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札记

       在图书馆读到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第10章《阅读,不可不说的秘密》。这章是回到“读者保存读书札记”的年代,以《杰弗里马登的笔记本》为例,描述过去读者的读书札记对于我们的研究文化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分析了现代学者对于古人读书札记的分析方法。

        所谓的读书札记,是在阅读(尤以纸质文本)的过程时记录书籍对于阅读者勾起的种种思想并进行记录。因而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纸质文本上进行旁注、批示,另一种是另在自己的本子上摘抄文本中与阅读者头脑思想或处境有所共鸣的词句。文章中主要以后者为主,而我想谈谈的也是后者。

      在阅读(不仅仅指一本书,而是指阅读者的整个阅读期阅读的所有文本)的同时也进行了另一个空白文本的创造,因而在另一个文本中记录了阅读者在不同的时期内的依照自身的思维选择了摘抄的内容,这些内容显现了阅读者的变动或者一以贯之的取向,而摘抄的内容本身以及摘抄者的选择意义都是对个人以及社会的某种程度上的回应,这种回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的知识记录。

       这是因为,心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绪下会选择表达其存在状态的反映。缺失童年的人会渴望关注历史,因为两者都是属于“不在场的缺失的记忆”,沉默的心灵会比较关注于缓慢的、谨慎的长篇文体,因为沉默就是一种放置在心灵之上若有若无的重量。激昂的情绪会选择生命的运动,因为其中充满解脱束缚的畅快感。所有种种关于心灵的选择在面对阅读的不同文本进行了阅读者与作者的相互理解和梳理,而在这之外,是阅读者为了了理解整体的世界而不断地努力,也就形成了一本包含着自己个性的读书札记,一本充满了自身精神探索的诸多闪光的思想之书。

        我们现在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逐渐成为了一种风潮,而在进行电子阅读的过程中所记录的读书札记(例如每一条读书札记的微博)依托于可视化数据技术也会给我们展现属于我们自身变动的思想史。在这过程中,不管是哪一种载体,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札记的形式并没有变化并一直对我们有所助益。

       可问题是:我们“斤斤计较”于纸质书那种笔头接触纸张的顿涩感、手指手臂在纸上滑动的触摸感是如此古老而生活活泼的感觉记忆。依我之见,我更赞同于纸质的读书札记,因为它有“烟火气”。

     另一方面,现实状况有所不同。我们这一代人,居住在互联网和后现代土壤的90后人,被自身成长的种种因素分割了,其中也包括不断生产的过度的信息对我们注意力的分割。过于关注现实本身让我们并不总是忠实于我们的心灵,换种角度来讲,不够忠实于我们的心灵写下的“文字”(这文字本身是历史和思维的片段),我们经常觉得我们是“分裂”的,现实是“荒谬的重负”。我们,处于一个不断被分割的世界,整体的活泼泼地万物相连的世界已经离我们而去。

      这种“离去”留下的问题和沉重的现实在我的理解中是在提醒我们:构建一座自身思想的建筑物。我们对此应当做【行】与【思】的准备,一方面是以责任感直面现实本身,另一方面是在构筑自身思想的建筑中反思自身。

写到此处想起在某集《福尔摩斯》为在解读案件的关键时刻聚精会神地在自身的“思维殿堂”中寻找关键信息的画面,这个画面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同样,福尔摩斯构筑了相当精巧而卓有效率的信息建筑物。

    总而言之,读书札记的目的是:记录所遇见的事物、探索内在共鸣起念处、为了理解整体的世界而不断地进行努力。

       为了理解世界,为了理解自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