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这三个问题,不再纠结甲方乙方

最近跟几位体制内的朋友一起聊天,谈到工作时都在倒苦水:今天要补这个材料,明天检查那个系统,各种形式主义创新和指标考核……不过抱怨归抱怨,无奈的背后,大家也都觉得虽然工作中存在各种问题,但现状还算稳定,薪水不高不低,出去找别的工作可能还不如现在。有人自我安慰毕竟还是在甲方单位,不用像做乙方的一样那么累,总想着讨好客户,看人脸色办事……

生活中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那些一毕业就进入垄断央企、一干就是七八年,还在基层从事专业或技术技能岗位的人,原来的工作激情早已不在,成家立业后谈论的话题更多是围绕着房子、车子和孩子,认定了在这家单位工作一辈子是必然的,外在的职场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太遥远……

每次听到这样的声音,我都想提醒一句,这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


就像前不久有个老同学打电话给我,聊到工作也是一阵感叹,她硕士学的财务方向,CPA毕业时就考过了,算是同学中的牛人,但就因为想找个相对轻松安稳的工作,毕业后在一家地方国企做财务,没想到这几年国企改制走下坡路,自己工作内容一直比较单一,证书在手却经验不足,重新找工作又高不成低不就,反而失去了方向,越来越焦虑和迷茫。而当初表现一般的同学去了乙方公司做审计,虽然前几年很辛苦,经常加班到深夜,但练就了一身硬技能,现在早已跳槽换到更高级职位了。

当然,我也听说体制内的一线员工有人暗自调整方向,一边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还利用富余时间研究技术难题,查找专业文献,发表公众号文章,一边积极准备通过了行业内含金量很高的执业资格考试获得不错的兼职收入……


为什么同样的起点,甚至同样的环境,不同人的表现和发展差异竟然如此之大?

除了家庭背景、专业和性格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你还想到了什么?或许你该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该如何到达”。古典老师曾在超级个体专栏中提过一个“车日路”模型,非常形象的说明了人生职业发展的三个关键点:自我+目标+路径


第一,车,代表自我,你是谁,有什么优势能力?对于这台车的马力、底盘有信心吗?如果需要提升 ,提升什么?你的动力来自哪里?你是通过什么持续“加油”的?

第二,日,代表目标,你想去哪,有什么目标和愿景,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让你排序,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第三,路,代表路径,你要做些什么才能实现最近的目标,路径清晰吗,分成哪几步?如果不清晰,谁会知道?


因为对于未来的目标和自己的认知定位不同,于是才选择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看透,甲方也好,乙方也罢,哪怕是稳定的体制内,未来发展也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完全依赖于组织很危险,一个人如果具备了随时离开组织也能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才算给人生上了一份保险。


甲、乙方的区别是什么,打造职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真的不同吗?

朋友圈里去年流行一篇长图漫画,题目叫:“我们是谁,甲方乙方!”——脑海中浮现出的各种夸张场景:甲方永远高高在上,乙方似乎总是怒不敢言……让人笑过之后,不免引起我们思考,随着知识产品爆发、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的来临,甲方乙方的概念还会区分得那么清晰吗?


想明白这三个问题,不再纠结甲方乙方_第1张图片

合同里甲方一般是指出资方或投资方,是确定目标的一方,经营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乙方一般指负责实现目标的主体,多为劳务方或供应商。不同行业里叫法不一,但不论是甲方还是乙方,都可以在客户、用户和供应商这三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小到一个项目和产品,大到一个组织、行业,都有其特有的价值链体系,因为需求与价值产生了合作,三者互为一个整体,各种角色随时切换或共存。

所以,甲乙方的概念在这个行业价值链体系上,边界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专业外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分工越来越细。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围绕着体制内产业价值链上生存的乙方们,尤其是提供专业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可能会有更深刻的职场竞争体验和危机感。一方面被体制内的规则约束着,各种形式主义和低效率流程;但另一方面却被半开放的推向市场寻求变革,期待稳定而又竞争不足……因此,近几年上到高层领导,下到中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纷纷出来创业或从事了自由职业顾问,开始打通这个价值链上任何可能的细分市场。

本着“ 谁痛苦,谁改变 ”的原则

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找准你的目标,认清自己可以提供的独特产品和服务是什么,深挖客户需求(无论是to B 还是to C),寻找实现目标的最有效路径,不断打磨创新,创造价值,持续增值,才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不被轻易淘汰。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明白这三个问题,不再纠结甲方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