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的读后感悟:活着不易,惟愿心安。

卡夫卡说过: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数次泪崩。每每想起都觉得内心深处被重击,被刺痛。但是我要感谢这份痛,她让我清醒。

相信每个人偶尔都会想一个问题:人死后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的。是天堂还是一片虚无。没有人知道。该书以阴阳两隔的视角展开,对逝者的描述没有妖魔化。只是尽可能贴近普通人的想象。死后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现世的一切,但是隔在另一个世界,无法连接现世。这点很符合大部分人的想法,逝者因为不舍而久久不愿离去,守在现世亲人朋友的身边。

该书回忆死者去世前七天的经历。故事里的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生前经历各种苦难,死后不得安息。

一、活着不易,除了感恩,还要多些思考。

人生前遭受的苦难很多在新闻听过或发生在身边的各种案件。这些让人震撼的社会新闻事件,作者精妙的将其串联起来。如:

商场爆炸,隐瞒实际死亡人数,收买死者家属。

强拆事件引发人命案。夫妻无辜丧命,孤女放学回家只看到倒塌的房子,而父母已深埋脚下的废墟中。

黑市买卖器官,只为了能快点拿到一笔钱,回家盖房子、结婚、或者换个手机。

被屈打成招,冤枉的死刑犯。我曾经问过一个做法务工作的人,如果有人被冤枉了怎么办,答曰赔偿,有人因为冤枉致死怎么办,也是赔偿。

我们在听到这些新闻时当然也会气氛,也会愤怒,也会鸣不平。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事件被暴露出来,大家的免疫力逐渐增强,最后只换来轻轻的唏嘘一叹。每人都忙着应付自己的生活,谁又有精力去关注这些事件里面的受害人呢。过几天,新的新闻就会把大家吸引过去,这些受害人就这样被遗忘和忽略。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多想想。这些事件的受害者曾经遭受苦难和不平。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谁来帮他们?今后如何避免同类型事件再发生?我们能做些什么?

二、死后,除了赤裸裸,还有什么?

该书对现实社会的嘲讽令人唏嘘。

生前贫富差距悬殊,死后亦是如此。

排队等候火化的人分为富人和穷人,待遇不同,沙发和塑料椅,市长更是有超级豪华包厢招待。但是几分钟后出来都变成了一堆白灰。

没有净身、没有殓衣、没有墓地和墓碑,死不瞑目,只能留守在“死无葬身之地”。

在现世中,没钱或困苦如鼠妹那样去乞讨。可能会被批评年纪轻轻不好好干活,活该。

可是死后也没有安居之所,这是让人不能接受的。

死是所有人最后共同的结局。

但是如果死不瞑目、死不安息,会让活着的人对现世产生更多的畏惧和不安。

三、人最终的归宿是心安。

所有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死亡是不是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呢。不是。死后需要安身之所和安心之所。安身之所就是墓地和墓碑,更多是给活着的人的安慰。安心之所才是最后的牵挂。

有人死后不需要安身之所,即使以一副枯骨状态流落在“死无葬身之地”也不愿意去墓地,可能是他没有找到自己的安心之所吧。

杨飞死后最终要找到已成一幅枯骨的养父。中国父子情是很特别的。因为中国人的含蓄,男人之间情感的表达更是特别。这段父子情,如此朴实和平凡,不禁潸然泪下。

李青最终找到杨飞。带着生前的愧疚,李青死后苦苦寻杨飞,了却自己一辈子最后的牵挂。

鼠妹男朋友为了安葬他卖了肾,最后也因此丧命,死后错过她,但是最终他知道了她的最后一程,也算得以安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天》的读后感悟:活着不易,惟愿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