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强力研读书
一、目的
获得见识以及学习高水平的思维方法。这个世界经常会发生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令很多人兴奋,迷惑,或愤怒,而大多数人只会在新浪新闻的评论中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读过这方面的书,也许就会指出:第一,这件事其实没什么,我知道比这个更好/更坏/更怪的事;第二,那个所谓专家说的意见属于 xx 流派,而学术界对这派有很大争议其实他们已经过时了,比如获得 xx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xx 理论,就是个更好的理论;第三,我估计此事将会向 xx 方向发展。。。有学问跟没学问是很不一样的。有学问的人能见怪不怪、见微知著。(天啊感觉自己跟没读过书似的。)
二、读书人
专门研究怎么读那些看完之后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种智慧上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的非小说类的书。这种书有三个基本事实:第—,大多数人不看这种书;他们不是读书人。第二,如果真看了的,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完。第三,即使看完了的,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懂。
举例:《卧底经济学》这本书并不是纯粹漫无边际的瞎侃。它的观点相当鲜明,主题很突出。此书反复强调一个概念,“稀缺”。第一章写星巴克卖咖啡的例子,为的是指出没有稀缺就不可能赚钱。第二章写有了稀缺你也未必能赚很多钱:哪怕附近只有你一家超市,顾客也未必会在你这里花很多钱买东西。你必须使用一系列的手段,甚至诡计,来让人掏钱。最典型的办法是对顾客实行区别定价。第三章到第五章写经济学家为什么喜欢市场,因为市场调节可以自动把稀缺的东西变得不那么稀缺!最后谈到市场为什么有时候会失灵。政府的有些政策,表面上为了公平,但客观上是促进了稀缺,比如说不让优质小学的入学市场化。第六章指出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并没有直正意义上的稀缺力量。第七章到第十章则是前面这些理论在当前热点问题中的应用。
有很多人总结过读书的技术。总结得最好的大概是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现在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这本书中阅读技巧的笔记总结。但在我看来,此书最牛的地方并不在于任何特殊的技术,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认为阅读有三个档次:为了娱乐而读,为了信息而读和为了理解而读。首先,只有为了理解某个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而读书,才值得认真对待。其次,读书应该以我为主,而不是以书为主。此书作者说,世界上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不超过一百本(并在书后列举了这一百本书),其他的书基本上读完就可以扔了。凡是真能做到以这样的精神去读书的人都是真正的精神贵族,他们与那些藏书的书虫完全不同。
三、强力研读
1、概述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提倡一种高强度的读书方法,更像一种态度和心法。和“刻意练习”相呼应。面向的对象是非专业读者的非小说类书籍。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力图能在一本书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获。和“刻意练习”有三个共同点:第一,不好玩。没有寓教于乐的概念,是很严肃认真的,这种读法非常累。第二,用时少。没有人能长时间坚持这种强度。要把精力充沛而又不受打扰的时间留给最好的书。第三,不追求快。读书的一个关键技术在于对不同读物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对于处在“学习区”内的好书,应该慢慢地仔细读。
2、具体做法(核心技术是读书笔记)
1)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而且最有效率的办法是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
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的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这时候就不要每个字都读了。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过,要专注于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然后这本书就可以束之高阁,甚至直接扔了。
好书之所以要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些心得,灵感和联系。对一本讲我们不太熟悉的领域的书,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作者的思想之中,我们大脑的全部带宽都被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而没有更多的余地去产生别的想法了。“幽默是智力过剩的体现”,想法也只在带宽过剩的时候才会冒出来。只有当你读第二遍的时候你才能气定神闲地发表意见。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2)读书笔记
作用是给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还有别的好书等着我们去读呢,所以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记必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我习惯完全按照原书的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章节,甚至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的开头,用自己的话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各章穿起来就形成了系统。不过,这种内容提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能看出作者的逻辑脉络。每一章的逻辑结构如果真写出来也许只有几句话,可是这几句话却常常是分布在好几页之中。不要抄作者的话,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脉络写出来,就好像画地图一样。
②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除了逻辑脉络之外,如果发现真正好的小故事—我们称之为“亮点”,那么就把这个故事也给写下来,甚至具体到细节。一方面,以后万一要写文章,从笔记里翻出来就可以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将会反复地在我们的大脑中出现,它们用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左右我们的思想,直至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作者的哪句话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哪句话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应该把这样的东西突出记下来。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寻找能够刺激自己思维的那些亮点。我们在分析脉络的时候要忽略故事,分析完再把故事带走。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要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此书的评论,好像跟作者对话一样。我现在的统一做法是把自己的评论全部放在括号“【】”中,将来翻阅的时候哪些是书里的,哪些是自己的一目了然。你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你还可以写下对作者的质疑或肯定。更高级的批注则是写下自己因为看到这段文字而产生的灵感。也许它突然就解决了你之前一直关注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看似与此书无关;也许你会想把作者的理论往前推一步。 这些想法未必都有用,但是都非常宝贵,因为如果你为如果你不马上记下来,它们很快就会被忘记。也许多年以后翻阅笔汇笔记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心得灵感比原书更有价值。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当你读过的书多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书与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真正新的知识往往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之上。这个问题别的书是怎么说?有没有更新的证据支持或反对这个结论?要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现在使用印象笔记来整理读书笔记,这个工具可以把每一份笔记都生成一个可供别的笔记直接点击和引用的链接。我的笔记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链接,用于指出书与书之间的联系。如果你读得足够多,你会获得一种更难得的经历:感受人类知识的进步。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在这本书里是这个说法,而过了几年之后有人另写一本书,引用更有力的证据,把整个结论给改变了。有时候你会赞同这个新结论,有时候你会反对。有时候你必须从几本书的几个不同结论中判断哪个才是最靠谱的。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说的其实都不对,只有你知道正确答案。
四、电子书
其好处是可以自动抽取你的批注和书中所画的重点。读电子书一定要多批注。
五、读书人的武功
强力研读要求满读,但是很多著名的读书人读书速度却都很快。这就是武功。因为对他们来说一般书里,新东西已经非常有限了。在读之前就可以预计作者在说什么。同一领域的书会越读越快。
对于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书尽量采取听有声书的办法“阅读”。我每天上下班分别要开半个小时的车,正好用来听书。我停车之后几乎从不立即下车。我打开手机中的印象笔记把刚刚听过的这段书的笔记录下来。找到时间,我再把这些录音笔记整理成文字。我只听一遍。三十分钟的书,我的录音通常只有三分钟到五分钟。其中只有原书的精华才会被我复述在录音之中,剩下的是我的心得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