能要算我了,从研发部副经理到软件处经理,再到软件一处经理。呵呵,也挺有趣。
选择离开时,有一个原因是杨利强离开他一手创办的联想网络后,进入了记忆科技控股的科迪亚(QDI)公司,担任主管研发的副总经理。此时他想进行SET-TOP(机顶盒)的开发。当时的既懂硬件知识,又熟悉FIRMWARE开发,还熟悉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人太少了,因此想到了我。我答应了他。但是由于收购QDI的记忆科技自己解散了网络事业部,从事机顶盒开发也称为了泡影。但是,一旦有了离开的念头,这种念头竟越来越强烈。
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以前在联想QDI时的经理王涛,此时极力鼓动我入伙,那是一个从事USB开发的公司,其老板蔡华波也是富有活力,踏实肯干的人。由于没有市场经验,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先从事市场方面的工作,再进行创业。
2004年3月11日提出了辞职的要求,老万批示3月18日离职!当提出了辞职要求后,竟感到了一身的轻松,感觉到了当初张宪军说辞职后一身轻松的感觉。遥想1998年4月13日进入联想QDI研发部时,六年的日子竟在弹指一挥间随风而逝,仿佛就在眼前。
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带入全球汽车工业中盈利最多的公司之一的前总载罗伯特在总结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的法则时曾说过,股票分析师所看重的对资金的严格控制并不能避免企业的超支和资金浪费,相反即会以不同方式给企业造成损失。当年他在福特欧洲公司工作时,曾眼看着一款车型慢慢失去市场,原因是公司的财务部门不同意投入少量资金改进该款车的音响系统。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联想网络却不幸走进了这样一个循环。其次,罗伯特还认为那些赚钱到钱的公司之所以赢利,通常是没有把赚钱当作企业根本目标。成功企业是那些充满热情、努力进取的企业,是那些把目光集中在如何调动消费者注意力并使他们购买产品的企业。在我离开时,公司已经激情不再,也许网络缺乏一位无私的立意高远的将才。
曾经和离开网络的朋友谈起网络。经过了一些岁月后,我可以说现在看来老万的思路也许是对的,因为作公司,市场永远是第一。而研发出生的很多成员,包括我自己也是学工科的,都会觉得研发很神圣,有些看不起市场的。但是在国外CEO 80%是作市场出生,或先作研发,再作市场。当初通讯行业的"巨大中华"何其强大,巨大一蹶不振了是因为公司大了内耗太大。而中华还能独领风骚,是因为这两个公司都有绝对的令人信服的核心。
在网络的总经理这个位置必需依靠市场。但是老万没有任正非的勇气和感召力,也就是说缺乏没有一呼百应的魄力和平易近人的亲和力。跟了他那么多年,感觉他是在技术方面能够专心致志,但是在管理方面是个内斗的老手,任人维亲。以至于从网络出来的研发人员谈起他时,会说对他到了解不多,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没有跟很多研发人员说过一句话,因此才使大家当初离开时觉得研发的发展会越来越差。同时虽然对一个公司来说市场很重要,但是联想到今天这个地位要突破就不能只靠市场了。也许他也受限于整个联想的发展思路吧。
当时最担心的是老万从板卡中心带来很多他的心腹。由于老万在板卡中心已经干了好几年了,早已经远离技术,听板卡中心的人说,围在他身旁的都是好吹牛,善拍马的人。如果他带来一批这样的人,会使网络本已经开始散乱的人心更加失望。
在复杂的心情中迎来了网络的回归,老万和杨利强轮流讲话,从杨利强的讲话中很多人读到了一丝无奈和不满。而老万也扮演了对领导安排无可奈何的角色。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变化。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IT企业中混口饭吃,要么学点东西,要么能够挣点钱,在哪里都一样,谁当领导都一样,甚至在哪一个公司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在混乱中,没有选择离去,在观望中,又走进了联想大楼!因为心中还有一丝幻想,有着对这座大楼的企盼。
3.2 黯然离开
在网络期间,曾经有那么多的期待,那么多的梦想,想不到的是它们一个个都化为了泡影。以为付出必然有收获;以为艰辛的努力必然有丰硕的成果;以为一群同心奋斗的人一心向前一定会闯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当看到联想网络变成任人唯亲,勾心斗角时,我伤心到了极点,因为我不习惯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更何况人还有多少时间能够浪费!我只有选择离开!
从联想脱离出来的会议还历历在目。领导承诺,当网络回归时,会请第三方评价网络价值几何,价值大于投资的部分,每一个创业员工都会收益。回归时,却全部变成了黑箱超作,我们几个创业者没有人知道联想用了多少钱买回网络,我们都成了路人,几年的辛勤劳作似乎变成了别人的嫁衣。
当第一次萌生去意时,杨利强当时还是记忆网络的总经理。他告诉我。回归后,李军会作副总,我会作技术总监。当时深恐自己技术背景相去甚远,但是想不道不到一周时间,杨利强自己的总经理位置都不保了。
老万上任还是采取他的拉拢一批人的做法,提议华中区的经理和我作高级经理,也许由于网络的兵少官多的原因,联想没有批准,不久就作罢了(这是经营管理处的经理正式告诉我的原因)。
在网络的最后一年,不但有来自领导的矛盾开始显现,来自以前同事的矛盾也开始出现,李军应该说是变化最大的一个;随着地位的变化,与人打交道的口气也出现了变化,从对杨利强的称呼从"杨大佬"到"杨利强",再到"老杨"。难怪硬件部自己的人都说李军的变化是最大的,对一手提拔他的杨利强都能这样。
从来没有想在官位上争取什么!但是却往往有人这样认为。在工作中,明显感到了来自李军的异乎寻常的对待,也许当时作为他的副手,他感到了我对他的威胁,以至于工作都较难开展下去。采取了公司同事的建议,和老万进行了一次谈话,划清了我的工作职责,此后也找李军谈了一次话,告诉他我无意跟他争什么,只希望有一个大家都和谐工作,努力向前的环境。
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记得在一次管理培训上,培训老师问大家以下几项哪一项大家觉得最重要。当提到上层领导的态度时候,李军举起了手,这多少显示了一个人的处事的态度。因为在这项中我选择了和同事和谐相处的氛围。也许这也注定了我和他会走不同的路。
老万对大家的承诺也不少,可能感觉到了回归前研发的意见较大,因此与研发开了一次通气会。针对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老万做出了回答。老万说会成立一个创业基金,以便奖励开始从联想出去,以及最早进入网络的创业人员。早就习惯了老万的这一套,他想在此关键时刻留住关键技术人员,以后到公司稳定时,他再也不会记起自己的话的。果然当我离开时,可能怕面对创业人员,老万甚至不愿意和我谈话。当时正值联想大规模裁员,有人向老万提出将我作为裁减人员,但是老万拒绝了,因为裁员补发的费用是网络自己的钱,老万怎么会舍得这些钱呢?老万甚至说,张宏伟以前从联想到网络时就拿过联想的钱,这次不行了。呵呵,想想,与这种老板共事,还有前途吗?不要说跟华为的任正非比(对待老员工,任可以算作非常不错了),就是相比杨利强对老部下的感情,老万都差得太远。也许在联想或者在联想深圳,比较注重派系或出生,我应该不算作万系的人吧,所以永远只能是从事基本研发的管理,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杨利强的离去并不出人意外,因为任何一个经历了这种变故的人都会选择离开,他的职务从总经理到副总经理,再到产品总监,作了倒两级跳。另一个人可能要算我了,从研发部副经理到软件处经理,再到软件一处经理。呵呵,也挺有趣。
选择离开时,有一个原因是杨利强离开他一手创办的联想网络后,进入了记忆科技控股的科迪亚(QDI)公司,担任主管研发的副总经理。此时他想进行SET-TOP(机顶盒)的开发。当时的既懂硬件知识,又熟悉FIRMWARE开发,还熟悉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人太少了,因此想到了我。我答应了他。但是由于收购QDI的记忆科技自己解散了网络事业部,从事机顶盒开发也称为了泡影。但是,一旦有了离开的念头,这种念头竟越来越强烈。
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以前在联想QDI时的经理王涛,此时极力鼓动我入伙,那是一个从事USB开发的公司,其老板蔡华波也是富有活力,踏实肯干的人。由于没有市场经验,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先从事市场方面的工作,再进行创业。
2004年3月11日提出了辞职的要求,老万批示3月18日离职!当提出了辞职要求后,竟感到了一身的轻松,感觉到了当初张宪军说辞职后一身轻松的感觉。遥想1998年4月13日进入联想QDI研发部时,六年的日子竟在弹指一挥间随风而逝,仿佛就在眼前。
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带入全球汽车工业中盈利最多的公司之一的前总载罗伯特在总结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的法则时曾说过,股票分析师所看重的对资金的严格控制并不能避免企业的超支和资金浪费,相反即会以不同方式给企业造成损失。当年他在福特欧洲公司工作时,曾眼看着一款车型慢慢失去市场,原因是公司的财务部门不同意投入少量资金改进该款车的音响系统。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联想网络却不幸走进了这样一个循环。其次,罗伯特还认为那些赚钱到钱的公司之所以赢利,通常是没有把赚钱当作企业根本目标。成功企业是那些充满热情、努力进取的企业,是那些把目光集中在如何调动消费者注意力并使他们购买产品的企业。在我离开时,公司已经激情不再,也许网络缺乏一位无私的立意高远的将才。
曾经和离开网络的朋友谈起网络。经过了一些岁月后,我可以说现在看来老万的思路也许是对的,因为作公司,市场永远是第一。而研发出生的很多成员,包括我自己也是学工科的,都会觉得研发很神圣,有些看不起市场的。但是在国外CEO 80%是作市场出生,或先作研发,再作市场。当初通讯行业的"巨大中华"何其强大,巨大一蹶不振了是因为公司大了内耗太大。而中华还能独领风骚,是因为这两个公司都有绝对的令人信服的核心。
在网络的总经理这个位置必需依靠市场。但是老万没有任正非的勇气和感召力,也就是说缺乏没有一呼百应的魄力和平易近人的亲和力。跟了他那么多年,感觉他是在技术方面能够专心致志,但是在管理方面是个内斗的老手,任人维亲。以至于从网络出来的研发人员谈起他时,会说对他到了解不多,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没有跟很多研发人员说过一句话,因此才使大家当初离开时觉得研发的发展会越来越差。同时虽然对一个公司来说市场很重要,但是联想到今天这个地位要突破就不能只靠市场了。也许他也受限于整个联想的发展思路吧。
3.3 回首往昔
正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说,事情发生的时候无论有多么震撼,回忆的时候总是那么轻描淡写。选择从头开始迈步时觉得如此重要和艰难。转眼半年多已经过去了,往事只能在记忆中想起,人和事就如过眼烟云,如人生中旅途的一个驿站,也如×××航程中的一个港口,很快就会在无意中擦肩而过。
有一天,在非洲静静的夜晚聆听肖邦的小夜曲时,竟发现它是如此的感人,从鲁宾斯基炫技般的手指间流淌出的音符竞能如此的沁人心脾,从灵魂深处用清凉的水一点一滴,从头到脚地使自己沐浴在这音乐的氛围中。忘记了这是在他乡,这时在异土。音乐和诗歌这两个人类最没有国界的最富有魅力的语言,真真正正让我觉得平平淡淡就是真。
酷爱旅游的我希望有一天自己的足迹能够走遍世界七大洲,走过了亚洲,欧洲,非洲,一年后也许将踏上美洲的土地,还有遥远的南美,澳洲和南极州。我希望一步步,一点点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仍然生活在贫穷和困顿中也在所不惜。因为有了丰富的经历和记忆,有了更多的值得用心去学习和了解的地方,在步入老年时,才会对自己说,生活中曾有如此多的闪光的亮点和回忆,那时一定没有了寂寞和孤独。因为在那里除了有中华秀丽的青山绿水,还有欧洲的古朴和华丽,非洲的与人和谐相处的大自然和数不清的就在眼前的斑马,角马和凶猛的雄狮,温和的大象,壮丽的乞力马扎罗。再就是每天都可见的蔚蓝,开阔的天空与迷人的晚霞。
对城市没有太多兴趣去欣赏,钢筋水泥的繁华不能给自己感动。因此才没有选择欧洲,来到了迷人的非洲,有人说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是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时日就可以办到的。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深入到了非洲深处,到过这个号称世界动物园的地方,领略了《走出非洲》作者KAREN笔下所描写的实实在在的土地,和居住在这里的黑皮肤的人们称为了朋友。用心去理解着他们的文化,欣赏着慷慨的造物者留给他们的如此美丽的Nature Beauty。
远离了世事的喧嚣,才使自己有时间静静地思考,这几年的时光带给了我什么,我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身本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惠能法师,凭着这一句偈语,成为了禅宗的六代祖师。离开网络时,被感动的不是神光大师的"天降红雪"般的坚贞和刚毅,而是惠能的天资般的顿悟,还有他的一句"非旗动,非风动,乃心动"语惊四座的独白。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南派禅宗的创始人。
希望这些有着深刻共鸣的话语能够成为在网络的艰辛度过的日日夜夜的最好注解,但是切实地知道自己永远也达不到那种"顿悟"的境界,只能在渐悟中,用时间来堆砌,从一步步脚印中来渐渐地自认为明白一些道理,也希望从一个个驿站或港口,能够汲取沉淀下来的东西。
Kenya Nakuru National Park Kenya Amboseli National Park
Uganda Ethebia National Park Kenya Windsar Golf Club
没有"今是而昨非"的感觉,也没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只感觉在艰辛中跋涉,离开了一个苦难,有进入另一个考验和折磨。"舍得,舍得"也许真的是有舍才会有得。即使这种得是如此微不足道,
网络是一个驿站,是一个港口,因为这是我人生足迹中重要的一步。
在非洲,认识了很多的人,各种肤色的人。在一个需要举家团聚的日子里,大家一起到一家中国开人的旅馆去吃饭。老板是77年进入大学的老知青,80年代出国闯荡,经历非常丰富,而又具有传奇色彩。从巴西,到美国,到澳洲,再到奥地利,取得过美国和奥地利的绿卡,但是最后夫妻二人背着包裹走进了肯尼亚,走进了非洲。他们的经历真的可以写一本书了。他说,有个朋友告诉他,当人临死时,能够数出5个一直甘苦与共的朋友就够了!我希望我能数出的朋友中能够有网络时期的朋友,这样我可以告诉自己,网络几年没有白过,没有蹉跎。
4.结语
挥挥手,作别西边的云彩。把希望注满胸膛,用失败炼就钢强。路,像一匹沿着12个月无限伸展的布,要用一步步坚实的脚印来一寸一寸地丈量。远方有永远编不完的梦,前行,朝着无悔的方向!
执迷不悔。
正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说,事情发生的时候无论有多么震撼,回忆的时候总是那么轻描淡写。选择从头开始迈步时觉得如此重要和艰难。转眼半年多已经过去了,往事只能在记忆中想起,人和事就如过眼烟云,如人生中旅途的一个驿站,也如×××航程中的一个港口,很快就会在无意中擦肩而过。
有一天,在非洲静静的夜晚聆听肖邦的小夜曲时,竟发现它是如此的感人,从鲁宾斯基炫技般的手指间流淌出的音符竞能如此的沁人心脾,从灵魂深处用清凉的水一点一滴,从头到脚地使自己沐浴在这音乐的氛围中。忘记了这是在他乡,这时在异土。音乐和诗歌这两个人类最没有国界的最富有魅力的语言,真真正正让我觉得平平淡淡就是真。
酷爱旅游的我希望有一天自己的足迹能够走遍世界七大洲,走过了亚洲,欧洲,非洲,一年后也许将踏上美洲的土地,还有遥远的南美,澳洲和南极州。我希望一步步,一点点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仍然生活在贫穷和困顿中也在所不惜。因为有了丰富的经历和记忆,有了更多的值得用心去学习和了解的地方,在步入老年时,才会对自己说,生活中曾有如此多的闪光的亮点和回忆,那时一定没有了寂寞和孤独。因为在那里除了有中华秀丽的青山绿水,还有欧洲的古朴和华丽,非洲的与人和谐相处的大自然和数不清的就在眼前的斑马,角马和凶猛的雄狮,温和的大象,壮丽的乞力马扎罗。再就是每天都可见的蔚蓝,开阔的天空与迷人的晚霞。
对城市没有太多兴趣去欣赏,钢筋水泥的繁华不能给自己感动。因此才没有选择欧洲,来到了迷人的非洲,有人说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是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时日就可以办到的。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深入到了非洲深处,到过这个号称世界动物园的地方,领略了《走出非洲》作者KAREN笔下所描写的实实在在的土地,和居住在这里的黑皮肤的人们称为了朋友。用心去理解着他们的文化,欣赏着慷慨的造物者留给他们的如此美丽的Nature Beauty。
远离了世事的喧嚣,才使自己有时间静静地思考,这几年的时光带给了我什么,我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身本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惠能法师,凭着这一句偈语,成为了禅宗的六代祖师。离开网络时,被感动的不是神光大师的"天降红雪"般的坚贞和刚毅,而是惠能的天资般的顿悟,还有他的一句"非旗动,非风动,乃心动"语惊四座的独白。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南派禅宗的创始人。
希望这些有着深刻共鸣的话语能够成为在网络的艰辛度过的日日夜夜的最好注解,但是切实地知道自己永远也达不到那种"顿悟"的境界,只能在渐悟中,用时间来堆砌,从一步步脚印中来渐渐地自认为明白一些道理,也希望从一个个驿站或港口,能够汲取沉淀下来的东西。
Kenya Nakuru National Park Kenya Amboseli National Park
Uganda Ethebia National Park Kenya Windsar Golf Club
没有"今是而昨非"的感觉,也没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只感觉在艰辛中跋涉,离开了一个苦难,有进入另一个考验和折磨。"舍得,舍得"也许真的是有舍才会有得。即使这种得是如此微不足道,
网络是一个驿站,是一个港口,因为这是我人生足迹中重要的一步。
在非洲,认识了很多的人,各种肤色的人。在一个需要举家团聚的日子里,大家一起到一家中国开人的旅馆去吃饭。老板是77年进入大学的老知青,80年代出国闯荡,经历非常丰富,而又具有传奇色彩。从巴西,到美国,到澳洲,再到奥地利,取得过美国和奥地利的绿卡,但是最后夫妻二人背着包裹走进了肯尼亚,走进了非洲。他们的经历真的可以写一本书了。他说,有个朋友告诉他,当人临死时,能够数出5个一直甘苦与共的朋友就够了!我希望我能数出的朋友中能够有网络时期的朋友,这样我可以告诉自己,网络几年没有白过,没有蹉跎。
4.结语
挥挥手,作别西边的云彩。把希望注满胸膛,用失败炼就钢强。路,像一匹沿着12个月无限伸展的布,要用一步步坚实的脚印来一寸一寸地丈量。远方有永远编不完的梦,前行,朝着无悔的方向!
执迷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