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案例面试”引发的思考

11/365(2016.12.26)#HR修炼#

今天看一篇文章,是麦肯锡人力资源部长“关于案例面试”误解的分析,原本关注的是“案例面试”这种形式,但读完之后却引起了我一些思考。

关于“案例面试”引发的思考_第1张图片

在欧美,案例面试是企管顾问公司面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麦肯锡的面试一共三轮,每轮都包括behavior interview和case interview。所以很多人为了进入像麦肯锡这样著名的企管顾问公司,不免会在案例面试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通常流利而完善的回答并没有让他们在面试中加分,反而丢了机会。相反,大部分最后进入麦肯锡公司的员工,通常觉得自己下案例面试时回答的并不好,大家一定会问:Why?

那么,案例面试究竟要评估什么呢?

麦肯锡的人力资源部长这样回答,对于面试官而言,他们最想知道的,是“这个人是否喜欢思考”和“他思考的模式是什么”。

对于精心准备面试的你,是不是也有些触动呢?

关于“案例面试”引发的思考_第2张图片

从我们的职场来看:

求职者,为了一个机会充分准备面试官可能问到的问题,面试时也在思考,思考的是面试官到底想要什么答案呢?这个问题我该怎样回答他会满意呢?问题成了我们揣摩面试官心思的一个工具?对于面试官而言,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同,所以同一个问题,每个面试官想考核的点也不同,所以仅仅揣测面试官的心思,很考验智商和情商喽。所以基于这样的情况,你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还要几分呢?

其实在麦肯锡,案例问题只是一种作为可以了解应聘者思考模式的谈话材料,相对于一个“标准”答案而言,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模式是更大的潜在价值。

我想到了自己若干年前的面试,好像也是这样,特别是很想去的企业,面试时怯生生回答面试官的问题,还在考虑这样的答案是否是对方想听到的,真的忽略掉对问题本身的思考。但更多考虑到的还是工作,以前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真的没有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思考模式思考,通常在遇到问题时,会想对于这个问题客户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公司和领导能够接受的方案又是什么呢?当这个思考维度的比例较大时,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模式自然被弱化了,而更多的从外围的主观需求层去对接,所以很多时候处理问题处于惯性方式,而忽略了思考和思考模式本身,这大概也是一个公司里的同事在一起越久,考虑问题越像的一个原因吧!

我感觉自己在一段时间里似乎是没有思考能力的,大概也是因为惯性的模式没有启动思考的原因吧!

以后,再遇到问题时,首先从问题本身的角度思考,之后再考虑资源层面,哪些是现有资源,哪些是欠缺资源,哪些是欠缺资源中可创造的资源,对于其它需求资源如何解决,最后以解决问题为宗旨,资源层面为依托,最后在考虑条件限制,考虑这些之后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关于“案例面试”引发的思考_第3张图片

你是否还保持着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模式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案例面试”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