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打来电话,告知父亲前段时间住院了,身体不是太好,我二话不说,立即订了回家的高铁票,想休几天年假好好陪陪父母。
今年湖北洪灾,最近又是高温,这么恶劣的天气,已是六十出头年纪的父亲,身体素质本来欠佳,肯定是扛不住的。
父亲出院第二天,就去上班了,怎么劝都不听。
白天只有我和母亲在家,我几乎谢绝了一切聚会活动,就想宅在家陪陪母亲说话,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她洗衣服,我就擦桌子,她炒菜,我就站在旁边看,她去楼下晒被子,我也穿着拖鞋跟着去,中午两个人坐在茶几边上吃着很地道的家常菜,聊着老人和孩子,晚上父亲下班回来了,会多添一双碗筷,我会给他们播放孩子的视频,看孩子的照片,看他们哈哈大笑,饭后有空时,我会挽着他们的胳膊,一起到附近新开的万达广场散步,感受着一年难得一次与父母近距离的接触。
工作和结婚后,我每年只有一次回家的机会,时间很短,也很珍惜,总是三五天就要匆匆离开。貌似还没尝够家庭的余温,就要告别。母亲总会趁我在家的日子,恨不得把所有我爱吃的菜都做出来端上桌,弥补我在大城市感受不到的遗憾,她知道我有自己的小家庭,有工作,有生活,她不能留我在家呆多几天的,唯一能做的只有让我吃好、喝好、睡好,再往我的行李箱里塞满一堆亲手做的家乡美食,有鱼、有香肠,有腊肉,有洗好的水果和路上吃的点心,想得万分周到,仿佛这样她才安心。
回来的第一个晚上,母亲非要为我烧艾叶水给我洗澡祛湿,被我拦住了。我告诉母亲不要太操劳了,我有手有脚,唯独没有公主病,要干什么自己动手就行了,千万不要为我做这做那的,母亲同意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又推开房间的门叮嘱我空调别开得太凉了,记得把被子盖在腰上,她非要安顿好一切,才能去睡觉,明知道我已经不是孩子了,却还是把我当成孩子一样看待。
早上醒来的时候,母亲已经买菜回来,给我做早餐,烧开水。
家里没有网络,我打开手机处理工作接电话的时候,母亲则会轻轻地把门关上,中途我去洗手间经过客厅的时候,母亲已经洗好了葡萄放在茶几上,茶杯里的水也倒满了,她坐在小板凳上认真地摘菜,为下顿饭做准备,既没有影响我处理事情,也没有影响她自己的安排,很自然地做着一切,这样挺好。
家乡这几年发展很快,建了很多高端社区和楼盘,连万达都入驻了,我们住的这个片区很繁华,出门交通便利,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每天天还没亮,楼下车水马龙声不觉于耳,少了往年的那种安静,总有一丝喧嚣在其中。
它虽没有大城市处处高楼耸立,道路也不及大城市的二分之一宽,正在扩建和改造的市政工程让路面上尘土飞扬,给行人造成一定的行走障碍,即便我一年才回来一次,也能迅速适应这里正在变化的一切。家,根置于内心,从不曾改变。
长这么大,去过的城市和景点不算多,也不算少,至少每年会去游玩一次,但每去一个地方,呆几天就想回去,哪怕景色再怡人,美食再诱人,总觉得只不过是那个风景区的过客而已,只有回到我曾经生活了十八年的这座三线小城市,才没有离开的想法,哪怕天天吃着粗茶淡饭,也从未觉得索然无味。
念家,是一种情怀,回家,是一种梦想,每个人都有。
情怀,是从离家的时候产生的;梦想,是在回家的那一刻实现的。
多年前那首《常回家看看》,唱哭了很多人,尤其是常年在外的打拼族。每个人在外或多或少都会伪装坚强,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而一旦回到家中,每一根神经都变得异常兴奋,也会自然放松,少有的安全感瞬间陡升,幸福感瞬间爆棚。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越来越多怀揣着梦想的人,在实现所谓的财富自由后,不是选择过度挥霍,而是要找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一个相对安静的城市生活,或者是回到家乡找一个环境相对优美的地方度过余生。原来那些功成名就后的人物,不是谁都衷爱繁华,而是有部分人更愿意让自己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中,过得更有质感,不需要喧嚣。
如果说有条路是我最想走的,那一定是回家的路,只要想起来,就有义无反顾的冲动。
不止是家里有百吃不腻的菜肴,而是有爸,有妈,还有爱,陪伴在他们身边刷刷筷子洗洗碗,说说话,听着锅碗瓢盆的交响乐,也是人间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