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尼罗河上的惨案》

再读《尼罗河上的惨案》_第1张图片


    小品文/PIXIU


  最近,再次读了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随喜欢的大侦探波洛一起,作了一趟抽丝拨茧、亲历破案过程的惊险之旅。小时候,曾看过电影,也听过它的广播剧,如今对故事情节差不多忘的一干二净了。这次,仔细读过文字后才觉得,书还是比电影好。这部小说不愧是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的经典之作,故事情节曲折、设局复杂、解迷精巧,结局又大出意料,字里行间处处显示出作者超乎常人的智慧、罪案设计上的独特构思和艺术魅力。

  其实,它不仅仅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更是一部充满爱恨情愁的悲剧故事。 金钱与爱情始终难以两全,应该保持善良纯真,还是转恶变坏,二者的矛盾是一个千百年来不老的话题。这个问题在阿加莎的笔下,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心痛和沉思。


  (一)拥有美貌,就不要拥有财富


  琳内特•里卫奇(女主角)真是惹人瞩目,人长得窈窈窕窕、华美典雅不说,继承的家族遗产甚为可观。在整个英国,她可以说是数一数二,名声大躁,是一位少有的、财富与美貌并存的典范。她天天开名车、住别墅,处处追求品味和品质。这不,眼下正准备扩大自己的王国,着手把沃德庄园周围近一半的乡民撵走,高价置地,推倒重建。她才20岁,就如此富有和能力非凡,真是让人艳羡。

  温德尔莎姆勋爵同样不逊色。从伊丽莎白时代起,他们家族就长期拥有查尔敦伯利庄园,庄园的历代女主人都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此刻,温德尔莎姆正在追求琳内特,如果她能够嫁过来,两家一旦结亲,不仅会带来丰盛的嫁妆,她还会升级为皇后,而不再是女王。

  勋爵的苦苦追求,会得如所愿吗?不错,您猜对了,他做了一场白日梦。琳内特并没有选择他,而是相中了一位穷小子。

  他的名字叫西蒙•多伊尔,人长得帅气单纯,总像孩子一样微笑着,虽然他刚刚失业,但全身洋溢着一股灿烂洒脱劲儿!杰姬(杰奎琳•德•贝尔福特)是琳内特多年的好友。她求琳内特答应,让西蒙•多伊尔来沃德庄园效劳。她把这个小伙子带来的那一刻,一种温暖甜蜜、令人陶醉的感觉就流遍了琳内特的全身。可惜,这个男孩和杰姬刚刚订婚,二人爱的如胶似漆。

  多伊尔没有什么财富,但实在是太引她喜欢了。怎么办?假如夺走好友的未婚夫,算错吗?琳内特的内心是如何打算的,没人能知道。

      爱就是飞蛾扑火,也是义无反顾。不久,琳内特就嫁给了西蒙•多伊尔。

      她是怎么把这个男孩弄到手的?也许是借助于容貌和财富,也许是耍了什么手段。这一点,只有杰姬心里最清楚。如今,这个可怜姑的娘绝望了,多伊尔抛弃了她,投入琳内特的怀抱,而她成了失败者。

  与之相反,西蒙•多伊尔和他的娇妻却是幸福满满。婚后没几天,二人就开启了蜜月之旅。此刻,一艘观光轮船正浮荡在埃及的尼罗河上。包括这对新婚夫妇在内,船上共有19位乘客。

  杰姬就在其中。要知道,她已经跟踪这对“狗男狗女”有几个月了,他们走到哪,她就偷偷跟到哪。这么做,不为别的,只为故意让他们难堪、不好过、不得安宁。因为自从感情受到刺激之后,杰姬没有一天是安宁的,甚至想到了死。试想,这样的事轮到任何人头上,又怎么能甘心?她身上天天藏着一把精巧的小手枪,说不定什么时候,她的忍耐就会爆发。

   “总有一天,我会用这把心爱的小枪抵着琳内特的脑袋,只要动一动手指就……”她这样歇斯底里的发着誓。

  除了上面的3位人物,游船上其它的16位旅客,我们稍后会一一介绍。因为不久他们就成了凶案的嫌疑对象。这条轮船浮行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尼罗河上,没有人上下船,本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然而竟连续发生了三起谋杀。

  女主角琳内特•里卫奇(多伊尔夫人)首当其冲。晚上,船在岸边停靠过夜。第二天早晨,女仆第一个发现,琳内特侧身躺在房间里,但头部被子弹击穿,头皮有烧焦的痕迹,神态平静没有挣扎的迹象,无疑她是在睡梦中被人谋杀的。凶手是摸黑潜进来的,案发时间大体在夜晚11:30-凌晨2:00之间。另有两个疑点是:放在床头桌上的、价值连城的珍珠项链,被人偷走。床头的白墙上还留下一个用血迹写出的大写字母J。这就是案发现场的情况。

  这么年轻美丽,又迷人的女士新婚没几天,却惨遭恶运,简直太可怕了,太可恶了。据说,她在生意场上结了不少仇敌,如今在情场上又多了一个敌人,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唉!拥有美貌,就不要拥有财富,天下没有十全十美!”同船的人一边为死者叹惜,一边在心里这么想着。

   案发当晚有什么异常情况吗?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天的情况。晚餐后,游玩了一整天的客人纷纷回房休息,杰姬在大厅里喝起了闷酒。她喝的酩酊大醉,骂骂咧咧,还时不时偷偷摸几下私藏的小手枪,咬牙切齿地诅咒着。她想当场大吵一架,无疑是对着在场的西蒙•多伊尔来的。

  西蒙•多伊尔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不顾对方的警告,想过来劝劝这位曾经的未婚妻,毕竟当初是他绝情地抛弃了她,心里是有愧的。

  然而,杰姬冲他开了枪。他的腿被子弹击中,如果不是躲闪及时,可能会搭上小命。杰姬当场吓傻,手枪落地。

  范索普先生和科妮丽亚小姐是现场唯有的目击者。他们把醉薰薰的杰姬强行弄回了房间,她仍旧又哭又闹。为防止意外,科妮丽亚小姐找来护士鲍尔斯小姐,让她照看了杰姬一个整夜。杰姬被打了一针份量很重的镇静吗啡,很难半夜醒来。

      紧接着,范索普先生又找来贝斯纳医生,把伤者弄到医生的房间,进行手术救助。西蒙•多伊尔腿部骨折,已经无法下地行走,弄不好可能一辈子残疾。因此,案发当晚,他们二人整夜未出房间。在此,需要交待的一个情况是:打伤曾经的未婚夫之后,杰姬害怕了,枪掉在地上,也许是因为自责和悔恨,她一脚把枪狠狠的踢到了长椅底下,人们根本看不见的地方。然而,等范索普先生安排好一切,返回来找枪时,发现它不易而飞。从他离开大厅到重新返回只隔了5分钟。拿走枪的人一定是偷听或者偷看了刚刚发生的事。这就是当晚的情况。

   琳内特半夜遇害,死亡的场面和杰姬经常诅咒的方式一样,子弹也与她那把嵌有珍珠的小枪口径一致。难道杰姬是凶手?可是她有不在场的证明。因为她身边整夜有人陪护着,怎么能够有机会行凶?再说,她会荒谬到把名字的首字母血书在现场,这不是太傻了吗?

  那么凶手到底是谁?准确说,是何时溜进琳内特的房间的?睡在隔壁的人难道没有听到枪响吗?血书的字母J,不就是杰姬名字的首字母吗?难道是死者试图告诉凶手的名字?

  大侦探波洛接手此案后,第一个反应就是:事情没那么简单!


   (二)在金钱面前,谁能不动心?


  瑞斯上校马上做了波洛的助理。他说,这条船上还藏着一个潜逃犯,就在同船的游客里,需要找出来,缉拿归案。他搭乘此船的目的就在于此。

      看来事情更复杂了,凶手只是单纯图财,还是兼有复仇之心?波洛想到了此前的那个担忧。

   前几天,在船上,琳内特曾私下向波洛求助过,说她感到很危险,总有一个幽灵一样的东西缠着她,这个幽灵就是杰姬带来的,但又不是一个人,四周全是敌人。为此,波洛还试探过杰姬的想法,劝她放弃感情失败带来的坏影响,结果发现这个姑娘根本不买帐。为此,他有一个预感,假如杰姬不能及时认情形势,承认现实,想通想开了,邪恶的根苗就可能在她的心底生根发芽……

  当然,从情理上看,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再明显不过了,根源全怪琳内特。那天,波洛还严正责备过这位美丽富有、凡事依着自己的性子、从没受过挫折的年轻夫人。他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在教堂那些大声朗读的《圣经》章节里,有一个关于大卫王的故事。一个拥有很多羊群的富人和一个只有一只羔羊的穷人――富人是如何抢走了那个穷人唯一的羔羊,这就是事情的经过……就算你曾经犹豫过,可是没有住手。你伸出了摩掌,像那个富人一样,夺走了那个可怜的穷人唯一的羔羊!夺走那个可怜的穷人唯一的羔羊的人是谁?就是你自己。”

  这次谈话不久,发生了一个意外。有人从峭壁上推下一块大石头,想杀死琳内特,幸亏她躲了过去。没有想到,如今波洛的担忧成了事实,琳内特被人谋杀。

      调查很快全面展开。毫无疑问,应该从船上的乘客开始审问,一个也不能被放过。波洛、瑞斯上校找来每一个人作了单独的审问、了解案发当晚11:30-2:00之间的情况。最后,波洛作出判断:丢失的珍珠项链仍然在凶手身上,只要查明项链的下落,案件就会有新突破。

    紧接着,所有人又被集中到餐厅里,他们宣布一会儿将对餐厅里的每个人现场搜身。这是个突然袭击般的搜查。

      听到这个消息,鲍尔斯小姐(佣人、护士)马上受不了了,主动跑出餐厅,把项链交出。她说:“项链从我的主人范•斯凯勒小姐的包里找到的,她有偷窃癖。为了一位女士的尊严和家族的丑闻不被外露,我不好公开这个秘密。另外我申明,早晨我是想把它偷偷送还的,不想房间里出了凶案。我绝对可以担保她不是凶手,这位老小姐连只苍蝇都不会伤害。”她说的这一切可信吗?假如真是范•斯凯勒小姐偷了项链,她进房间时,琳内特已经遇害,还是处于熟睡中?她可能为了珠宝而杀人吗?

     考虑鲍尔斯小姐的请求后,波洛和上校假装还没有找到项链,乘机偷偷把每一个人的房间翻了一个遍,却毫无收获。

  调查仍在深入,但黑暗总是与光明相伴,正因为如此,光明不及之处便是黑暗得以存在的角落,而所有的谋杀除了图财,又或多或少离不开情仇的成份。这就是波洛的经验。

  案件在迷雾中有了一丝光亮。琳内特的女仆(露易丝•布尔热)知道了凶手是谁。不曾想,这点微弱的光明之火很快熄灭了,因为她马上成了第二个受害者。她死在了自己的房间里,时间是光天化日的中午,凶器为一把手术刀。贝斯纳医生的手术刀少了一把。死者的手中还握着1000法郎纸币的一角。波洛和瑞斯上校确认,女仆发现了凶手的身份,去勒索并做了交易。刚拿到钱,她就被谋杀。

  紧接着,作家奥本特夫人急匆匆跑来。她依据作家特有的观察能力和推证水平,声承已经知道了凶手的名字?刚要开口,身后就传来一声枪响,随及她倒在侦探波洛面前。 不到一天功夫,船上接连发生三起凶案,凶手太嚣张了,不是吗?


再读《尼罗河上的惨案》_第2张图片


   船在返回途中,古老的尼罗河在平静的流淌,没有人上船下船,然而凶手就在船上,就在身边,到底是谁呢?


    (三)同在一条船,心思各不同


  由于本案涉及的人物比较多,为了更好地理情关系,我们有必要看一下船上的乘客名单、身份、所住的房间以及审讯期间存在的疑点。下面,我们以船舱号为序,给予逐一分析:


再读《尼罗河上的惨案》_第3张图片


  22号:范索普先生,是女主角(26号)的英国律师。旅行期间,他基本不说话,但听得很用心,因为他并非一个游山玩水的闲散人。来埃及之前,他已经得知雇主琳内特(26号)突然结婚。他的叔叔下达了命令:“马上到埃及,必要时釆取行动,不用请示我。”他要釆取的行动是什么,难道是谋杀?他的证词是,怀疑女主角的美国财产托管人安德鲁•彭宁顿(38号)挪有了受托的财产,陷入危机无法自救。当听说琳内特结婚后,怕事情坏露而急着赶到埃及,因为婚后或者琳内特明年7月满21岁时,她有权自行管理财产。范索普先生的怀疑可信吗?彭宁顿是凶手吗?另外,范索普先生说,案发当晚听到了船舷右侧有类似溅水的声音。

  23-24号:蒂姆•阿勒顿和阿勒顿夫人是母子关系,他们是来埃及旅游的。不过,蒂姆•阿勒顿(24号)的远房表妹叫乔安娜•伍思德小姐。乔安娜是琳内特(26号)的好友。在琳内特结婚前,乔安娜还借戴过她的珍珠项链呢。难道阿勒顿母子就是凶手?他们是为这串价值连城的珍珠项链而来?无论如何,他们都不能不说和死者一点干系都没有。

      蒂姆•阿勒顿说,案发当晚,他听到了开软木塞的声音,也许那就是枪声。

  25号:男主角西蒙•多伊尔先生,他是女主角(26号)的丈夫,前女友杰姬(40号)的未婚夫。他早先住在妻子的隔壁,案发当晚,因为被醉酒的杰姬失手打伤,从此就与贝斯纳医生(36号)住在一起,他本人的房间一直空着。他是凶手吗?从动机上说有可能,因为妻子一旦逝去,巨额财产将归他所有。但别忘了两点:他伤的不轻,无法下地行走;他一直由医生陪护着,除非医生离开过,他忍痛爬出房间,然后……然而证据在哪里?

   26号:琳内特•里卫奇(多伊尔夫人)是本案的女主角,第一个受害者。她被人在睡梦中枪杀,珍珠项链被盗。

  28号:范•斯凯勒(玛丽)小姐,从美国来埃及旅游的贵族老太太,带了两位家人:一位是表妹科妮丽亚•罗布森小姐(41号,穷亲戚),另一位是鲍尔斯小姐(佣人、护士)。

      范•斯凯勒小姐的证词是,她睡觉很轻,模糊中感觉到隔壁的房间有人,又听到了船右侧有溅水的声音。事实上,她说了假话,她有点耳聋。不过,有一点可以相信:她醒来后,确实从玻璃外看到罗莎丽•奥本特小姐(35号)站在船边,向河里扔什么东西。床上的小钟表明时间是晚上1:10。

      难道是凶手行凶后,把枪扔到船外面的水里?据此,波洛立即派人打捞,结果找到一个水淋淋的丝绒团成的小包,里面有一把精致的小手枪。手枪是杰姬的,子弹夹里刚好用过2颗子弹,而天鹅绒披肩正是范•斯凯勒小姐本人的,在案发当天,她的披肩突然失踪,估计是被用于手枪消声了。这难道不是说明凶手早有预谋吗?

  30号:大侦探波洛,来尼罗河旅游,恰遇凶案,义不容辞接手此案。

  32号:瑞斯上校,为追捕一名逃犯而登上尼罗河的游船,案发后作了波洛的助手。案发当晚,他似乎也听到了溅水声。

  33号:鲍尔斯小姐,是范•斯凯勒小姐(28号)的佣人。丢失的项链藏在她的小包里,到底是她偷的,还是如她所言是主人范•斯凯勒小姐偷的,她们有可能是合谋吗?

  34号:奥本特夫人(作家),携女儿一同来埃及旅游,她有嗜酒好。发现了凶手是谁之后,未等说出,就成了第三个受害者。很显然,她本人不是凶手。

  35号:罗莎丽•奥本特小姐,是奥本特夫人(34)的女儿。她承认在案发时间段内,确实曾向河里扔过东西。那么,她扔的是包了围巾的手枪,还是母亲背地里喝的酒?

  36号:贝斯纳医生,他尤其看重自己的名誉,因为林内特曾在船上侮辱了他的职业道德,所以对她怀恨在心。

  38号:安德鲁•彭宁顿,是女主角的美国财产托管人。与琳内特的父亲是非常亲近的朋友。琳内特结婚后,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彭宁顿。收到信件后,他马上赶往埃及。然而,在审讯中他隐瞒了事实,说他是在尼罗河巧遇琳内特的。在旅行途中,他还急于让琳内特签署许多协议,然而这位精明的年轻夫人非要逐页看过才会签字,彭宁顿只好暂时作罢。厚厚的几十份协议在哪里?里面到底说了什么内容?目前已无法知晓,因为协议已被他全部烧毁。难道这位“安德鲁叔叔”真有什么事情怕败露而动了歹念?

  40号:杰姬(杰奎琳•德•贝尔福特),是西蒙•多伊尔曾经的未婚妻,女主角的好友。后因爱情挫败,对琳内特怀恨在心。

  41号:科妮丽亚•罗布森小姐,是范•斯凯勒小姐(28号)的表妹,埃及旅游的同行者。

   除了上述人物外,住在甲板下层的嫌疑人还有四位:

  1、琳内特的女仆(露易丝•布尔热):她是第二个受害者。案发后的早晨,第一个发现女主人遇害的人。

  2、船员弗利德伍德:与琳内特的前一个女仆(玛丽)相爱,二人准备结婚。而女主人琳内特及时给予了阻止,因为她了解到这个黑人已有妻室。为此,这个重婚未遂犯成了琳内特的仇敌,一方面非常痛恨这个浑身珠光宝气、到处多管闲事、作威作福的女人,她破坏了他即将到来的幸福。另一方面在琳内特的父亲活着时,他们父辈两家是多年的商业仇敌。三起凶杀案,与这个船员有关吗?是不是他先谋杀了仇敌,然后又把试图揭示真相的另外两人杀害,有这种可能吗?

  3、理查蒂先生:考古学家,住在甲板下层,他听到了很强的溅水声,就在船舷右侧。他是瑞斯上校暗地里要追捕的杀人犯、同时也是三起案件的凶手吗?

      4、弗格森先生:社会主义激进分子,言语刻薄,行为乖张,易于激动,与别人格格不入,对船员弗利德伍德很坦护,难道他才是幕后真凶?

  从上面的人物关系及存在的疑点看,同船的19个人里,去掉两位侦探(波洛和瑞斯上校)、三位死者(琳内特、女仆、作家奥本特夫人),嫌疑人为14个。如果再扣除两个有不在场证明的人(杰姬、受伤的西蒙•多伊尔),凶手可能就在剩下的12个人里。 凶手到底是谁?凶手和瑞斯上校要追捕的逃犯是同一个人吗?这一切就是侦探女王阿加莎设计的罪案故事,以及它留给我们的悬念。


再读《尼罗河上的惨案》_第4张图片
侦探波洛


    (四)思考与感慨


  真正的凶手到底是谁,我们不想透露。在此,只想说说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思考与感慨,以结束本文。

  埃及,尼罗河,神秘而古老的非洲文明,梦中都在向往的异域风情,这一切本应是人们享受和探究大自然与人类文明共通共存的理想之所。然而,一条浮荡在美丽的尼罗河上的游船,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竟然连续发生了三起谋杀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贪婪、自私的基因历经万亿年的进化,非但没有在人类的身上消除,反而进化的更强、更隐蔽隐秘了。罪恶总是与善良作对,丑陋总是把美好玷污,它们占居上锋之后,往往还要自鸣得意,到什么时候人类的内心能够不生罪恶、不那么丑陋呀?这也许是作者通过小说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思考。

  与广阔的大千世界比起来,一只游船,小的可以视而不见。然而,大千世界总是存在许多未知的东西,这个小小的封闲空间同样存在许多迷一样东西,让人不可回避,不可理解,比如罪案以及与它相伴的贪婪。美丽的尼罗河上的、这只小小的游船就是花花世界的缩影、人性善恶的演泽场。这也许是阿加莎小说要告诉我们的第二个道理。

      一只游船,十几位乘客,他们看视陌生,背后却可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在一条船上,命运系在一起的人,心思却各不相同。有的人纯粹为欣赏尼罗河风光而来,有的人却为了某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来。但是,每一次相遇都并非像表面上不期而遇那么简单。因为在这两类人中,前者占的比重太少了,后者才是他们外表光鲜下隐藏的天性。

  女主角琳内特虽然年轻富有、美艳绝伦,然而容貌和财富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永久的幸福。她发生的意外,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定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那些痛恨、羡慕、嫉妒的人心里,觉得她罪有应得,总有人见不得身边的人超过自己太多。而她本人又忘记了千百年来的道德告诫,玷污了朋友间纯洁的友谊,以为拥有财富就可呼风唤雨。因而,这个人物是可鉴却不可同情的。

  琳内特的女仆是第二个受害者,她本已发现凶手是谁,却没有及时揭露,反而用作要狭和勒索对方的筹码。为了金钱,她忘记了正义,付出的代价就是宝贵的生命。从这一点来看,她的行为与第三位受害者(女作家奥本特夫人)比起来,她又死有余辜。

  人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奥本特夫人通过细心的观察和严密的推断,发现了真凶。在真相面前,坚持了正义,因而她是受人敬佩尊重、又婉惜的。这也许是阿加莎小说要告诉我们的第三个道理。

  有人会问,读侦探小说到底有什么好处?我觉得,它们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提高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获得解迷的乐趣。然而,这仅仅是最基础的目的。通过阅读小说,让我们从中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不应该有的?怎么自爱,又怎么去爱别人?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侦探小说可以分出很多流派。第一、本格推理:以逻辑至上、推理解谜为主,又可称为正宗、正统、古典派或传统派,只可满足以解谜为乐趣的读者。代表:奎因(英国)的《希腊棺材之谜》,江户川乱步(日本)的《心理测验》。第二、悬疑派(变格派):注重营造诡谲的气氛,谜团通常极具惊奇性,多描写科学幻想、变态心理,或为异想天开的构想。它和本格派一样,均着重于出人意表的故事情节。代表:横沟正史(日本)的《犬神家族》。第三、社会派的侦探小说:它的风格就完成不同,除了以惊险离奇的情节与耐人寻味的诡计吸引人之外,往往十分注重写实。作家大都把探索的情节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展开,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或者人性的描绘与剖析,以反映各种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代表:松本清张(日本)的《砂器》。第四、硬汉派:是一种因“反传统侦探小说”的形式而演变出的风格,主要以描写艰苦的环境和打斗的场面来赢得读者的喜爱。常见的法律派、谍战派小说均属于这个类别。它们除了具有一般侦探小说的共同点之外,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故事贴近现实,反映了较广泛的社会生活。通过树立嫉恶如仇、胆识过人的硬汉形象而弘扬正义之道。代表:达希尔(美国)的《马耳他黑鹰》

  其实,这些流派如何来划分,并非重要。我觉得,评判一部侦探小说好不好的关健是,看它的灵魂。看它是不是在弃恶扬善,传递着一种有益个人、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精神能量,是不是能让人从中受到启发、警示与思考?

  西方侦探小说的创始人一般都公认是19世纪的美国作家爱伦·坡,随后经英国的柯南·道尔、多萝西·赛耶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作家的仿效推进,使侦探小说成为一种流行的通俗文学。《尼罗河上的惨案》是19世纪初的作品,当时正处于古典侦探小说兴起的时代。它虽属以推理解谜为主,但没有脱离社会生活。作者在故事中穿插了埃及文化与尼罗河风光的描写,融入了许多社会现实、关于人生人性方面的内容,为作品注入了生命。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反映爱情与人生的悲剧。这个故事让人感觉不是虚幻的,仿佛就发生的身边。大结局时善恶两方面的对比极为强烈,流露出一种金钱扭曲婚姻、人生、人性的悲壮感。这也许是它成为世界侦探小说的经典代表、并能够流芳后世的核心所在。

  一个人即使没有财富,也可以拥有幸福,因为幸福与金钱、物质并不是成正比的;一个人即使没有美貌,也可以拥有爱情,因为爱情与美丽不是划等号的。贫穷、不美、普通、不富,不代表就没有获得幸福和爱情的权利。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让金钱迷惑了双眼,侵蚀了内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失去良知和正义。也许这才是小说的灵魂,才是享誉世界的侦探小说女王试图通过她的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道理。

  最后,让我们向伟大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感谢她写出如此精彩绝伦的作品!


再读《尼罗河上的惨案》_第5张图片
阿加莎•克里斯蒂




书籍《尼罗河上的惨案》: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张乐敬译,新星出版社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由约翰•古勒米执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尼罗河上的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