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2014年11月开始在中国出版的,但感觉上是去年火起来的。

没读以前,以为这是一本常见的自我提升类的书,但它其实是一本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科普读物,有实验,有结论,有故事,有方法,不是晦涩难懂的类型。

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是行为经济学家,埃尔德•沙菲尔是认知心理学家。这本书收到了高度赞誉:引人入胜,充满了新思想,完全原创,让人手不释卷,在畅销书中,确实可以说是干货满满了。

这本书可能会给你一个新的审视生活的思路。稀缺,是一个横空出世的重要概念,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科学”。这门科学旨在揭示稀缺的心理学基础,并利用这一知识去解释各式各样的社会现象和行为方式。

忙碌、贫穷,即时间稀缺和钱的稀缺是最常见的稀缺表现。其中我们常听到的“拖延”,也可以从稀缺的角度来解释。

讲几个书中最重要的概念,或许你就会对本书有一个大体的感知——

稀缺

稀缺多见于经济学,本书主要指“‘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稀缺俘获大脑

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也就是说,我们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而且,这种影响,存在于潜意识之中。也就是说,无论大脑的主人是否愿意,稀缺都会牢牢地俘获他的注意力。

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

当然,稀缺很重要,值得我们投以关注。但思想总围着稀缺打转,就没有那么多精力投入人生中的其他事物。

带宽

心智的容量,是可以测量的——带宽bandwidth,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分别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稀缺会(各种类型的稀缺都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

其影响力非常大。举例来说,贫穷状态会比彻夜不眠对人的认知能力产生的影响更大。这并非因为穷人的带宽不如富人,而是因为贫困的经历会降低任何一个人的带宽。

在稀缺引发的后果中,有一项尤为重要——稀缺会进一步延续并加剧稀缺。

稀缺的积极成果和消极后果

稀缺的积极的成果是“专注红利”:无论是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举个例子,拖延症患者到最后关头超高的效率,会议开到一半以后效率开始提升,《我是歌手》里的歌手在每周一次的紧张赛制中呈现出高水平的音乐。以上都是时间稀缺的例子。

其实金钱稀缺也是一样。穷人对1美元的价值衡量更加客观,不依赖于环境,他们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他们更接近于“经济人”。

“管窥”是稀缺的消极后果: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让我们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你还是会很诧异。这是大脑本身的机制。举个例子:当你生某人的气时,抑制作用(“管子”之外的事物被抑制了)会令你忽略他的好处;当你深爱某人时,会忽略他的缺点(跟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点类同吧);另外,废寝忘食也是,太过专注以致忘记其他。

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

钱的问题会永远纠缠着穷人,而时间问题则会永远烦扰着忙碌之人。若仅仅把稀缺现象视作压力和忧虑的结果,那就是忽略了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一方面,稀缺会导致人们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人们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稀缺也会导致人们的执行控制力下降,削弱他们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稀缺不仅仅会令我们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资源,而且还会让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稀缺会使人变笨,变得更加冲动。我们不得不在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被减弱的情况下,依靠更为有限的脑力去勉强度日,生活就这样变得举步维艰起来。

余闲

余闲,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余闲可以将我们从做权衡的苦差事中解脱出来。

余闲的概念深入到了稀缺的核心。

实际限制和权衡永远存在:行李箱不管有多大体积都是固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只有小行李箱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稀缺的存在。同时,从客观上讲,小行李箱也令稀缺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大行李箱不仅给予我们更多的空间,而且也消除了稀缺的感受。

余闲不仅仅意味着低效,更是一种奢侈的心理享受。就像亨利大卫梭罗曾说过的那样,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你可能感兴趣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