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读书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摘录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摘录


1944年,从事神经病症和精神病的治疗的弗兰克和妻子一同被送往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不久其母亲,也被送至此并死于该地毒气室。后又辗转至德国考夫囹集中营、图克海姆集中营。
他的母亲和兄弟,在1944年被纳粹残酷地杀害。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则于纳粹投降前,死于德国伯根-拜尔森集中营。

1945年4月27 日,他被美国陆军解救。
出狱后的弗兰克,以自己的心理学专业背景,结合在集中营里的生活感悟,写下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
作者弗兰克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

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我认识的一些成功人士一退休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工作使他们的生活有意义,甚至还成为唯一赋予他们生活意义的事,一旦没了工作,他们便日复一日地呆坐在家中,因“无所事事”而愁眉苦脸。

生活是充满意义的,人们要摈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
生活是有终极目的存在的。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
我们这种人之所以能够活存活,纯属幸运和上天的庇护。不管你怎么说,我们当中最优秀的,却没有我们这么幸运。

  • 经历过冷落苦难危险生死的人才会深刻理解。

这些幸存者场所,我们不喜欢谈论我们的过去,对于经历过这场噩梦的人来说,所有的解释都是多余的,而对于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说,他们不会理解我们过去的感受,也不会理解我们现在的感觉。
有时在提及自己过去的经历时,人们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 成功之后人们才会是当初的困难为玩笑,正如走上高山之巅之后才有勇气资格,笑看当初深陷泥潭时的窘迫,超越过去才能超越自我。

每当看到遇有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就不可能再挽回。

  • 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从抽烟的细节里就能了解到问题学生抽烟,也有这样的倾向。

天生乐观的我,乐观情绪经常主宰着我的情感,连最绝望时也是如此,常常想,这些囚徒看起来身体健康,情绪高昂,还时常笑哈哈的,说不定我也能获得他们这样好的待遇呢。
等待淋浴时赤条条的身体,使我们意识到,除了赤裸的身体,如今我们真的是一无所有。
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脱离了周遭的客观环境,这完全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
每当睡意醒来,我们便可以在几个小时里忘却痛苦,解脱自己。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托斯托耶夫斯基,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肯定会回答,是的,人可以喜欢任何事物,但请不要问我们是如何习惯的。

尽管做出自杀的决定一点也不难,但自杀没有任何意义。

在极端的情况下放弃生命,不对生活抱有任何希望,就是放弃生活的意义,自杀是非常轻而易举的选择,但如此,轻视生命放弃一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也应该去寻找有意义的生活。

莱辛曾经说过:有些东西能使你失去理智或变得一无所有,知道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是囚徒第二阶段心理反应的表现,这些症状最终会使他们的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才能真正的保护自己。

对待酷刑折磨,严峻的环境下,表现出必要的冷漠,是对自我的保护,问题学生。多重打压之下,表现出的玩世不恭,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那一刻我强烈意识到不管梦有多恐怖,也比集中营的现实状况要好得多,而我如果那样做,只会让他从恐怖的梦境回到比梦境更恐怖的现实之中。

你恐怖的梦,对比更恐怖的现实,极写现实集中营的残酷。

没有这些经历的人是无法想象,忍饥挨饿着曾经历的灵与肉的冲突。

我明显感觉自己是在用阴间人的眼光看我童年生活的街道,广场和房屋,俯瞰着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城市。

这是作者某一次经过自己童年书记的街道似的,心情用一种极端悲观的,冷漠的眼神看曾经充满快乐的童年的街道和广场,居然感到了毛骨悚然,这是环境使然,更是心静使然。

为了避免昏迷,我也和其他人一样,尽量在夜里保持清醒,我需要在脑海里用几个钟头,组织语言,重新构思,我在奥斯维辛传染病房里丢失的手稿,或者干脆用速记法在小纸片上记下关键词。
为了保持清醒作者用脑剧烈的思想活动战胜身体的极端匮乏。

在集中营里人的身体和思想由于受到压迫而处于原始状态,在深化,但深化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可能的,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且比较敏感的人在这里会承受更多痛苦,他们身体也会更弱,但对内心的伤害相应也会少许多。他们能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成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集中营中,身体羸弱的一些人比看似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内心敏感的人,往往比迟钝的人感悟更多生活的细节,尤其是苦难生活的细节,他们内心会重新面对解释这些周遭的变化和恶劣的环境,但如果内心能做好很好的平衡,对于自己精神的伤害,这会少很多,在苦难的生活里,用心灵的力量战胜困苦的现实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境界的超越。

忽然间我一生中第一次领悟到一个真理,他曾被诗人赞颂,被思想家视为决定智慧,这就是,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

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我生平第1次理解这句话,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正因为有了爱,内心就有了牵挂,也就有了精神力量存在的意义,为了所爱的人,健康的活着,为了所爱的人,能够幸福自己也才能够有活着的理由,就是爱给人在绝望中带来的生机和力量。

那就是爱一个人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爱在精神和内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义,无论办理是否在场,是否健在,爱以什么方式终止是很重要的。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的爱,我的思念以及对于爱人形象的回忆。

回忆往事,所产生的内心波澜有助于囚徒填补精神空虚孤独和思想贫乏。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思念所爱的人,把他当做自己生存的精神支柱,回忆美好生活的琐事,也是一件给自己力量的好事,成为人活着的理由。

我在与绝望的生存做垂死的挣扎,我意识到我的精神已穿透围绕我的沮丧情绪,超越了绝望的无意义的世界。
这也是作者在思念自己的妻子,与他做神交时所产生的感受,正因为有了缘人的情感连接,使他的精神超越了集中营里绝望的现实的世界。

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大家都知道,幽默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够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哪怕只是几秒钟。

真正的幽默是一种生活智慧,是一种自嘲曰与他嘲之间的高度超越。

幽默也会成为一种生活的力量。

  • 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物,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除非他们扪心自问,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会那么做。

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物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发出自己的疑问:

人类完全地、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就是集中营生活的独特结构,它迫使犯人适应确定的行为模式)。但是,人的自由呢?人的行为、人对特定环境的适应中有没有精神自由?

在集中营生活的经验表明,人还是有可能选择自己的行为的。有足够的例证(常常是英雄性质的)说明,人可能克服冷漠,克制暴躁。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实际上,人们也经常会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刻。每天每时你都需要做出决定,这样的决定将使你要么屈从于致命的暴力,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同时也将决定你是否成为环境的玩物,是否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囚徒。

从这个角度来看,集中营犯人的心理反应似乎不仅仅是对确定的物质和社会条件的表达。

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

因此,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使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在我结识了那些烈士之后,这句话常常出现在我脑海里。那些烈士的行为,他们的痛苦和死亡,都表明人不能丧失内在的自由。他们可以说配得上他们的苦难,他们忍受痛苦的方式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升华。就是这种精神的自由——任谁也无法夺走——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P80)

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

不光集中营有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人都会遇到厄运,同时也就会遇到通过勇敢地面对苦难而实现道德升华的机会。

对犯人的心理观察表明,只有那些自甘沉沦、放弃对道德自我和精神自我内在把握的人才会成为集中营恶劣条件下的牺牲品。

在众多死亡沮丧的犯人中,作者弗兰克选择了自尊顽强的生存,可见作者内心是光明的。

  • 而在现实恶劣的教育环境中,有多少看上去光鲜的教师们,面对名利、面对物质诱惑,放弃了“对道德自我和精神自我的内在把握”,成为残酷现实环境的牺牲品。蝇营狗苟、惟利是图、看破红尘……放弃了对自己教育生命的升华和追求,沦为升学考试下的指教机器,被某些有更大功利企图的人利用。虽然自己得到少些的金钱或荣誉,而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快乐和育人的价值。

这种忘了,正是这种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人才有实现精神升华的机会。他们不是把集中营的苦难看做对自身内在力量的考验,而是很不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把生命轻易抛弃。

  • 现实中,有多少人只看到了现实的不顺,不如意,情愿做现实的奴隶,匍匐在现实物质的环境下,沉沦下去。看不到希望,没有追求,没有价值地生活着,本可以更体面的生活,却放弃自己精神的追求,一味地去迎合现实,逢迎上级。平是碌碌无为,却说自己随遇而安。

  • 这样的情况,从被分数论评价体系下的问题生身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状况。

  • 他们被铁定为差生,自己放弃了学习上的努力,也放弃了在校园里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破罐破摔,不思进取。其实,根源不在他们身上,他们甘愿做了校园中“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无人来救赎他们,他们也轻易地把自己的学习生命抛弃了。

要消除集中营生活对犯人在心理和病理方面的影响,就要运用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的方法,给他指明一个未来的目标,以使他恢复内在的力量。(P88)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 当我们以冷静的第三只眼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痛苦、失败、挫折时,我们就超越了它们,对他们有了更大的认识,如能懂得这些,不过是生命要我们经历的过程,是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不再会感到痛苦,甚至会以此为珍贵的宝藏。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可以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座右铭。

  • 我想,这也可以作为所有人的座右铭。

  • 人活着,没有目标,成天过一天少三晌,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过一天与过一年,过三年,没有什么区别,的确这样的生活不值得过,这样的人,与行尸走肉没有区别。

  •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
    也是这个意思吧。

  • 每个人都要思考,我们每天为什么生活,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的生活,是为了什么?不断追问,不断求索,生命才会有不一样的色彩,每天才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和省察。

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采取正确的行动。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P92)

我就在想,我是应该尽快采取行动。我知道,我的生命中,应该有一本属于我的著作在等着我,只是我还没有发现它!我的生命中,还应该有一个更好的我在等着我,只是我还在遇见他的路上!

“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的具体的。它构成人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你和你的命运无法跟任何其他人的命运进行比较。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有时你会发现所处的情况需要你采取行动来确定自己的命运,有时你会觉得深思熟虑更为可取,有时你会发现顺其自然是正道。每种情况都有特殊性,正确的应对也只能有一个。(P93)

  • 面对个体的生命,思考、行动、静待……都可能是最好的应对手段。要看具体情况。

对我们来说,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

我们意识到了苦难中暗藏着的成功机会。

必须直面所有的苦难,不能软弱,眼泪是无用的,但也不必讳言流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们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

一旦他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不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他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P95)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健康、家庭、幸福、职业能力、财富、社会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重新获得或者恢复原状。无论如何,我们的骨头架子都还没散掉。不管我们经受过多大的苦难,将来那都是一笔财富。我引用了尼采的话:“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对于回家的犯人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康老师读书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