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俳优俑


陶俳优俑_第1张图片
选自《四川汉代俳优俑——从金堂县出土的俳优俑谈起》

今天讲的一件文物是东汉(25-220年)时期的陶俳优俑,于2006年12月为配合明达玻璃厂的建设,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金堂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清理金堂县赵镇沱源社区李家梁子墓地M23时出土。该俑为夹砂灰陶,中空,各部分模制后对接。男性,上身长,下身短。头戴平巾帻(zé),额上有三道皱纹,眯眼,小鼻高耸,张嘴,吐舌,上排牙齿整齐露出。面部丰满,喜笑颜开。上身赤裸,缩颈耸肩,双乳下垂,腹部圆鼓。左手执鼓,右臂半弯、手握一鼓槌,但已遗失。裤子滑落于小腹以下。坐于圆鼓上,左脚曲蜷踩于鼓上,右脚前伸。巾帻和鼓面涂朱。通高60厘米,肩宽20厘米。此俑刻画出一个手舞足蹈、表情滑稽、正沉醉于表演之中的艺人形象。

根据汉代史书对于俳优的记载,从相关文献结合后人的注释,可以总结出俳优的以下几条特征:1、俳优地位低下,主要供观众笑乐。2、俳优有时 “击鼓歌吹”。3、俳优的表演很低俗。4、俳优也表演“裸戏”。俳优很有可能都是男性,常以 “俳优自居”者或被认为似俳优者都是男性。此外,有文献记载俳优是侏儒,或是侏儒在俳优这个群体中很有影响,如《乐府诗集》卷五十六《俳歌辞》中:“一曰《侏儒导》,自古有之,盖倡优戏也。”《说文》曰:”俳,戏也。”但并不是所有俳优都是侏儒,先秦时期已经有正常人来从事俳优这个职业。如“俳优淳于髡(kūn)、优孟”不再是侏儒,淳于髡长虽“不满七尺”,但怎么也不能算是侏儒;而优孟“长八尺”,汉代的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优孟的身高在汉代应该算高大了。但相关学者根据对考古和文献的比较、桥接,认为这种陶俑的形象却是汉代俳优中的侏儒。

俳优实际上是一种通过丑谑、滑稽的表演娱乐观众的一种艺人,表演时还伴以鼓乐、歌唱。汉代还有一种与俳优关系非常密切的艺人——倡优,但由于文献语焉不详,所以后人多将俳优和倡优等同视之, 这给我们辨认俳优俑的形象造成了一些误会。

倡优、俳优都属于优。优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主要从事滑稽、歌舞、竞技、音乐等表演娱人。冯沅君先生(《古优解》、《古优解补正》,《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曾利用历史文献结合西方的研究成果对古代优的起源、技艺、特征、影响等方面有过详细的研究,至今仍是研究古优的经典之作,文中将俳优、倡优统归为优,并未详述二者的区别。以后有人意识到二者之间存在区别,如翟麦玲(《倡优、俳优与侏儒——汉代艺伎考系列之一》,《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1期)认为倡优以音乐表演为主,俳优以言语滑稽逗笑见长,并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孙崇涛、徐宏图也有类似的看法(孙崇涛、徐宏图:《中国优伶史纲》,《戏剧艺术》1989年03期)。

然而,汉代倡优范畴很广,基本上等同先秦时优的概念,《说文解字》:“优,饶也……一曰倡也。”此处将优等同于倡,《说文解字》是东汉的作品,可见汉代倡的含义扩大。段玉裁在注释 “俳”字时候也这样认为:“以其戏言也,谓之俳。以其音乐言之谓之倡 ,亦谓之优,其实一物也。”从倡优的表演也可以看出汉代倡优范畴很广,倡优表演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滑稽逗笑。

优俑虽然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但在中原地区并未流行。秦灭巴蜀之后,中原地区对四川影响力增加。西汉中期,受中原汉文化影响,四川地区考古学文化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先秦时期巴蜀土著文化已经演变成为具有区域特点的汉文化,俳优俑也应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产物,但是传至四川以后流行,且发展出许多特点,形体变大,制作更为细腻,表情更夸张、传神,所以才会被认为具有汉代四川区域特点的艺术品。

俳优俑的流行和四川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汉代四川经济富庶,《汉书·地理志》也说:“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南贾滇、棘僮(zhuàng)西近邛、莋(zuó)马旄(máo)牛。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富庶的经济为厚葬提供了经济基础。《华阳国志·蜀志》曰:“故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牢之厨膳,归女有百两之徒车,送葬必高坟瓦椁,祭奠而羊豕夕牲,赠襚(suì)兼加,赗赙(fèng fù)过礼,此其所失。原其由来,染秦化故也。”在这种厚葬的氛围下,用俳优以及其它大量陶俑随葬成为四川东汉墓的一个重要葬俗。

俳优经常在以下一些社会活动中出现:

1、宴饮、聚会等娱乐活动经常有俳优出现,以供观众“娱耳目而乐心意”,这应该是俳优最主要的功能。但文献所记载的俳优活动范围多限于皇家、贵族府中,目前出土俳优俑的汉墓规模虽然都相对较大,但并不一定都是皇家贵族,有些墓主可能是中下层的官吏或者平民,这也说明了汉代俳优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中下层社会中。

2、丧葬活动。俳优在本应庄重、悲伤的丧葬活动中出现。

3、应用于墓葬之中进行娱神、升仙。

4、可能参与祭祀活动。

5、俳优的形象还被制作成陶俑作为小孩子玩具。俳优的滑稽性最讨孩子喜欢,所以其形象还被制成陶俑作为商品,这和墓葬中出土的俳优俑可以相互印证。

俳优的前三条功能都与丧葬有关。人死之后,俳优俑进行表演,给忧伤的气氛增加了一丝欢乐;然后将俳优俑葬入墓中,使墓主不仅生前享受俳优的表演,死后仍然希望在阴间继续得到俳优所带来的快乐,或许还有娱神的功能,助墓主升仙。

其实小生最早看到这件陶俳优俑的时候,是在小学的音乐课本的封面,当时感觉这是一个活灵活现的说唱艺人,还可能是音乐的启蒙人之类。而从此次分享了陶俳优俑的来源后,才知道其实它不单单是一个说唱角色,其背后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到被发掘。

参考文献:

1、索德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毛求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汪健(金堂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四川汉代俳优俑——从金堂县出土的俳优俑谈起》,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KY201300022.htm。

你可能感兴趣的:(陶俳优俑)