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志愿填报的几点建议

高考之后:志愿填报的几点建议_第1张图片

2003年,对我来说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年份。

那年非典,我们在学校里被封闭了好几个月,书桌上的课本和试卷,到处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那年高考数学特别难,老师在提醒还剩十五分钟交卷的时候,我最后两道大题都还没来得及看,紧张地手抖,也终于知道“差点吓尿了”是什么意思。那年高考结束之后,回到家里大哭了一场,感觉这次肯定考砸了,分数肯定不理想,没准儿还没有高考前那无数次的模拟考试分数好呢。不过等拿到高考分数时发现上天还是眷顾了我的,我的分数幸运地超过了一本的录取分数线。

老爸在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开始拿着学校发的两本志愿填报指南反复研读。小孩子哪里会有什么正确英明的见识,父母在这关键的时刻当然要受累给孩子拿个大主意。看老爸那架势,这种人生大事,是没半点儿让我做主的意思,生怕我一失足填错了志愿没有大学可读。聪明如我,是决不想因自己的鲁莽冲动而爆发冲突,被他骂一堆甚至打一顿的。何必给自己找不痛快呢,反正只要有大学读就好了,我这样安慰自己,就此退出了填报志愿研究的队伍。于是在我们家的院子里,出现了一幅诡异的画面,老爸和我的一位邻居同学拿着填报指南在那里讨论商量,我一个人在边上看着,喝着茶水,吃着冰棍儿,悠闲地看着电视剧。

老爸真的非常重视我的高考志愿填报。大概是爱好学习的他当年没机会上大学,心愿终于达成的感觉吧。为此他花了50元巨资买了一张卡,骑摩托车带我去了市里的网吧。我用自己仅有的一点电脑知识,按照卡片上的说明登陆了一个网址,然后发现,那真是一张神奇的卡,里面有全国各个高校历年的分数线以及招生录取情况,着实帮了老爸的大忙,将我的分数跟老爸心仪的一些大学近几年录取分数线一比较,他立刻缩小了要选择学校的范围,将录取成功率高的几个排在了前面。

父母一代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莫过于教师和医生,这是最稳定的、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奈何于我抵死不从。我总觉得老师就是日复一日地讲着相同的内容,那样的人生太枯燥无趣了。而学医势必要面临鲜血、尸体,光想起来都觉得恐怖。最后老爸做出了让步,大学他来选,专业我自己看着办。老爸的意思是现在转专业很方便,自己看着想选哪个就选哪个吧。我的语文和英语都成绩很好,希望报中文或者英语,但是老爸说学中文不好找工作,英语现在那么普及,不选这个专业也要学啊。想想好像还挺有道理。

可是除此之外,我真心不知道要选什么专业。在他列出的学校里,我随便选了看着顺眼的几个专业。于是一个多月后,我就成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后来才知道我是少数几个第一志愿填报这个专业,而非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心理学学什么的,大概很多人都不清楚,我也不知道,只是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一下子想到了影视剧中神奇的催眠术,觉得挺有趣。结果学习心理学十几年后我依然还是没有掌握“催眠”这项技能,甚至从没体验过催眠。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真的是too young,too simple。

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

在哪个城市读大学,读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专业。这件事是几十年人生中第一个最重要的选择,这个选择会影响甚至直接决定未来人生的方向。

如此重要的决定,自己是一定要参与其中的。父母的意见和亲戚的建议,当然要认真地倾听和参考,但最终做决定的一定要是自己,因为没有人能为你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像我当初似的,自以为聪明地为了避免矛盾冲突,当起了甩手掌柜,那当今天回想的时候,想当初,早知道……这类的话就只能咽到肚子里。

电视剧里,每个人成长的重要节点及里程碑事件,总是会看在观众的眼中,然后每一个重要选择都是打了聚光灯的,正确还是错误,愚蠢还是明智,都看在观众的眼中。但真实世界中的我们,当时当地永远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选择是对是错,对未来有怎样的影响。做足十二分的准备,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和信息,听取周围人的建议,最重要的是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家长和老师,甚至连孩子自己都觉得年龄太小,见识太少,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不靠谱。然而未来好或坏的生活只有且只能孩子自己一人承担,谁也替不了。不管家长老师的建议多么高瞻远瞩和睿智英明,都必须说服孩子,让他打心底里认同接受这个选择,并且清楚那是权衡利弊之后自己做出的决定。唯有如此,孩子在顺境时可以自豪享受这份成就感,在逆境时也可以坦然承受这份失落。

选专业前多想想未来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

十几年后,当对社会上的职业了解地更多时,才知道自己原来对这个社会上的职业知之甚少,对一个职业的了解如此浅薄。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专业和职业信息,大多都只是皮毛而已,甚至都是自己想当然的错误歪曲理解。高考志愿填报前,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感兴趣的专业以及可能的就业方向。

譬如我以前很喜欢的英语,后来才知道真正读英语专业的人进行的是怎样一种专业的训练,完全不是我们这种业余自己学习的人能够比拟的,而笔译、口译、同声传译也是需要相当资历的职业,这并非是每个学英语的人都能企及的,是真的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又譬如教师这个职业也不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教授相同的内容,教授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技能,甚至是一项艺术,是需要不断学习和精进的。了解知识是一回事,给别人讲解清楚是一回事,用通俗易懂地讲课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一回事。

在高考志愿填报之前,如果我们能够对一个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对它未来的就业情况有所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表层浅显的感觉上,相信对专业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选择。很多进入大学学习后才发现所选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大多就是对专业认识不足。比如心理学专业,听着就很有趣,然而要做好心理实验,不仅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严谨的数学分析能力,甚至还需要计算机编程能力。像《少年派》里的林妙妙如果选了心理学,相信会相当痛苦和困难的。

现在的网络和科技如此发达,已经有很多介绍各个专业的文字和视频内容,但既有照本宣科地专业说明性内容,也有各大院校的学长们分享自身学习经验。我个人认为,听本专业的学长们聊聊他们在学习中的苦与乐,以及该专业职业的各种分支和联系,对于选择该专业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高考志愿填报,是理性和感性的双重选择。

高考志愿填报,这么一个关乎人生未来发展的事情,当然需要足够的理性。众多高考志愿填报专家也是提供了众多的方法帮助考生们做出选择。然而,人在面临重大决策时,其实更需要有感性的参与哦。

当我们准备了众多的备选项时,最容易陷入纠结之中。这个学校挺好,这个专业我很喜欢,那个学校也挺好,那个专业我也很感兴趣。然而高考志愿填报是有限的,哪个放第一个。这个时候相信很多专家都会给考生们推荐一个“纠结终结神器”,又叫做决策平衡单。

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权衡各个因素,衡量每个选项利弊得失的过程。例如对于英语,中文,心理学三个专业,你衡量它们在擅长程度、感兴趣程度、学习内容难度、未来职业等因素,对每个因素分配权重,并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三个专业的每个因素进行评分。这样每个专业在所有因素上的评分都会得出一个具体的值,直接根据数值的高低就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分值最高者,自然就是你的选择。

这看似是一个完全理性的选择。然而这个纠结终结神器最后的选择还有一个补充条款:那就是如果在完成这个纠结终结神器的运算后,你不能接受这个分值最高者,并且依然钟情于另外的一个选项。那么,就顺从自己的内心吧。

这就好像遇到一个摇摆不定的事情,扔硬币来做选择,正面就是A,反面就选B,但是当硬币落到手里发现是正面时,你却反悔了,很果决地推翻了自己前一刻的想法,一门心思地要选B。那么B就是你内心的选择。

医生这个专业,平白地比别人要多学一年,不仅要学知识,还要有很多实习。工作了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连轴转都是常事。在大多数人眼中,这着实不是个好选择,但很多人的眼中就是看不到这些辛苦,只看到了治病救人的成就感。

繁华的城市VS知名的学校VS喜欢的专业。

高考的分数,每一分都是可以打败一个班级的,当然要尽可能地选一个知名的大学和喜欢的专业。当这两者遇到冲突时,二择其一。或者保障所选的大学知名度足够,或者保证这个专业真的是非常喜欢。打安全牌,找一个差不多的学校,录取率最高的专业的做法,只是眼前虚幻的成功,差不多的学校无法在求职时为你争取到足够的优势,不那么喜欢的专业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无法为你提供足够多的动力,这种看似聪明地选择,其实付出的代价更多更大。

大学四年,所处的环境一定程度上会塑造出不同的人。如果你的分数不足以让你到知名的学校和喜欢的专业,那就选一个繁华的城市吧。那里会有更多的机遇,有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哪怕毕业后你还是喜欢稳定平淡的生活,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选择某个三线小城市定居,但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至少你的眼界是开阔的,见识是广博的,相信这对你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都很有裨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之后:志愿填报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