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老师 | 印象笔记结构调整实践

永澄老师 | 印象笔记结构调整实践_第1张图片

0.缘起

这段时间已经跟不上永澄老师的速度了,他的进化是以天为单位的,不过,慢慢来,持续做。目前,最困扰我的事情是我的月度计划执行的情况。自从制定了月度计划,我基本上就没有再分解到周,或者做复盘了。甚至是每天的三件事也没有做了,所以从日计划的行动管理开始补起。

我就把永澄老大的博客文章关于Doit、行动管理的文章看了个遍,听了两年前沪江网掌控每一天的四期课程。

老大的博客有个特点,充满了相关文章的超链接,从行动管理文章开始,我就跳到了知识管理,然后不知道怎么的就来到了讲如何使用为知笔记这个部分。然后我认识到PIM和PKM的区别,这也让我整明白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要怎么处理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关系。

1.之前的做法

我在用印象笔记的过程中,收件夹一直很满,都是四处收集到的公众号文章,或者还有些群里的聊天记录。

2015年之前我只是做收集和整理的工作,很少有自己的输出(当年年少轻狂,还没有认识到输出的重要性,要形成自己的产品包),2016年笔记里自己的输出多了起来,每天的读书笔记,晨间日记,每天抽的卡牌,自己写的文字,训练营写的作业,还有自己随手记下来的,转瞬即逝的灵感和自己日常的反思。


永澄老师 | 印象笔记结构调整实践_第2张图片

永澄老师 | 印象笔记结构调整实践_第3张图片

我开始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些信息了。尤其是,当我集中时间和精力,对彭小六文章发起突击阅读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文章和我的阅读笔记不知道要怎么记录了,不知道要怎么设置文件夹,不知道要怎么给文件夹命名了。

我的处理方法是每个项目为一个笔记本,比如说六哥的文章收集后,在同一个笔记本里新增一条自己整理的阅读笔记,还有整个项目的阅读大纲,把重要的文章简单的分下类,这样查找资料方便调取,也从宏观上对他的文章有个了解。

2.永澄老师的方法

永澄老师知识管理和日常的行动管理有两个工具来支持,知识管理是把搜集的数据放到印象笔记中,行动管理和目标管理用为知笔记。我想把这三个系统统一放到印象笔记里面。

至于笔记本的分类,我之前的做法是一级笔记本组类是按照时间线,现在做的项目,将来可能做的项目,过去封装归档的项目。二级分类主要体现在现在正在进行的项目里,是按照生命之花进行分类,分为工作、身体、学习、社交、财务等8个类别。

后来结构不断更迭,在使用的过程中,我发现工作的分类或者学习的分类会越来越细,因为我的认知边界是在不断拓展的,所以我知识体系的那个画面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3.接下来怎么更改?

现在我想按照永澄老师给的方式,把知识管理、行动管理等内容按照知识管理的流程进行分类。把知识管理和行动管理分离。

PIM用的是金字塔的结构: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知识层三层。

PIM之所以没有选择六大领域的分类方法是因为,六大领域建起来,笔记本组太多了,也太细了。但同时有个问题,文件夹多,不知道分类是怎么样的。
现在留白的是如何把知识管理系统更加合理的设计结构。


永澄老师 | 印象笔记结构调整实践_第4张图片

永澄老师 | 印象笔记结构调整实践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4.反思

老大的博客基本上我走了个遍,大概知道他每年的基本状况。我还发现了个事情,你去看老大2012年写的文章和现在的公众号的文章相比,明显的质的飞跃啊!

这五年之间,他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完善,五年前的文章可能是对某一理论的实践心得,或者去问当年国内时间管理领域的大神,什么邹鑫、永锡老师了,而得到的指导与反思。现在老大的博客写的都是他自己的主张和模型了,他人的知识已经为他所用了。

我明白永澄老大为什么说慢慢来,持续做了。通过作品声音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是扎扎实实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澄老师 | 印象笔记结构调整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