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重读《红楼梦》,读到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对其中一片段细细玩味,叹赏不已。特作文以记之。
这一回讲的是元宵节时,贾妃(贾元春)归省荣国府。为了表示隆重接待,贾家新起了座大观园。贾妃在园中赏玩一番后,就命众姐妹各拣一处景致作诗。由于贾宝玉这亲弟弟是贾妃素来喜爱的,所以对他的要求也与别人不同——别人是写一首诗,贾宝玉却得写四首诗,分咏四处景致。
贾宝玉写诗写得焦头烂额时,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来帮忙了。我此文所要赏析的,就是钗黛二人前来帮忙的片段。
且看原文:
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作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乾’,你都忘了不成?”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宝玉只得续成,共有了三首。
请注意这段描写,薛宝钗的兰心蕙质、温柔端庄都跃然纸上了。软语轻谑,抿嘴微笑,端庄中又不失妩媚。从她对宝玉的指点,也可以看出她的学问功夫。若能得此佳人为妻,也算得上是红袖添香了。但我们再细细地分析下她说的几句话。
"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
注意到了吗?虽然是随口说的几句玩笑话,却也句句不离功名权势。因为这功名权势原本就是薛宝钗最看重的东西。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即使是开玩笑,这样的话也绝不会出自林黛玉之口。
又比如她指点贾宝玉的第一句话:"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看,多么乖巧,多么能揣摩贾妃的心思。
而最后的这句描写,"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一方面反映出薛宝钗的体贴,一方面也显出她的理性和对既定规则的遵守。
薛宝钗指点贾宝玉后,紧接着就是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帮忙。两者对比着看,就更见其妙了。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宝玉打开一看,只觉此首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真是喜出望外,遂忙恭楷呈上。
在我看来,曹雪芹对自己小说中人物的把控能力,已到了鬼神莫测的地步。首句"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看似平平无奇,但用在林黛玉身上,却是贴切无比。试问薛宝钗会因为没有展示诗才,就感到不快么?其他人会因为没有多写几首诗,就感到不快么?也只有颦颦这样的女子,才会有这样纤巧的心思。
紧接着"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那更是心思单纯之极了。她全然没想到代替贾宝玉作诗,是有违贾妃的旨令的。因为她心中原本就没有这些俗世的规章制度,这和薛宝钗是何等鲜明的对比!她只是看到喜欢的人受累,就单纯地想帮忙。
接着,"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颦颦诗才的敏捷,那是不消说了。
然后,"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读者们,请想象下这个情景,是多么娇俏可爱。
曹雪芹不愧是大师手笔,寥寥几句,就活色生香。
描写钗黛二女的这两个片段,通过鲜明的对比,刻画了薛宝钗和林黛玉不同的性情。另外,它也为林黛玉最后的悲剧作了铺垫。
贾宝玉把四首诗呈上去后,贾妃非常高兴,尤其是《杏帘在望》这一首诗,贾妃尤为赞赏。结果这一首诗是林黛玉所作,这不是明摆着耍了贾妃一道?事后贾妃一旦知道了事情真相,肚量大的,或许一笑了之,肚量小的,难免心生芥蒂。
天真烂漫、不懂人情世故的林黛玉无意间就把贾妃得罪了,一叶知秋,她无意中又得罪过多少别的人呢?曹雪芹也不用在小说中细讲了。
后来"钗黛相争"时,众人大多支持"金玉良缘",在此已可看出些端倪。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正是在小说家这样一步步巧妙的铺垫下,故事慢慢走向它最终的悲惨结局。
接着,正如正餐后还有甜点,在钗黛二人的片段后,我们再简单地赏玩下贾宝玉呈上的四首诗。
有凤来仪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四首诗中,前三首是宝玉自己写的,最后一首是颦颦代笔。我们看这几首诗,前三首的诗风确实和第四首有明显的不同。
贾宝玉,"富贵闲人"也,他的诗,也有股公子哥儿的气息。前三首中,我认为最好的一联正是被薛宝钗指点过的"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前半句咏芭蕉,后半句咏海棠,写得十分精致工巧。而且,这里"蜡"字确实比"玉"字更好,为什么?读者请自行品味。
而最后一首《杏帘在望》,一洗富贵之气,倒有几分王、孟田园诗的神韵。《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总是充满灵气,有一股真性情,这首诗就可略见一斑。尤其是颔联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活泼灵动,确是颦颦手笔。
曹雪芹能让笔下的人物,写出符合其各自性情的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据说钱钟书在写《围城》时,曾央夫人杨绛替自己小说中的人物作诗,不知道《红楼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诗,曹雪芹是否也请了别人帮忙?
最后再说一点,写长篇小说者,尤其需要注意节奏。如果老是一样的节奏,文章就呆板了。曹雪芹则深谙节奏变化之妙。譬如这一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通篇写一种富贵庄严、又略带悲哀的气象,如果整章都是如此,那未免有些单调。于是曹雪芹忽然加入一段小儿女之事,仿佛肃穆的庄园中忽然引入一股清泉,这一章立刻就灵动了起来。
综上,"宝玉作诗,钗黛帮忙"的这一片段至少有三点作用:一、活画了钗黛二女不同的性情;二、为黛玉最后的结局作了铺垫;三、调节了整章的节奏。
一个片段就有如许妙处,而且,《红楼梦》中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曹雪芹擅长在一些极细小之处作出锦绣文章,在看似无法变化处生出千般变化。柳暗花明,曲径通幽。《红楼梦》美就美在这些地方,让人一章读毕,唇齿留香。
《红楼梦》,毕竟是古往今来一等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